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40年的农村土地史看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讲,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习近平总书记讲,农村改革是从调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开启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免除农业税,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农村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黄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感受到了改革所带来的冲击、变革和红利。

包产到户让农民吃饱了饭

“改革开放前,经常吃不饱饭,改革开放这40年变化太大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年68岁的焦村镇龙源村黄坎组村民焦年荣亲身见证了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80年代初,国家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土地后调整了生产关系,改变了原有的分配方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当时还要交农业税,农民没有钱,只能以粮食抵缴农业税。同时,粮食产量高了,就出现了所谓的“卖难”现象。“当时粮食产量比承包前大幅度提高,但国家不允许我们自己卖,只能交到粮站。”焦年荣说。

焦年荣回忆,每年粮食收割入仓以后,大人们会赶着牛、拉着架子车到乡镇上的粮站缴粮。“那时候,还没有三轮车,更没有拖拉机,基本都是靠肩挑,条件好点的用牛拉着板车交粮,而且都是一大早就出发了,排队一天才能缴上粮食。”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基本制度框架之下,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后来国家不断调整政策,农民可以自己卖粮,甚至还可以加工粮食。“包产到户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这些都自己说了算。我们通过种植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从而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焦年荣说。

免除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

更令农民高兴的是,2006年,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延续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这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开启了农民命运的重大变化。焦村镇章村村种粮大户赵勇向笔者描述当时村里的情况:“那时我们农民的日子是真苦,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粮食,碰到收成不好的年份,最后还不够缴农业税,因此那时只要提起缴公粮,大家都会觉得像割了心头肉一样。”

赵勇说,后来听说要免除农业税这一消息,顿时村里就炸开了锅,很多人都是半信半疑的,到后来真的实行了,全村的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村民们由衷的喜悦,每一粒粮食都是自己的了。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对普通农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赵勇说,取消农业税以前,平时肉都舍不得吃,更害怕生病,一般的小病小灾全靠硬扛。

笔者了解到,2006年免除农业税后,村民们的日子就不一样了,腰包也逐渐鼓起来。原来是交够国家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现在田地里种的全是自己的;以前经济收入很低,农作物肥料都是人畜的粪便,现在家家户户种地都买化肥了。更满足的是从那开始,农民种地国家还给粮食补贴。

三权分置开辟了农民增收致富路

2014年,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始实施,即三权分置——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既有助于集约化、规模化利用土地,实现农业现代化经营;又能在保证农民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和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

“家里田地也不多,荒废也可惜,在家务农又挣不了大钱。现在嘛,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能通过打工挣钱,别提多开心了。”交谈中,笔者发现很多在外务工的农民依然牵挂家中“一亩三分地”。

越山俐欣家庭农场位于黄山区仙源镇越山村,流转土地116亩,涉及越山村二组、三组共16家农户,流转年限为30年,每五年交一次流转费,第一个五年流转费为500元/年亩,已交流转费29万元,五年后的流转费与周边看齐。通过流转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为农场实施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场主营蔬菜生产销售、休闲采摘农业等,农场以“绿色、品牌、安全”为经营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目前是黄山区规模最大的蔬菜种植户之一。2017年农场生产蔬菜约20万公斤,销售收入突破90万元,纯收入20余万元。

土地流转不仅让受让的大户尝到了甜头,流出的农户们也同样受益颇多。“这下不仅有了土地租金收入,还可以外出务工挣钱。一年两样收入轻轻松松就有6、7万块。”村民崔金龙正是受益者之一。

据了解,近年来,在全区6.05万亩流转土地中,有2.5万亩左右为山傍田、抛荒地。土地流转很好地解决了已被抛荒和面临抛荒的问题,提高了土地使用率,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机会。全区流转土地共涉及农户7749户,让9700多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土地流转户直接获得流转收益2000万元以上。

乡村振兴奏响全面小康生活的号角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再次让广大农民朋友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是实现脱贫攻坚的催化剂。

仲夏时节,八百亩大马士革玫瑰正盛情绽放,当微风轻轻吹来,便可以闻到阵阵玫瑰花香……顺着甘棠镇兴村弯弯曲曲的鹅卵石步道,漫步而上,便能看见玫瑰园里红、黄、白等不同颜色的玫瑰竞相怒放,一团团、一簇簇迎着阳光尽情绽放“美丽经济”。

当地的村民迎着朝霞早早就来到玫瑰园忙着采摘玫瑰,“我们早上5点就过来啦,一般采到上午九、十点钟结束,平均一个人每天能采到三四十斤吧。下午我们便到厂里去挑拣玫瑰制作花茶,每天工资有一百多元,一年下来能有近2万元的收入。”何爱荣对笔者说道。何爱荣是当地村民,在这里工作不仅离家近方便照顾家庭,同时还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补贴家用,所以附近的村民在农闲时都会选择来玫瑰谷工作。

乡村振兴战略,带给农民无限福音,更带来财气。据了解,黄山区成功引进上海绿然投资有限公司在我区发展玫瑰种植1200余亩。其中,在甘棠镇兴村成立醇香玫瑰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820余亩,2017年带动农民增收100多万元,预计到2020年种植规模达到1000亩。此外,全村还兴建梨园300余亩,采用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栽培,同时对老品种进行改良嫁接,年产量达600吨,年纯收入约150万元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