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规律知识点详解

感知规律知识点详解

1.目的律

目的越明确,感知越清晰。人在感知活动中之所以能够从周围的许多事物中优先分出当前所要感知的对象,是因为知觉具有选择性的缘故。知觉的选择性服从于感知的目的。目的性越强,感知也越清晰。

如:讲课时给学生强调重点知识,并告知学生这部分内容是考试重点,那么学生会比较认真学习此部分的内容,即,目的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2.差异律

对象和背景的反差包括颜色、形状、声音等方面,如果这些反差越大,则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突显而被感知到。反之,对象与背景的反差越小,则对象越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而很难被觉察出来。

如:大与小、黑与白、高与低、强与弱、香与臭、苦与甜等都能立刻为人们所感知,就是差异律的体现。

万绿丛中一点红,红色的部分容易被感知;鹤立鸡群,鹤容易被感知;月明星稀,月亮容易被感知;黑人牙白,白色的牙齿容易被感知。

3.活动律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于被人感知。

如:天上的飞机、夜空中的流星、闪烁的霓虹灯等容易成为人们感知的对象。

PPT上的动图容易被感知;图书馆中说话的学生容易被感知。

4.组合律

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产生清晰感知的重要条件。对象的组合课分成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空间上的组合是指在视觉刺激物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式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感知的对象。时间上的组合是指听觉刺激物各部分“时距”的接近,他们也能使我们分出感知的对象。

如:板书时,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不同内容留空白,这样容易进行区分;讲课时,语言流畅,时间上比较紧凑的被感知为整体部分,有长时间停顿的前后内容被感知不同的内容。

5.调解律

在知觉的理解性中,言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言语的作用,我们的感知变得更迅速、更完整、更富有理解性,大大提高感知的效果。在环境相当复杂、对象的外部标志不明显、知觉对象比较隐蔽而难于感知的情况下,言语在感知中的作用更为显著。它可以补充感知对象的欠缺部分,提高感知的效果。

如:老师在通过实验演示化学知识时,同时结合语言的描述来进行讲解,这样能够弥补学生认识上的不足。

6.协同律

由于客观事物常常是包含多种属性的复合刺激物,因此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也经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实现的。

如:在进行背诵时,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这样背诵的效果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