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仅存的老地名

德州仅存的老地名

德州老城区的街道名字很有趣,功能性很明确,可以望文生义,一眼就可知道哪条街道是干什么的。马市街,柴市街,太平街都在比较集中的商业圈内;而米市街和小锅市却在北行两公里以外的位置,距离以上几条商业主要街道很远,这种现象有些叫人难以费解;二郎庙角和旋风角以及壮观雄伟的宫殿型建筑大佛寺则出现在城区的东边。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这些老街道名字肯定是很久以前自然形成的,而且多以其商业特征来命名的居多,马市街顾名思义就是早年的骡马市,实际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马市街中段的一家专门的车马驭具用品店还开着张呢!店中所有商品都和骡马大车相关,马鞭子,马鞍子,牲口缰绳,以皮具居多,其专业性无可置疑,是专门为马市街的行业特征而设。柴市街显然是过去买卖柴火的地方,始于何时却无从考证,虽然,从我记事开始就没看见一个卖柴的,没有人卖柴也不奇怪,那时人们已经烧煤做饭取暖,德州是最早通铁路的地方,山西的煤炭很早就成为这里的主要消耗能源,遗留下来的“柴市街”称呼反倒能说明它形成的历史久远,也感觉更有些特点。马市和柴市相距很近,中间仅相隔一条太平街,可是为什么米市和小锅市跑那么远?

有些不合情理,德州城区历史据记载是很悠久的,文化、交通、商业都比较发达,汉代时光那个鼓噪皇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虽然出身在河北,但他却在德州苦读《春秋》一十三载,应该是很说明其时德州的文化环境相当优异;曾经是京杭大运河四个繁荣的漕运商业码头之一,而且还是明代33个商业城市之一,按照惯例,城市街道的名字应出现于其鼎盛时期,也就是最繁华、最具规模的时期,从小锅市北面残存的数尊屹立道路两边的古代石人石兽来看,那很像是德州北边的入城处,那一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可见旧城墙遗迹,而马市街、柴市街一带则属于城南(因为往南几百米的老地名就叫做南关),大佛寺、二郎庙角一带则属于城东,盐店口、石家园一带则属于城西。照此从地名的地理分布来推理,古代德州城区南北向起码在两公里以上,东西方向亦应在两公里,因为城东方向的大佛寺到城西的盐店口和石家园距离就不只这么远,如果再算到西面的运河码头,城区面积就更大了。也可以说,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最初见到的德州城区布局已经不是繁华鼎盛时期的原状,而仅仅是旧时烟华残存的一小部分。同时,这些拥有旧名的街道并不紧密相连,老商业街道的分布中间出现了若干空白。古人们显然不可能把一个城市的商业化分为数个中心,而且让中间出现如此割裂现象,现有地名大部分很明显是近代重新命名的,有些还带有新中国以后的时代特色。那么,那些空白的老街名字为何消失了?按理说,它们应该是“布市街”、“肉市街”、“鱼市街”、“首饰街”、“古玩街”、“瓷器街”等等,它们那里去了呢?

我生活在本地数十年,竟然没发现过旧时的官衙门究竟曾经设在何处(虽然有条老街的名字叫市府节,现代感还是太强烈)!这显然不合情理。谁也知道,世界上能飞的东西很多,唯独街道地名应该是飞不了的!只要是还有当事人在,就不会把街道名字丢了,那剩下的理由就只有一个,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被毁灭了!

德州仅存的老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