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相親、扔李子、捉鴨子……老成都過的端午節,比你熱鬧得多

洗澡、相親、扔李子、捉鴨子……老成都過的端午節,比你熱鬧得多

古人要是穿越到現代,過端午節時,可能會不高興。

舉個栗子,比如我們吃粽子還會感謝屈原這種事,被看到估計會被他們笑嘻了,吃個粽子算啥?老成都的端午節,對歌、划船、扔李子、捉鴨子…… 順便還能玩把集體相親啥的,古代玩咖們簡直分身乏術,比現在端午節過得可是熱鬧多了。

洗澡、相親、扔李子、捉鴨子……老成都過的端午節,比你熱鬧得多

先來例行科普下端午節。

最流行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提醒一下,屈原並不姓“屈”,而是姓“羋”,之前熱播的《羋月傳》,娘娘跟他就是一個姓,所謂姓氏,對屈原來說,就是“羋”為姓,“屈”為氏,名“平”,字“原”。

屈原是楚懷王的大臣,本來很受重用,但樹敵太多,後來被流放了,他憂國憂民,非常愁苦,就開始瘋狂寫楚辭,比如《離騷》《九歌》等,後來楚國被秦國攻破後,他痛不欲生,抱著石頭就投了汨羅江。

洗澡、相親、扔李子、捉鴨子……老成都過的端午節,比你熱鬧得多

為了怕他屍體被吃掉,江邊的老百姓們,就用竹筒包了米飯,拋進水裡,後來改用粽葉,就包成了粽子。

不過粽子這種說法,屈原也不能獨享,因為在江浙一帶的傳說裡,拋粽子是為了伍子胥。伍子胥被吳王夫差殺了扔江裡後,化作濤神,五月初五向水裡丟粽子,既是紀念伍子胥,也是迎濤神,祈禱打漁順利。

無論是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粽子是留下來了,即便到了今天,也是深受老百姓喜愛的食物,比如成都,就有著名的“粽子婆婆”天團。

如果說粽子也有一個江湖,成都的武林中心,就在馬鞍東路。每逢端午節前夕,馬鞍東路就會變成清一色的“粽子一條街”,並且全以婆婆命名,張婆婆、楊婆婆、馬婆婆、李婆婆……如果沒有“姓+婆婆”這種黃金搭檔,簡直無法在成都廝殺出一襲粽子之地。

洗澡、相親、扔李子、捉鴨子……老成都過的端午節,比你熱鬧得多

粽子江湖的傳說,還要從上世紀80年代末說起,住在馬鞍東路的李太婆,把包的粽子拿到院壩門口和曹家巷農貿市場賣,結果生意不錯,其他婆婆紛紛效仿,就拉開了粽子大戰的帷幕。

如今,基本第一代婆婆都退出了江湖,新一代的婆婆們又上了場,就如同粽子的延續一樣,婆婆們實現了婆婆的傳承,馬鞍東路也成了成都人們過端午節時的烏托邦。

洗澡、相親、扔李子、捉鴨子……老成都過的端午節,比你熱鬧得多

雖然成都新一代們玩出了粽子街,但估計老成都們也不得羨慕,因為他們不只是吃粽子,還要吃“五黃”,也就是傳統說的“五黃”克“五毒”。

所謂端午,是五毒出沒頻繁的時節。五毒,就是蛇、蠍子、蜈蚣、癩蛤蟆和壁虎。“五毒”的說法,在唐宋時期就有了,不同地域說法不一,其中幾種,也有替換成蜘蛛、蜥蜴、蟾蜍的。

夏季多瘴氣,成都平原又溫暖溼潤,正是“五毒”出沒的時候,為了防範它們,老成都人就準備了含有“五黃”的端午飯,包括雄黃、黃瓜、韭黃、黃鱔、黃心鴨蛋。每個都是術業有專攻,其中,雄黃可以去毒去邪、黃瓜可以除暑熱、韭黃可昇陽、黃鱔可滋陰、黃心鴨蛋可養心。

“青城山下白素貞”,端午節時,估計不敢來相鄰的成都逛街,因為每逢端午時,老成都的中藥鋪,都要擺上香包和雄黃,家裡的小孩子,還會被長輩們拉著,用雄黃酒塗頭部、鼻尖、耳垂等驅邪避疫,有的還要在眉間寫一個“王”字,借猛虎之威,寓意百害不侵。

不只是白素貞,她的仇家癩蛤蟆精王道靈,端午也不敢來成都。

《成都中藥》裡記載,每年端午起,各藥鋪開始大量收購癩蛤蟆,將其漿包擠破,取其漿以制蟾酥,到五月十五大端午才結束。成都人常用“癩蛤蟆躲端午,躲得過初五,躲不過十五”,就是用端午節藥鋪子收購癩蛤蟆的典故,來比喻人們禍事躲不脫。

