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樣板戲?

CTNWEIQI

去年冬天在第三節芭蕾舞演出季上看了中央芭蕾舞團的《紅色娘子軍》,這個作品在名家雲集,經典薈萃的整個演出季中是比較特殊的一個。



原因其實還是在於它的題材,國外作品多是《馴悍記》《堂吉訶德》《安娜卡列尼娜》《安魂曲》等等經典名著改編之作,而《娘子軍》是一個革命題材的故事。

離該劇首演的1964年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也不知換了多少代演員,如今看來,依然為它的整個舞臺呈現而感動和振奮。關於樣板戲,大家常指的是京劇《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後來也有澄清說,樣板戲其實不止八個。

但不管是八個還是幾個,我認為樣板戲最大的特點在於,它們樹立“戲”在人們心中的位置。此處的戲,不僅指故事內容,而是指從演唱、到舞美、舞蹈、音樂、作曲等等多個方面。 樣板戲,不否認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作品。


在必須扔掉水袖、髯口、貼片子化妝的傳統創作手段和方式的情況下,樣板戲的誕生為“新戲曲”做了立地而起的標杆,集藝術性和觀賞性為一體,對於如何創新戲曲,是名副其實的“樣板”。

幾個戲迅速演至全國,全國院團紛紛扮演效仿,“樣板戲”是文藝向大眾普及的最迅速最集中最有效的載體,可以這樣講,全國觀眾的審美和趣味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即便是現在不需要過分強調藝術為制度服務,但是從藝術性來說樣板戲,一定是現在一些戲劇院團追求突破和創新需要好好研究和學習的“樣板”。


不止看戲

其實如果拋開政治因素不談,就單說樣板戲,那絕對是京劇史上水平最高超的二十多出現代戲了。樣板戲給當時匱乏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同時又促進了人民對於京劇以及芭蕾舞劇的認識。

樣板戲的誕生,可以說是現代戲崛起的一個標杆,使戲曲界的創新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八大樣板戲的評出,使得其他地方劇種紛紛效仿,也為傳統戲曲走向新時代,鋪下了很好的基礎。

首先,樣板戲是屬於京劇,這是無可否認的,無論是從唱片、板式,樣板戲都極大部分借鑑了京劇,甚至樣板戲的演員,也幾乎都是一直表演京劇藝術的。

樣板戲是傳統京劇與外國藝術的結合體,因此有很多人認為樣板戲不屬於京劇。但是以傳統京劇為主,外來藝術為輔。而且當時京劇已為國劇、國粹。

雖然很多傳統劇目禁演,不少京劇演員也被迫下崗,但樣板戲仍然屬於京劇。而且不管如何,樣板戲的確是傳播了正能量,使得沒有經歷過戰爭的50、60、70後,對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尤其是在那個電影、電視還不普及的時代,樣板戲作為國家主流戲曲,也算是當時主流的文化了。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幾乎都能隨口哼幾句樣板戲,而且都是極具正能量的戲詞。

同時,由於樣板戲演出團體有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我國幾百個地方戲,大部分都對樣板戲進行了移植——當然基本上是原封不動的移植,沒有進行改編。

並且當時有名的幾個電影廠,比如北京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等,都將樣板戲拍成了舞臺電影片,在全國各地發行反映,並且錄製成各類唱片發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樣板戲可謂是全國性的文化藝術了,即便放到今天,也是依然火得一塌糊塗。那時候各個地區的廣場、大型商鋪以及唱片店裡,整日都在循環著樣板戲。

在那個傳統文化衰竭的時代,樣板戲的出現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文化空虛。不管它出現的目的如何,它都是戲曲藝術最寶貴的部分,是現代京劇的驕傲,也對其他地方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戲曲說

我是七十年代末生人,雖然沒有機會親眼在舞臺上欣賞過這八個能代表我國戲曲水平新高度(就藝術水準而言)的樣板戲,但從小接觸過很多當年的宣傳資料和散落在民間的戲曲從事者。可以說並不陌生。

樣板戲是文革時期被樹立為“革命樣板戲”的以戲劇為主的二十幾個舞臺藝術作品的俗稱,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特殊產物。文革開始後,轟轟烈烈的運動橫掃一切,很自然的就衝擊到了文化領域。在當時所有的電影,圖書,文藝演出被停止,因此文藝革命,京劇革命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就產生了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當初並不叫“樣板戲”,而是叫現代京劇,或者叫革命現代京劇。



這八個文藝作品是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樣板戲”一詞最早源於《人民日報》1967年5月31日的評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文章中,但在當時並沒有流傳開。真正有這一說法的是在七十年代以後,為了批判江青,批判京劇中的“高,大,全”而形成的三個字,這樣在媒體上,在人們口中便有了“樣板戲”三個字,以後便流傳開來。




