50% 中國人都攜帶的病菌,竟是親口「嘗」出來的!

1984 年 6 月,一名輪轉到消化科的規培醫生,一口氣喝下了 30 毫升左右提取自患者胃部的細菌培養液。

沒過幾天,他便出現了和患者相似的症狀——發熱、噁心、嘔吐、腹痛、口臭……

10 天后,帶著惶恐和興奮,年輕的醫生做了胃鏡複檢,果然,自己的胃內出現了和患者一樣的「彎曲狀的細菌」,而這是之前胃鏡檢查時不存在的,這一結果令他振奮。

事後,醫生將這次「自身實驗」完整地記錄了下來,發表在了澳大利亞醫學雜誌(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上,然而,他這一「魯莽」的舉動得到的卻是同行們鋪天蓋地的諷刺和嘲笑,那篇論文也遭到了無視。

但醫生並沒有因此放棄對「彎曲狀細菌」的探索,10 年之後,那篇被無視的論文終於重見光明並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可,而他更是在 2005 年一舉榮獲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50% 中国人都携带的病菌,竟是亲口「尝」出来的!

Barry Marshall(右) 和

Robin Warren(左)獲獎合照(2005)

這位偉大的、敢於拿生命和健康捍衛自己理論的人就是著名的 Barry J. Marshall,他吞下的細菌就是當今超過半數中國人都攜帶的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他想要驗證的疾病就是現在最常見的胃炎、胃潰瘍。

50% 中国人都携带的病菌,竟是亲口「尝」出来的!

幽門螺桿菌示意圖

自此,胃潰瘍和胃炎的元兇——幽門螺桿菌,逐漸被學界所承認,有關幽門螺桿菌的研究論文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而在這之前的 100 多年裡,大多數醫療從業者和科學家,都不曾相信幽門螺桿菌的存在。

曲折的探索

我們知道,正常人胃內由於胃酸的存在,pH 值為 0.9~1.8。在這種極度酸性的苛刻環境中,很難想象會有細菌能夠生存下來。

所以,當時的學界一直認為,胃是一個無菌器官,任何細菌都不可能在胃酸中存活。

儘管在此之前的幾十年內,已經有許多研究曾經證明胃內有細菌的存在:

  • 1892 年,意大利病理學家 Giulio Bizzozero 首次描述了狗的胃內有螺桿菌的存在,他在論文中詳細地描述並圖示了螺桿菌與胃腺體細胞間的位置和分佈關係;

  • 1906 年,Krienitz 首次報道了在胃癌患者胃內發現了螺桿菌在存在;

  • 1917 年~1921 年,Luger 通過一系列的研究發現人體胃液中存在螺桿菌;他甚至發現並報道了健康人胃液中的螺桿菌非常少見,而胃癌患者的胃液中螺桿菌很常見;

  • 1940 年,Freedberg 和 Barron 使用銀染法觀察為組織標本,最終發現,潰瘍標本的螺桿菌陽性率為 63%,而非潰瘍標準中的螺桿菌陽性率僅為14%。

然而,「胃內無細菌」的理論,卻伴隨著 20 世紀中葉的一項研究,變得更加堅實。

1954 年,美國的 Palmer 抽取了 1140 例胃粘膜組織標本,準備以海量的數據驗證人體胃部螺桿菌的存在,然而,在這些所有標本中,Palmer 並未發現螺桿菌的存在,他因此得出了細菌不能在人體胃部生產的結論。

同時他指出,既往論文報道的人體胃部有螺桿菌的存在都是由於標本受到了汙染——這些汙染菌主要來自於口腔裡的汙染菌或者潰瘍組織腐爛後滋生的細菌。

Palmer 的這份海量數據報告成為了「人體胃部無細菌生長」的公認教條。至於消化道潰瘍嘛,那當然是胃酸腐蝕的結果了,「無酸無潰瘍」一說就是這麼提出來的,這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在此後的 20 年內,幾乎沒有人再專注於胃部細菌的研究。

成功=堅持+幸運

我們說回到那個曾經讓 Marshall 備受諷刺的「自體實驗」,如果你仔細觀察那篇發表在澳大利亞醫學雜誌上的論文,就會發現,它題目的大概意思為《我來談一談我是如何滿足科赫法則的》。

50% 中国人都携带的病菌,竟是亲口「尝」出来的!

