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看虎——西漢法官張釋之

張釋之,字季,漢族,堵陽(今河南南陽方城)人,是西漢法學家,法官。

張釋之曾任廷尉(主管刑法的最高官吏),能秉公執法,並要求官吏嚴格的按法判刑。他也向漢文帝提出,皇帝也要按法辦事,法律是天子與百姓應共同遵行的。作為廷尉應依法執事,不能隨意辦案。當時民間讚頌他說:“張釋之任廷尉,天下無冤民”。

張釋之年少時和哥哥張仲生活在一起。由於家中資財頗多,就捐官做了騎郎,侍奉漢文帝。十年過去了,他還是原職,文帝連他的名字也不知道。白白耗費了不少錢財,於是張釋之深感不安,打算辭官回家。中郎將袁盎知道後,惋惜他的離去,就請求漢文帝調補他做謁者。於是漢文帝就招見了張釋之,他就秦亡漢興之事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漢文帝聽後很滿意,就任命他做了謁者僕射。

一次,張釋之陪漢文帝來到上林苑。這裡是漢代皇帝狩獵巡遊的場所,養著許多動物供皇宮參觀。文帝詳細地詢問各種動物的情況,負責上林苑的尉官回答不上來。這時,飼養老虎的一位民夫在旁幫尉官回答上了,口齒還很利索。文帝聽後說:“作官吏的都應這樣才行!”他當即下詔讓此民夫為上林令,罷免原來的尉官。

張釋之不贊同漢文帝的做法,就問漢文帝如何看待絳侯周勃和東陽侯張相如,漢文帝回答說是年高德劭的長者。張釋之就說:"周勃和張相如能被稱為長者,但二人都不善於言談,現在這樣做,難道讓人們效法伶牙俐齒的農夫嗎?"隨後,張釋之援引歷史,以秦朝重用徒具文筆、毫無惻隱之心的文書官吏,終致亡國為例,建議文帝不要因為農夫伶牙俐齒就越級提拔,以免上行下效,樹立不正之風。漢文帝採納了張釋之的建議,沒有提拔農夫。出了上林苑,文帝駕車回宮,讓張釋之陪乘。路上,漢文帝問張釋之秦朝執政的失敗之處,張釋之據實而言。漢文帝非常滿意,就任命張釋之做了公車令。

上林看虎——西漢法官張釋之

張釋之任公車令後,掌管宮門事宜。太子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與梁王劉揖同乘一輛車入朝,到了皇宮外的司馬門沒有下車,違反了宮衛令。張釋之就追上太子和梁王,阻止他們進宮,並以"過司馬門不下車為不敬"的罪名, 向漢文帝彈劾太子和梁王。漢文帝只得摘下帽子陪罪,薄太后知道了這件事,也親自下達特赦令,太子、梁王才得以進入宮中。文帝覺察到張釋之的與眾不同,就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過了不久,張釋之升任中郎將,跟隨文帝和慎夫人到了霸陵。漢文帝登臨霸陵,向北眺望,指著通往新豐的道路對慎夫人說:"這就是通往邯鄲的道路啊。"接著,漢文帝讓慎夫人彈瑟,自己合著瑟的曲調而唱,心裡很悽慘悲傷,回過頭來對群臣說:"用北山的石頭做槨,縫隙用切碎的苧麻絲絮堵住,再用漆粘塗在上面,難道還能打開嗎?"群臣認為這個辦法很好,都隨聲附和。

張釋之向前進言說:"如果裡面有能引起人們貪慾的東西,即使封鑄南山做棺槨,也會有縫隙;如果裡面沒有引發人們貪慾的東西,即使沒有石槨,又哪裡用得著憂慮呢!"文帝稱讚張釋之的說法,後來任命他做了廷尉。

