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草先行:左宗棠西征過程中何以做到糧食順利採運?

在收復西域的過程中,左宗棠面臨重重壓力。“籌餉難於籌兵,籌糧難於籌餉,而籌運轉猶難於籌糧。”沒有後勤保障,不可能打贏。清延軍備廢弛,財政枯竭,西北連年戰亂,生產遭到破壞,戈壁縱橫,交通阻塞。那麼左宗棠西征過程中的何以做到糧食順利採運?

1.找準運糧路線

西域幅員遼闊,交通不便,運輸軍糧代價高。自古用兵西域,都把兵精、餉足作為先決條件,兵精則軍需少,餉足則軍糧豐,這場戰爭將是“拼經濟”“拼後勤”的戰爭,左宗棠要求精簡部隊,速戰速決。左宗棠運輸軍糧線路有三條:

一是從甘肅河兩採購軍糧,出嘉峪關,過玉門,運至哈密;

二是由包頭、歸化經蒙古草原運至西域巴里坤或奇台;

三是從寧夏經蒙古草原運至巴里坤。

糧草先行:左宗棠西征過程中何以做到糧食順利採運?

西征最大的困難在於後勤

此外,左宗棠事先命西征軍前鋒部隊駐軍哈密並興修水利,屯田積穀,但是哈密水渠年久失修,滲水嚴重,而且是砂土地,需用氈毯鋪底,左宗棠得知消息後說:“開屯之要,首在水利。氈條萬具,既所必需,文到之日,即交寧夏、河湟各郡併力購造:”經過努力,屯田積糧成績巨大,1876年一年就收穫糧食5160餘石,基本上解決該部半年軍糧所需。1876年4月,左宗棠從甘肅省城蘭州移駐肅州。

2.搞好軍糧運輸

當時在左宗棠調度下的運輸工具,如今可以指數的有:

涼州和肅州間有大車2000輛、驢1500 頭;

安西、哈密、巴里坤、古城間有官駝3000頭、商駝10000頭、大車300輛;

肅州、古城間有大車1000輛;

古城和烏魯木齊間有大車500輛、官商駝8000餘頭;

巴里坤,齊克勝之間有驢1000 頭;

烏魯木齊、吐魯番、哈密間有大車900餘輛駝8000頭;

吐魯番到南疆前敵有大車300餘輛,駝8000頭。

這並不是指那幾個地段常備這個數目的運輸工具,只是指那幾個地段曾支配著這個數目的運輸工具。為了加快運輸速度,擴大運輸量,左宗棠非常重視僱傭商民進行運輸,認為“轉運一事,固非藉民力不可,並強調“購駝不如僱駝,辦官車不如用民車”。

糧草先行:左宗棠西征過程中何以做到糧食順利採運?

抬棺西征

為了保證民駝的正常運輸,使他們有利可圖,左宗棠積極採取措施保護民駝商人的安全和正當經濟利益。

其一,分出重兵防護運道。每當克復一城堡,“要隘衝道又須設局防護,以通運道而速文報例。”

其次,敢於衝破“定製”,制定有利於商民的腳價基準。按照清朝定製,甘肅等處轉運軍需糧石每百里每石給腳價銀二錢,左宗棠在耐心說服朝廷之後,對此成例做了大膽修正:“關內轉解糧餉,軍裝、軍火,官運、民運相輔而行,民運腳價,無論僱用車駝騾馬、酌定百斤百里給銀四錢……關外民運百斤百里給腳銀五錢。"應該說,這是比較符合實際的,也大大激發了商民的積極性。

糧草先行:左宗棠西征過程中何以做到糧食順利採運?

古代西北後勤運輸非常難

第三,明確對於商駝是僱傭,要接照運量、運效公平交易。對於購糧款運腳均盡力立即兌付,若因為“軍餉不濟,糧價未能豫發,傷局員先給印票,間造糧戶花名、銀數清冊,呈遞聽候核給清款。”

第四,“易長運為短運”。左宗案在肅州、玉門安西、馬蓮井、哈密分別建立倉康,以備起運軍糧之用。並且,還在這些地方建廠店、開井、積草儲薪,以備停歌駝驟和更換運輸工具之用。由肅州起運至古城,需要“四起四卸”方可最終到達。雖然費用增加不少,但卻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糧運的安全。

3.總結

由於採取了上述措施,出現了“駝戶聞風踵至,運道暢通”的局面,以至於商民成為左宗棠軍中的主要糧運力量,“師行所至,皆有隨營商人奔走其後,軍中資用多取供之。光緒元年四月二十一日,在袁保恆的奏摺中,就記述了僱傭蒙駝的場景:“按程設立三十四臺,專司帶領道路,另僱蒙駝一千五百隻,民駝五百隻,分作四段,各以五百駝任選一段,班轉遞運,每次司運官斛八百石,限四十日運至巴里坤,間二十日由寧發運一次”,糧草的順暢保障了作戰的順利進行,為最終西域的成功收復創造了基礎性的條件。

糧草先行:左宗棠西征過程中何以做到糧食順利採運?

西征

參考:

馮精志著,《晚清名臣 高級知識分子們如何執掌軍權》,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4.08,第349頁。

賈芳,陳鈺業著,《文明的興衰:疏勒河流域歷史文化解讀》,甘肅文化出版社,2014.05,第195頁。

徐中煜,《左宗棠收復西域過程中的軍糧採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