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當兵後,我終於懂了父親為何要吃幾口那發黴的粽子

劉服全 任貴 食安雲南
端午|當兵後,我終於懂了父親為何要吃幾口那發黴的粽子

裹著鄉愁❀箬葉

鄉愁 是一張212元的火車票

我在這頭苗疆在那頭

雖然沒有隔著千山萬水

卻隔著一份許國難許家的情懷

余光中說,

鄉愁是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端午|當兵後,我終於懂了父親為何要吃幾口那發黴的粽子

我的情況不同,

我的鄉愁是一張212元的火車票,

我在這頭,苗疆在那頭。

雖然沒有隔著千山萬水,

卻隔著一份許國難許家的情懷。

剛走進辦公室,

收發室就打來電話,

叫我去領包裹,

帶著一絲疑惑打開包裹,

一個個小巧精緻的粽子散發出濃濃的糯米香和縷縷箬葉的清香。

看著眼前這個用三層油紙包著的包裹,

聞著一股熟悉的箬葉的味道,

我腦海裡回放著母親和外婆熬夜包粽子的神態和絮絮叨叨的語言,

父親肯定第一時間通過小鎮郵局寄到我手中,

一想到那崎嶇的山路,頓時讓我下不去口。


端午|當兵後,我終於懂了父親為何要吃幾口那發黴的粽子​雖然經過五六天的物流運送,

但是握在手裡,

我依然能感受到粽子剛出鍋的溫度,

這就是家的味道。

端午是我們苗鄉百節中的一個,

論熱鬧雖比不上其它節日,

但它總能勾起我的鄉愁。

小時候,

母親揹著我上山採箬葉,

久經翻曬、幾番蒸煮,

包好的粽子一半留給我、

一半寄給在遠方打工的父親。
端午|當兵後,我終於懂了父親為何要吃幾口那發黴的粽子​記得那時候物流並不發達、通信也不暢通,

要聯繫上在外做工的父親,

總要走上五六公里的山路到鎮上電話站去打電話,

而因為天氣炎熱,

包好的粽子幾經輾轉到父親手裡,

就已經發黴了。

父親不捨得丟掉,堅持嘗幾口。

那時年幼的我難以讀懂其中的含義,

今天同樣離家遠行的我終於明白父親為何得不捨丟掉“黴粽”的原因,

因為裡面包著的不止是粽子,

更多的是母親對父親的牽掛,

是思念。

父親吃的是濃濃鄉愁和母親的愛。
端午|當兵後,我終於懂了父親為何要吃幾口那發黴的粽子​記憶裡,

每逢端午佳節,

苗寨裡的老人都會早起上山採艾葉,

婦女們則留在家包粽子。

操場上,

婦女們搬來家裡的大長桌,

不一會兒,

桌子上就擺滿了粽子,

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口味繁多。

採回的艾葉每家分一點,

掛在門上,

驅邪避病、祈願吉祥。

煮熟的粽子母親總是讓我先嚐第一口,

因為第一口粽子,

寓意健康長壽。
端午|當兵後,我終於懂了父親為何要吃幾口那發黴的粽子​每年端午,

這個邊城小鎮總要舉行一場特殊的比賽——賽龍舟,

一個由來已久的傳統,

沿清水江兩岸,

每個村寨青壯年男子組成一組,

參加鎮上大比賽。
端午|當兵後,我終於懂了父親為何要吃幾口那發黴的粽子​這一天,

江中呼喊聲震天,

江邊婦女老人們加油喝彩,

穿著盛裝載歌載舞,

小孩子們興奮得在沙灘上嬉戲,

直至夜幕低垂、殘陽灑滿江面才盡歡而散,

就這樣,

端午載滿了我兒時的回憶。

仔細算算,

我大概有好多年沒在家過端午了,

每年都是母親通過郵局,

把粽子寄給我我,這個習慣,

從年輕時的父親到今天的我,

她堅持了30年。
端午|當兵後,我終於懂了父親為何要吃幾口那發黴的粽子​然而去年夏天,

每年如約寄到的粽子卻異常沒有收到。

端午節的第二天,

姐姐來電說母親患上了結核病,

那天聽聞消息的我在訓練場上哭得像個孩子。

聽姐姐說,

母親怕影響我的工作拉著父親的手囑咐不讓家裡人通知我。

出院後,

母親第一時間打電話問我部隊有沒有包粽子,

吃得習不習慣,

還責怪自己身體不爭氣,

端午都沒包粽子,

也沒給我寄。

端午|當兵後,我終於懂了父親為何要吃幾口那發黴的粽子​聽到此,

我不禁淚目。

透過暮色,

天空中依稀浮現出父母蹣跚的身影,

飄過外婆滿是白髮、溫和慈祥的臉。

時間過得真快,

我變得成熟,

他們卻在悄悄變老,

老得讓我難以接受。
端午|當兵後,我終於懂了父親為何要吃幾口那發黴的粽子​記憶中的父親,

即使被再大的困難也從來不輕易服輸,

可是現在卻被時間的重擔壓駝了背。


端午|當兵後,我終於懂了父親為何要吃幾口那發黴的粽子​圖為,劉服全

如今我身在部隊,

雖說與家人沒有相隔千里,

但也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平日裡很難陪在父母身邊。

小時候,

我不知道鄉愁是什麼,

現在終於明白,

鄉愁不止是對故土種種的眷戀,

而是對家中那對早已滿是白髮的身影的掛念,

我也越來越能感受到,

箬葉包裹著的母親深深的愛與牽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