樣板戲和所有現代京劇一樣是時代的產物,是歷史的必然。樣板戲的產生是複雜的,多方面的。但毛澤東的思想、對文化領域裡的指示等等才是產生樣板戲的根源,是唯一。


這些曾經代表現代京劇一個新高度的時代產物終究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現在的人除了偶爾在一些文章見到隻言片語外,很少有人再記得它們了。但我認為不是歷史文化的淘汰,是一個時代代替另一個時代的犧牲品。

我想不管時代怎樣發展,有些東西會永遠存在的。就像樣板戲,它畢竟輝煌過,畢竟伴隨著、影響了幾代人。


純陽命理







樣板戲指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江青為主導推出的一批反映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批現代京劇。重點包括《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奇襲白虎團》《龍江領》等京劇舞劇。

這些京劇相對於中國傳統劇目而言,有幾大創新,一是選材突破帝王才子佳人範圍,重點表現工農兵生活,二是藝術突破虛擬舞臺,將具體生活場景搬上舞臺,場景由寫意到寫實,壯觀宏偉奇美。三是借鑑西洋舞

美音樂藝術。像《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打虎上山,小分隊急速出兵,《沙家濱》中郭建光與十八傷病員蘆蕩勁舞出兵沙家濱,《奇襲白虎團》中的嚴偉才率領偵察隊穿越封鎖線等借鑑西方舞蹈,運用西式樂器等。四是設計既與傳統京劇血脈相連又有創新的大段唱腔,通俗明麗。:五是突出正面英雄人物,樣板戲具有鼓舞人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樣板戲是取得改編原著創新繼承成功經驗的經典作品。樣板戲以及有關人物形象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樣板戲匯聚國內編導演藝頂尖人才。大部分改編自現代名著,藝術家們精益求精,耗盡心血奉獻智慧。每部作品都是經典。

當然,樣板戲的產生與那個特殊時代有關,不可避免留下時代烙印。選材面窄,人物形象單一缺乏複雜豐滿。創作方法專制。

但客觀上,樣板戲影響深遠,鼓舞人們同天鬥同地鬥同人鬥其樂無窮。


老愚1960

嚴格來說,樣板戲其實是戲劇改革的產物,是對中國傳統戲劇只演帝王將相和古典故事的一種革新。樣板戲其實並不是一個人的專利,對傳統戲劇的創新其實早在延安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小二黑結婚》、《放下你的鞭子》其實就是最早的作品了,八個樣板戲中,《紅燈記》的圓形是《革命自有後來人》、《沙家浜》的原型是《蘆蕩火種》、《智取威虎山》的原型是《林海雪原》,《 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也早就有電影作品問世了。

樣板戲是那幾出?答曰:標準的八個樣板戲是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後來,又上了幾齣,一個是《龍江頌》、一個是《杜鵑山》還有一個《園丁之歌》,再後來,又有芭蕾舞劇《 沂蒙頌》、《草原兒女》、《 平原作戰》、《 磐石灣》、鋼琴伴唱《紅燈記》等,也得以廁身樣板戲之列。

由於這些作品描寫的都是中國人民在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 武裝鬥爭和 經濟建設的現代生活,被賦予了更廣泛的政治意義:被納入了與所謂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佔領舞臺相對立的革命文藝路線,被當作批判修正主義文藝黑線的論據和武器,被奉為工農兵佔領文藝舞臺、文化革命的典範。樣板戲人物總而言之就是三突出、 高大全的鋼鑄鐵澆的 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形象。他們在精神上無限高尚、高大,但是卻不是普通人,不具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慾。因此他們是一群現實中不存在的 理想主義色彩十分濃郁的英雄。是按照神話中塑造神的手段加以塑造出來的。樣板戲是由現代京劇等改編移植的一種戲劇形式。 “樣板戲”的正式名稱為“ 革命樣板戲”。所有的“樣板戲”都是在“京劇現代戲” 和小說、電影、話劇以及民族 新歌劇的基礎上產生的,而“京劇現代戲”,又主要是根據“ 滬劇”、“ 淮劇”和“話劇”等戲劇形式移植的。

進入本世紀以來,樣板戲被稱為“ 紅色經典”,一些劇目又被複排、重演,音像資料被再版、翻刻,甚至被拍成電影、電視劇等。值得關注的是,收藏者要對眾多樣板戲資料進行分門別類,有重點地去收藏。如文字類可側重於劇本、評論;音像類可側重於唱片、影碟;樂譜類可側重於總譜本、唱段簡譜本;圖片類可側重於主要人物、主要劇照及宣傳等,這樣,樣板戲的收藏與研究將會經久不衰、芳香四溢。

樣板戲似乎開了一個戲曲表現程式改革的先河。對傳統程式在現代生活中的表現,對現代人物利用程式進行的 藝術創造,以及對音樂、舞臺美術等方面的改革,應該說是 新中國成立以來戲曲改革、戲曲現代化的最高成就。但是,誠如中國幾十年的社會政治活動一樣,我們在否定某人言論的時候,也往往否定了某人的歷史功績,在否定事物的同時,也否定了人的一切。對樣板戲的否定導致了我們進入新時期以來戲曲改革的停步不前,甚至出現了 戲曲表演藝術的嚴重缺失。