張釋之身為廷尉,不僅制定法律,而且提倡以法治人,尤其是不能以官吏的好惡隨意懲治。他執事認真,連皇帝也不得不服。有一次,漢文帝出行到了渭橋。忽然,有一人從橋下跑出,驚動了御馬,文帝險些被摔下,十分惱火,就命人拘捕了此人,交給廷尉查辦。 張釋之審訊後,依法判定為"冒犯車駕,罰金四兩" ,上奏朝廷。 漢文帝很生氣,認為判決過輕。張釋之就解釋說:"法律是天子和百姓應該共同遵守的,不應偏私。法有定規,如果加重處罰,如何取信於民。廷尉是天下公正執法的帶頭人,如果廷尉不公正,地方也會不公,百姓就會慌恐不安 ! "漢文帝思考了很久才說:"廷尉的量刑判決是對的"。  不久,又有一個人偷盜了高廟(皇帝的家廟)座前的玉環,被當場抓住。   漢文帝提倡以孝治天下,他的孝行也是很 有名的。一聽說有人偷到祖宗供座上了,十分生氣,立刻讓人把賊交付張釋之嚴懲。張釋之審完後,以盜皇室宗廟御物罪判那人死刑。 漢文帝知道後很氣憤地說:“人無道德竟然到這種地步,膽大偷到先帝的神器上了。我讓你廷尉審理,就是要治他滅族之罪。”在漢代滅族之罪是最重的刑罰。漢文帝又接著說:“你不嚴懲,反以常法處理,這以後還怎麼讓人對高廟恭敬呢?”   張釋之深知文帝最忌恨這種人,為了依法治人,他免冠頓首爭辯說:“法是國家的根本,所犯之法要與所置之刑相等。當今有人偷了宗廟的器物,陛下就要滅族;若有人在皇陵上取了一杯土,陛下將如何治罪?按說盜皇陵土比盜宗廟器物罪還大。”文帝一聽,頓時無言對答。

中尉條侯周亞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開看到張釋之議論公正,甚為讚歎,就同他結為親密朋友。張釋之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稱頌。

漢文帝死後,景帝繼位。張釋之怕景帝迫究從前所處理的皇室案件,內心不安。尤其是,多年前景帝為太子時,他曾親手攔太子車馬進司馬門那件事,在他心中總罩著一層陰影,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事。漢文帝為人厚道,頗能納諫。景帝繼位,就很難說。不久,張釋之稱病不朝,準備辭職歸鄉。但又怕景帝怪罪,欲見景帝,又難測後果如何?正當他進退兩難、度日如年之時,一位名叫王生的隱士出了個主意,讓他見到了景帝。景帝不念前嫌,這才沒辭官歸裡。王生善於黃老之學,喜清靜無為,人極聰明。一次,皇帝召見他們這些隱士,當時公卿大臣兩旁林立,氣氛十分莊重。王生年老花甲,步履維艱,一不小心鞋襪子都掉了。這時,他走到張釋之面前傲慢地說:“快給我穿上鞋和襪子!”張釋之當即跪下仔細地為他穿好。當時,眾人佩服張釋之居高位不驕,面對老頭子的傲慢有氣量,也有人看不過去。過後有人責備王生說:“先生是有學問的人,公卿大臣林立,你為何偏偏讓張廷尉給你穿鞋襪?”   王生笑著說:“我老了,也很窮,想了一下終久對張廷尉不會有什麼用處。廷尉此時天下名臣,我故意在眾人面前讓他穿鞋襪,是想讓人們很敬重他!” 西漢時,社會上很看重敬老孝親,後人曾說漢以孝治天下。王生此舉無疑使張釋之身價頓增,更重要的是在他一生最困難的時刻得益於王生。

上林看虎——西漢法官張釋之

但是由於張釋之得罪過漢景帝,一年後,還是被貶為淮南王的國相。不久張釋之就去世了。

張釋之執法如山的膽略和為官執政的才智,以及真知灼見的聰明睿智,使百姓在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和親切感,既被美譽為中國理想循吏典範,為後世效仿,又成為庶民擁戴,官吏並尊的偶像。他以維護國家利益和法律尊嚴為目的,敢於、善於、勇於給統治者進諫的大無畏精神和法律思想中的積極因素,不僅在當時和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在當今中國加強法制建設、構建和諧社會,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借鑑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