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看虎——西汉法官张释之

张释之,字季,汉族,堵阳(今河南南阳方城)人,是西汉法学家,法官。

张释之曾任廷尉(主管刑法的最高官吏),能秉公执法,并要求官吏严格的按法判刑。他也向汉文帝提出,皇帝也要按法办事,法律是天子与百姓应共同遵行的。作为廷尉应依法执事,不能随意办案。当时民间赞颂他说:“张释之任廷尉,天下无冤民”。

张释之年少时和哥哥张仲生活在一起。由于家中资财颇多,就捐官做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过去了,他还是原职,文帝连他的名字也不知道。白白耗费了不少钱财,于是张释之深感不安,打算辞官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后,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于是汉文帝就招见了张释之,他就秦亡汉兴之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汉文帝听后很满意,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一次,张释之陪汉文帝来到上林苑。这里是汉代皇帝狩猎巡游的场所,养着许多动物供皇宫参观。文帝详细地询问各种动物的情况,负责上林苑的尉官回答不上来。这时,饲养老虎的一位民夫在旁帮尉官回答上了,口齿还很利索。文帝听后说:“作官吏的都应这样才行!”他当即下诏让此民夫为上林令,罢免原来的尉官。

张释之不赞同汉文帝的做法,就问汉文帝如何看待绛侯周勃和东阳侯张相如,汉文帝回答说是年高德劭的长者。张释之就说:"周勃和张相如能被称为长者,但二人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效法伶牙俐齿的农夫吗?"随后,张释之援引历史,以秦朝重用徒具文笔、毫无恻隐之心的文书官吏,终致亡国为例,建议文帝不要因为农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以免上行下效,树立不正之风。汉文帝采纳了张释之的建议,没有提拔农夫。出了上林苑,文帝驾车回宫,让张释之陪乘。路上,汉文帝问张释之秦朝执政的失败之处,张释之据实而言。汉文帝非常满意,就任命张释之做了公车令。

上林看虎——西汉法官张释之

张释之任公车令后,掌管宫门事宜。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与梁王刘揖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没有下车,违反了宫卫令。张释之就追上太子和梁王,阻止他们进宫,并以"过司马门不下车为不敬"的罪名, 向汉文帝弹劾太子和梁王。汉文帝只得摘下帽子陪罪,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也亲自下达特赦令,太子、梁王才得以进入宫中。文帝觉察到张释之的与众不同,就任命他做了中大夫。

过了不久,张释之升任中郎将,跟随文帝和慎夫人到了霸陵。汉文帝登临霸陵,向北眺望,指着通往新丰的道路对慎夫人说:"这就是通往邯郸的道路啊。"接着,汉文帝让慎夫人弹瑟,自己合着瑟的曲调而唱,心里很凄惨悲伤,回过头来对群臣说:"用北山的石头做椁,缝隙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堵住,再用漆粘涂在上面,难道还能打开吗?"群臣认为这个办法很好,都随声附和。

张释之向前进言说:"如果里面有能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封铸南山做棺椁,也会有缝隙;如果里面没有引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哪里用得着忧虑呢!"文帝称赞张释之的说法,后来任命他做了廷尉。

张释之身为廷尉,不仅制定法律,而且提倡以法治人,尤其是不能以官吏的好恶随意惩治。他执事认真,连皇帝也不得不服。有一次,汉文帝出行到了渭桥。忽然,有一人从桥下跑出,惊动了御马,文帝险些被摔下,十分恼火,就命人拘捕了此人,交给廷尉查办。 张释之审讯后,依法判定为"冒犯车驾,罚金四两" ,上奏朝廷。 汉文帝很生气,认为判决过轻。张释之就解释说:"法律是天子和百姓应该共同遵守的,不应偏私。法有定规,如果加重处罚,如何取信于民。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如果廷尉不公正,地方也会不公,百姓就会慌恐不安 ! "汉文帝思考了很久才说:"廷尉的量刑判决是对的"。  不久,又有一个人偷盗了高庙(皇帝的家庙)座前的玉环,被当场抓住。   汉文帝提倡以孝治天下,他的孝行也是很 有名的。一听说有人偷到祖宗供座上了,十分生气,立刻让人把贼交付张释之严惩。张释之审完后,以盗皇室宗庙御物罪判那人死刑。 汉文帝知道后很气愤地说:“人无道德竟然到这种地步,胆大偷到先帝的神器上了。我让你廷尉审理,就是要治他灭族之罪。”在汉代灭族之罪是最重的刑罚。汉文帝又接着说:“你不严惩,反以常法处理,这以后还怎么让人对高庙恭敬呢?”   张释之深知文帝最忌恨这种人,为了依法治人,他免冠顿首争辩说:“法是国家的根本,所犯之法要与所置之刑相等。当今有人偷了宗庙的器物,陛下就要灭族;若有人在皇陵上取了一杯土,陛下将如何治罪?按说盗皇陵土比盗宗庙器物罪还大。”文帝一听,顿时无言对答。

中尉条侯周亚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张释之议论公正,甚为赞叹,就同他结为亲密朋友。张释之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称颂。

汉文帝死后,景帝继位。张释之怕景帝迫究从前所处理的皇室案件,内心不安。尤其是,多年前景帝为太子时,他曾亲手拦太子车马进司马门那件事,在他心中总罩着一层阴影,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事。汉文帝为人厚道,颇能纳谏。景帝继位,就很难说。不久,张释之称病不朝,准备辞职归乡。但又怕景帝怪罪,欲见景帝,又难测后果如何?正当他进退两难、度日如年之时,一位名叫王生的隐士出了个主意,让他见到了景帝。景帝不念前嫌,这才没辞官归里。王生善于黄老之学,喜清静无为,人极聪明。一次,皇帝召见他们这些隐士,当时公卿大臣两旁林立,气氛十分庄重。王生年老花甲,步履维艰,一不小心鞋袜子都掉了。这时,他走到张释之面前傲慢地说:“快给我穿上鞋和袜子!”张释之当即跪下仔细地为他穿好。当时,众人佩服张释之居高位不骄,面对老头子的傲慢有气量,也有人看不过去。过后有人责备王生说:“先生是有学问的人,公卿大臣林立,你为何偏偏让张廷尉给你穿鞋袜?”   王生笑着说:“我老了,也很穷,想了一下终久对张廷尉不会有什么用处。廷尉此时天下名臣,我故意在众人面前让他穿鞋袜,是想让人们很敬重他!” 西汉时,社会上很看重敬老孝亲,后人曾说汉以孝治天下。王生此举无疑使张释之身价顿增,更重要的是在他一生最困难的时刻得益于王生。

上林看虎——西汉法官张释之

但是由于张释之得罪过汉景帝,一年后,还是被贬为淮南王的国相。不久张释之就去世了。

张释之执法如山的胆略和为官执政的才智,以及真知灼见的聪明睿智,使百姓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既被美誉为中国理想循吏典范,为后世效仿,又成为庶民拥戴,官吏并尊的偶像。他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法律尊严为目的,敢于、善于、勇于给统治者进谏的大无畏精神和法律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不仅在当时和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当今中国加强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