洗澡、相親、扔李子、捉鴨子……老成都過的端午節,比你熱鬧得多

除了癩蛤蟆、雄黃,中藥鋪常常有的香包,也是老成都過端午一大特色,有句話是“端陽不浴艾,死後變妖怪”,講的就是這檔事。

《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記載,“是日,城鄉都要打掃衛生,流行在家門上掛上陳艾、菖蒲,據說可以避邪、消災。並用陳艾、菖蒲熬水洗澡,可去瘡毒。”

也就是說,每逢這一天,人們都要清掃庭院,在家門上掛上陳艾、菖蒲,用來避邪、消災。端午還有個解釋是,這一天,地氣上升,陽氣回來,百草是藥,每逢這個時節,就有農民擔著挑子,沿街叫賣陳艾、菖蒲,老成都人買來後,用陳艾、菖蒲等草藥熬水洗澡。

洗澡、相親、扔李子、捉鴨子……老成都過的端午節,比你熱鬧得多

因為洗澡的緣故,端午節也有了許多別稱,比如浴蘭節,就是說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汙為俗,“午日以蘭湯沐浴”。而實在的成都人,乾脆稱呼為“衛生節”。

如果時間再往前推,還能看到大慈寺的鬻香藥。端午時,大慈寺五月繼鬻香藥,號藥市,也就是開設了應景的香藥集市,醫人鬻艾,道人賣符。香藥,就是香料、香草,有沐浴用的艾草、掛在門上的蒲葉、隨身佩戴的香囊、加入酒裡的雄黃等,都能在這裡買到。

如果說老成都洗澡洗出了“衛生節”,吃肉就吃出了“豬肉節”。

在過去,底層老百姓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豬肉,為了防止賣出腐爛變質的豬肉,上世紀30年代開始,夏季豬肉的售賣時間有嚴格規定,下午4點後就不能售賣。但端午節是個例外,在相關幾天不限制售賣時間,所以被親切稱為“豬肉節”,在相關文件中記載為:

惟據本會各會員報稱本月二十二、三、四日三天舊曆五月初四、五、六是端午佳節(歷來俗稱為豬肉節),無論貧富均需購置豬肉備制餚饌以渡佳節,似不宜限制營業,使多數貧苦找錢遲晏者下午即無處購肉。

洗澡、相親、扔李子、捉鴨子……老成都過的端午節,比你熱鬧得多

除此之外,關於端午節,老成都的耍事兒也很多。

比如划龍舟,明代《五雜俎》中裡記載“至於競渡、楚蜀為盛。”兩江匯合處的安順橋,在橋上和兩邊岸上搭棚子,綿延數里,彩旗飛舞,人們看著龍舟在河道上飛馳穿梭,甚至橋洞裡穿過,非常熱鬧。不在棚子裡看得人,還可以租花船,花船上掛著簾子,裡面有桌椅、有茶水, 猶如房間一般,適合舉家出遊。

可能是容易出意外的緣故,龍舟競渡還一度被禁。比如上世紀20年代,就有一份禁止划龍舟的檔案,因為船伕們喜歡找人扎龍舟劃龍船,容易引起事端,甚至鬧出人命,於是政府就禁止人們賽龍舟、扎綵船,違反規定的人會被嚴肅處理。

不只是划龍舟,就跟沈從文描寫的《邊城》一樣,老成都也有搶鴨子一說,頭鴨拋入江中,引來各船隊蜂擁而上爭搶,或是“水手”們直接遊進江河裡,去搶奪鴨子,直到今天,三道堰還在延續搶鴨子、搶尿脬的傳統。

洗澡、相親、扔李子、捉鴨子……老成都過的端午節,比你熱鬧得多

對年輕男女來說,搶鴨子的吸引力,或許比不上打李子。

《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中記載,以前的端午節,成都人還會去郫縣望叢祠對歌賽歌。《郫縣舊志》中記載:“望叢祠,即二帝陵邊,端午日,遊人如蟻。農民競田歌,聲聞數里。”

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在北較場或東較場舉行,端午節時,未婚的大姑娘、小夥子們,一個個打扮起來,去城牆邊賽歌,邊唱歌邊打望,如果看對眼了,就如同拋繡球一樣,向對方身上扔李子。

不只是大姑娘湊這個熱鬧,老婆婆、小媳婦也要去,有首民歌是“撿起李子懷中揣,叫聲媳婦哎!多吃李子兒滿屋”,所以到了端午節,想抱孫子的婆婆們,一大早就拉著媳婦到望叢祠去撿李子,也有說法是去被扔李子,總之李子越多,寓意孩子就越多。

E N D

文:馮月子

圖:視覺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