坐看雲起於此時

樣板戲是配合文革浩劫打倒一切的產物。京劇自然是被打倒的對象。樣板戲的使命就是革京劇的命。於是七千餘出傳統京劇統統打倒批臭,服裝導具焚燒,演員批鬥打倒,京劇徹底滅亡。四人幫找出聽話奉迎、革命的人擔綱搞出八個戲。為突出革命,把京劇全部因素革掉,名曰樣板戲。姑且不談政治,這些樣板戲沒有了京劇要素,似驢非馬,巳經不是京劇!可怕的是現在從上到下仍有人吹捧這些怪胎!可悲可嘆!


道法自然174284150

對於樣板戲的認識,如果單純從音樂和唱腔上(也包括舞蹈等)評價那是無可挑剔的,堪稱經典之作,顧名思義,樣板!這也是後人無法超越的主要原因。我們可以從《沙家浜》裡由趙燕霞和洪雪飛兩人的唱腔中分出倪端。趙堅持傳統的舊式唱法,但明顯不符合人物角色和時代的需要,後來換成唱崑曲的洪才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實踐證明,唱腔改革是成功的,更換演員是無比英明正確的。但從“三突出”這個創作原則上來看樣板戲格式成分化偏重,千篇一律,戲路雷同。至於樣板戲政治色彩過重這很自然、很正常,無可非議。一個時代一種旋律,隔代非議是對歷史的藐視,也是人格的缺失。


風杳倜然

一刀切的方式完全否定這些劇種作法不妥,須知中國的老百姓大部分人都能唱上幾口而且耳熟能詳,被一個小個子徹底否定太可惜了!好的作品自己會說話,它真正歌頌的是廣大的人民群眾,歌頌的是黨的領導,那時的人民有信仰,直到現在很多的那時代的人還能唱上幾段,你能說它不受人民群眾的歡迎嗎?


浭陽村夫

樣板戲,時代的產物。卻是毛澤東主席文藝為工農兵的偉大作品,是反對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最好嘗試。文藝只有面向百姓才有市場,什麼是俗,雅。百姓喜聞樂見是俗,但卻反映出大雅。我認為文藝面向工農兵,八個樣板戲是典範。


峨眉E

這個問題,客觀的說,樣板戲無論是劇情所反映的內容還是劇本的道白唱詞;無論是唱腔的設計還是其他背景音樂都可以說是精典。它的最大特點就是道白唱腔吐字清昕,後臺樂隊場面宏大,音樂氣勢磅礴高昂,感染力十分強烈;演唱聲音高亢,感情色彩濃厚,唱唸坐打功夫高超,傳統劇目不可比擬望塵莫及。所有這些誰最有體會?當然是當下活躍在舞臺上的這些演員了。

近幾年來也有重新排演的《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鵑山》等劇目,但觀後總感覺沒有原來的功 夫到位。優其是化妝幕間音樂最後的武戲都很差勁。或許有些懷舊的情結在裡面嗎?列位看官千萬不要扣帽子,說給某某翻案,開歷史倒車,這是政治問題。

京劇也是藝術作品。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歌劇、舞劇、古典音樂、很多著名的小說、詩詞,以及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的作者是資本家爵士,也不是無產階級,但他們的作品能在全世界流傳幾百年不衰。

藝術作品不僅僅是以上所說的文學文藝方面,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建築繪畫等比如埃菲爾鐵塔,它不僅是一個建築,更己經是一件藝術品的概念了。中國的長城是統治階級用無數百姓的累累白骨堆砌起來的,而今可以看作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若把京劇看成是一種藝術,主要地還是要看它的藝術成就。曹操,一代梟雄,在中國歷史上的文學作品當中基本上是一個反派人物的形象。但他的不朽詩作觀滄海,氣吞萬里,大勢磅礴,流傳千載。大漢奸汪精衛臭名昭著,而他的“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也被人們所吟誦。林彪,眾所周知,但他指揮的平型關戰役、遼瀋戰役仍載入我軍史冊。功是功,過是過,實事求是,功過分明。有人說,現在談藝術,怎又扯到軍事上?需知歷史上很多著名戰例都是一次次的軍事指揮藝術。毛澤東同志就曾經很自豪地把四渡赤水稱為最理想的軍事指揮藝術。

再說現代京劇,進況且也不是某一個人可以搞出來的,它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是全體京劇藝術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紅燈記》劇本封面上就赫然寫著“集體改編”幾個大字。電影《紅燈記》的序幕上也是用大紅的隸書寫著“集體創作改編。”某以為要大力對藝術品進行深入的研究、繼承和發揚,而不是因為涉入其中的某一個人的其他原因而使一件寶貴的藝術品遭遇蒙塵封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