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六旬收台湾

施琅六旬收台湾

施琅

施琅六旬收台湾

施琅

施琅六旬收台湾

施琅

施琅六旬收台湾

施琅署

施琅六旬收台湾

施琅

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原为明朝总兵郑芝龙部将,1646年随总兵降清,后由副将升总兵,于1662年迁水师提督。他归降后,一直忠心耿耿,为清朝的统一大业奋力拼杀。但当时朝廷内掌权的满汉官员看不起他,鳌拜集团当初更不肯重用他,直到康熙后来掌权后才重用他。

施琅62岁那年,康熙皇帝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发现施琅这个人是收复台湾的唯一领军人才,便力排众议大胆任用。康熙初年,郑成功之子郑经据台湾产,并欲攻福建。时担任水师提督的施琅便调兵遣将,出海截击,打败了郑经军。1668年,施琅鉴于郑经已势单力薄,密奏朝廷,“宜急攻之”。刚刚亲政一年的康熙皇帝览奏之后,立即召施琅入京,并亲自询问收复台湾大计。施琅说:现在贼兵不满数万,战船不过数百,郑经既无智又无勇。若是先夺取澎湖以扼其喉,贼兵的劣势马上就会显现出来,再攻破它的守固阵地,将重师开到台湾港口,另外以奇兵袭击它的南路打狗港及北路文港海翁堀。贼兵分别抵抗则力量薄弱,要合兵在一起时又来不及了,台湾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收复了。施琅的谋略深深打动了年仅15岁的康熙皇帝。在商议时,施琅的收复统一台湾的建议被朝中保守势力以“海洋险远,风涛莫测,长驱制胜,难计万全”为由搁置起来。施琅也被裁其水师提督,改授内臣调回京师。

康熙平三藩后,再次提出统一台湾,但群臣反对进取台湾。这时,内阁学士李光地和福建总督姚启圣都认为台湾可取,并推荐施琅担当此任。康熙想起当年召施琅入京往事,认为“壮猷硕画,无出公(指施琅)右者”,于是又再召施琅入宫,并“宴内廷,谘进讨事”。60来岁的施琅早有“治军严整,通阵法,尤善水战,谙海中风候”之誉,他便向康熙皇帝详细秉奏如何训练水师、如何利用风向变化等具体办法。康熙听后十分满意,决定再次任其为福建水师提督,即赴前线,操练水军,待机进取台湾。这时,有人说施琅已入京多年,不宜再派福建,又有人公开反对任用施琅,以为他原为降将,此次任用“不可遣,遣必判”。康熙对此均不理睬,晋升施琅为太子少保,兼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走之时,皇帝还特意“临轩劳之”,并勉励说:“平海之议,惟汝予同,其努力无替。”

施琅受知遇之恩,果然不负康熙帝的厚望,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克澎湖,取台湾,迫使郑氏继承人郑克塽投降,完成了统一大业。施琅面对清廷有人要将台湾拱手让给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谬论,提出了:“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水固边围。”康熙坚决支持施琅,提出:“台湾弃取,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于是,遵照施琅的意见,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并设一总兵,驻兵八千,台湾行政区已与内地完全一致。施琅年近七旬时以年老多病、行动不便请求解任,康熙不允说:“吾用汝心,不在乎手足矣。”

后人评论说:“台湾平,琅专其功”、“大敌在前,将帅内相竞,审择坚任,一战而克,非圣祖善驭群材,曷能有此哉?”由此可见,唯有康熙善用施琅,与中央庭抗礼的台湾才又顺利回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