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何不像元朝一樣東征日本?

有明一代之所以並未像元朝一樣遠征日本本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試論之。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時代就確立了不徵日本的國策,直接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這是明朝一脈相承的國策。“後著《祖訓》,列不徵之國十五,日本與焉”。

明太祖朱元璋早在洪武二年就詔諭日本前來朝貢,但是面對明朝的詔諭,日本的反應並不友好,顯得極其傲慢。在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派禮官責備日本對大國不敬,將要行征討之事。但是日本的那位良懷親王非但對這個警告視若罔聞,還上了一封態度很強硬的表文,明太祖儘管非常震怒,但是徵日計劃也並未實施,直到洪武二十八年將日本列為不徵之國。

那麼明太祖為何在頒佈的《祖訓》中良日本列為不徵之國呢?這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大概是如下幾小點:

第一、明朝開國之初,百廢待興,中原及江淮有些地區已經到達人煙斷絕的地步。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的政策重點是休養生息,恢復和發展生產,尤其是農業。如果再去征討日本,很顯然不合時宜。

第二、就是因為元王朝兩徵日本的失敗,給朱元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在《明史》上也提到過,征討日本有極大的風險,所以明太祖就忍了這口氣。“帝得表慍甚,終鑑蒙古之轍,不加兵也”。

第三、明太祖在建國後,就是為了經濟生產的恢復,對外用兵極為謹慎。除了對北方蒙古的仗不得不打之外,能不打的仗儘量不打,因為這會消耗民力,破壞經濟生產。明太祖在這方面已經講的很明白了。

“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用兵。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

當然明太祖這句話還是有瑕疵的,畢竟倭寇在明初就開始騷擾我國的海疆了,只是那時候還不嚴重。

“國家用兵,猶醫之用藥,藥以治疾,不以無疾而服藥,國家未寧,用兵以勘定禍亂。及四方承平,只宜修甲兵,練士卒,使常有備。……。故為國者,但當常講武事,不可窮兵黷武”。

但是,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明太祖的慎兵思想。既然統一全國,武力就是用來保境安民的,不是用來擴張的。所以像徵日這樣風險極大的跨海遠征在他的眼裡當然是不可行的。

下面我來講講第二大原因。


明朝最大的邊患來自北方的蒙古,而不是東邊的日本。雖然,明朝南倭北虜之患並有。但是,從實際破壞力來看,來自北方蒙古的邊患對明王朝造成的威脅和損失遠比倭患大的多。

我來舉個例子,嘉靖二十一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率兵進犯山西,就破襲了山西10衛,三十八州縣,殺20餘萬人,掠奪牲畜200餘萬頭。

“凡掠十衛、三十八州縣,殺戮男女二十餘萬,牛馬羊豕二百萬,衣襆金錢稱是”。

明朝為何不像元朝一樣東征日本?所以蒙古才是明朝最大的敵人,吸引了明朝的主要軍事力量。所以,明朝如果徵日就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朱元璋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就在洪武五年,朱元璋就表態過,明朝的主要威脅來自北方。

五年,太祖謂廷臣曰:“東夷固非北胡腹心之患,亦猶蚊虻警寤,自覺不寧。”

朱元璋的意思是儘管日本人很煩,但是終究不是心腹大患啊!

第三、日本的軍事實力也是在發展的,在萬曆援朝戰役那時候,日本也已經成為一個軍事強國,兵員素質很強,明軍在與日軍的對陣中也付出了相當代價(具體的損失《中國曆代戰爭史》上有,我就不再贅述了),如果此時要去撲滅日本,極有可能是要用上舉國之力了,再加上北方的蒙古,明朝國力上也不允許這麼做。

我認為以上就是明朝沒有進攻日本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