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月3座城市 滴滴外賣能幹掉美團嗎?

如果要評選中國互聯網領域最具話題度的競爭,滴滴做外賣和美團做打車一定有一席之地。如果要用一個詞總結這個競爭,那就是“沒完了”。

2個月3座城市 滴滴外賣能幹掉美團嗎?

先動手的是美團。

2017年2月,美團打車在南京試水上線。為了吸引司機,美團對司機抽成8%,低於滴滴20% 的比例;2017年12月,美團點評正式成立出行事業部;同期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福州、溫州和廈門等城市開啟報名;2018年1月,美團在上海和南京獲得《網約車經營許可證》;兩個月後,美團打車正式登陸上海,宣稱“在3天裡拿下當地網約車市場1/3的份額”。

滴滴也進入了對方的商業腹地。今年4月後,滴滴外賣在兩個月裡進入三座城市:4月9日,滴滴外賣在餐飲業成熟、消費力強勁、互聯網滲透率較高的無錫開城,宣佈“當日訂單達33.4萬單,9天內就成為無錫市場份額第一的外賣平臺”;6月1日,滴滴外賣進入南京;一週之內又下一城,宣佈進入江蘇泰州,與無錫、南京構建江蘇鐵三角佈局。下一城是天府之國成都。

滴滴和美團都曾經歷了各自所在的行業的血戰,擁有強大的線下基因和地推能力。但要開展新業務還要面臨新挑戰。

對滴滴而言,做外賣是在出行的基礎上融入服務的概念。它的優勢在於:“大出行”戰略版圖上已兵齊將全,坐擁行業第一的位置、出行大數據和龐大的用戶群,在算法技術上有豐富的積累;此外,滴滴資金充足,它曾創造中國互聯網公司的融資記錄,並在2017年底完成了新一輪40億美元融資;再者,滴滴外賣此次先切入二三線城市,積累運營經驗,體現出穩紮穩打的態勢。

但外賣業務的食品環節、物流環節提出了新要求,其室內定位系統更是複雜。滴滴需要重新搭建外賣平臺和配送調度平臺。而從行業來看,外賣領域市場高度成熟,滴滴的競爭對手不僅有美團,還有自己曾經的投資對象餓了麼。

據瞭解,滴滴的外賣業務年底前將鋪至9個城市。目前滴滴在逐步建立架構,計劃將外賣業務獨立出來,以單獨的App來承載更多品類和服務。

相比滴滴做外賣,美團做打車的進度稍緩。

於美團而言,用打車出行將餐飲、娛樂、酒店等各個場景串聯起來,能夠在內部偌大的業務版圖上產生更多化學反應,從而完善自己的生態圈。

但網約車看似簡單,實則技術、資金、運營、安全、服務、政策壁壘極高。因其佔據道路等公共資源、涉及用戶安全的特殊性,影響服務質量的因素也更加複雜。

目前網約車市場已較為成熟,美團打車、滴滴等打車軟件的平臺墊付、推薦上車地點、號碼保護等功能都基本相似,幾乎沒有創新的空間。

美團打車初上線能拿到亮眼的成績,最直接的原因是強勁的補貼力度:在上海站前2萬名註冊的司機可享受開站三個月內零抽成,2萬名之後的註冊司機美團收取8% 的抽成,新用戶首單補貼14元。這讓用戶和司機彷彿回到網約車大戰初期——畢竟,美團自千團大戰時期就諳熟“沒有用戶就用錢買”的學問。

美團還需要面臨政策監管的挑戰。滴滴打車曾經面臨的監管問題,它同樣需要解決——在政策監管趨嚴的態勢下,後者面臨的甚至是更嚴格的的監管。網約車新政禁止網約車平臺補貼大戰,成都市監管部門則明確表態網約車平臺“不得擅自對平臺公司所屬的網約車車輛及人員違規進行補貼,不得擅自舉行促銷優惠活動和開展不公平競爭,不得有不正當價格行為。”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底滴滴用戶數達4.5億,市場佔有率超過90%。在南京,美團打車的對手除了滴滴,還有首汽約車、易到、神州,以及曹操專車。

從開城節奏來看,美團打車進入南京和上海之間隔了一年多,目前遲遲沒有透露下一城計劃。美團打車要切走網約車更大市場,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再回頭看,我們已經很難說清楚美團點評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在上海一單燒掉14元的補貼搶滴滴生意;10億美元現金、17億股份、接手10億債務買下摩拜;上線小象生鮮等佈局新零售;近期還傳出將在港股上市的消息……這一系列動作背後,是美團的到店、到家、旅行和出行四大業務分別面臨口碑、餓了麼、攜程、滴滴的競爭。

有分析師質疑,美團在沒有建立穩固根據地、沒有現金牛的情況下,深度涉足十幾個行業,如同“在攤一張隨時會崩裂的大餅”。美團這一系列佈局背後,到底是有一條邏輯自洽的鏈條勾連,還是有通過構建生態謀求更高估值的嫌疑?

話說回來,不管雙方戰局如何,消費者的美好生活需要至少兩個打車平臺,我們歡迎攪局者。這場競爭也說明,在當下的互聯網江湖,誰都無法建立持續的壟斷,不管阿里、騰訊,還是滴滴、美團,無一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