那麼,科赫法則又是什麼?

科赫法則是偉大的德國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提出的一套科學驗證方法,用以驗證細菌與疾病之間的關係,被後人奉為傳染病病原鑑定的金科玉律。它為病原微生物學系統研究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使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在那個年代,要想證明某病原體導致某疾病,就必須通過科赫法則的四條環環相扣的驗證:

1. 在每一病例中都發現相同的微生物,但該微生物不存在於健康者體內;

2. 要從寄主分離出這樣的微生物並在培養基中純化培養出來;

3. 用分離純化培養出來的微生物再接種到易感宿主後,必須引起同樣的疾病發生;

4. 從實驗發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離出這種微生物來。

我們又來看看,Marshall 是如何一步步滿足科赫法則的。

Marshall 和另外一名病理科醫生 Robin Warren 商量:既然患者有細菌感染,為什麼不能給他用些抗生素呢?

50% 中国人都携带的病菌,竟是亲口「尝」出来的!

Barry Marshall(左) 和 Robin Warren(右)的工作照(1984年)

但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只是一個個案,說明不了任何問題。

就這樣,這名還在規培的 Marshal 醫生利用他在消化科輪轉的時間開始了他的分離培養幽門螺桿菌之旅。

由於當時認為這種細菌非常接近於彎曲菌屬,所以用非選擇性的標準的彎曲菌培養基對這一不知名的細菌進行分離培養,所用的培養條件也是根據彎曲菌確定的,如微需氧和培養時間 48 小時等。

遺憾的是連續 34 個胃活檢標本的培養均未發現細菌生長,培養皿被扔掉。

1982 年,在復活節假期的前一天,他們再一次對一例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進行了胃粘膜組織取樣和培養。也許是假期的氛圍太過熱烈,也許是失敗過多次的他們已不再抱希望,5 天后,他們才懶懶地打開孵箱。

奇蹟就這樣發生了,培養基上長出了透明的細小菌落,並最終被證實為他們一直尋找的幽門螺桿菌,以後的工作表明該細菌生長非常緩慢,其最佳培養時間是 3~5 天。 隨後,他們從另外 11 例患者的標本中也培養出了幽門螺桿菌。

至此,人類第一次培養出了幽門螺桿菌,科赫法則的第二條被證明了。

經過 1 年多的評審和討論,The Lancet雜誌終於在 1984 年刊登了 Marshall 和 Warren 那篇石破天驚的論文——「胃炎和消化性潰瘍患者胃部發現的不明彎曲桿菌」。

50% 中国人都携带的病菌,竟是亲口「尝」出来的!

論文中闡述了,幾乎所有慢性活動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患者的胃粘膜組織中均有幽門螺桿菌的存在,他們因此提出,這種細菌可能是這種胃十二指腸疾病的病因。至此,科赫法則的第一條得到了驗證。

論文發表後,一石激起千層浪,但仍有不少人對 Marshall 和 Warren 的研究表示懷疑,理由就是沒有完全符合科赫法則,為了滿足科赫法則第三、四條,就有了我們開頭看到的仰頭喝下細菌培養液的那一幕 。

儘管如此,如上文所述, Marshall 此舉還是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爭論了 10 年之久,闡述那次自身實驗的論文才被學界認可。

中國曾走在前列

50% 中国人都携带的病菌,竟是亲口「尝」出来的!

第一個需要提到的人物,是一名希臘的全科醫生 John Lykoudis,他自己患消化道潰瘍並多次消化道出血。

50% 中国人都携带的病菌,竟是亲口「尝」出来的!

John Lykoudis獲得的專利證書

寫在最後

由此可見,如果有什麼思想和工作結果,一定要用文字記錄下來並發表出去。無論是以何種語言形式,一切事實都會在歷史中留下痕跡。只要正確且有價值,多年後一定會有人千方百計的找到您的這份重要的工作記錄。

縱觀醫學史,很多曾經所謂的創新最終被證實為笑談,而許多當年公認的笑談卻最終被證實為真理。

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培根(Francis Bacon)在《新工具》(Novum Organum)中講道:人們拒絕接受那些不在他們理解範圍之內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