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道德經》七個字,真的能說透命運?

東臺自從讀《道德經》,開始進入一種以前沒有碰到過的狀態。好像一個窮鬼,忽然撿了個寶貝,忍不住要和大家炫耀一番。

昨天說到七個字“損不足以奉有餘”,有個師姐就批評我,寫的不負責,回頭看看,還真是有點。所以今天再補充一些自己的感悟,希望有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損不足以奉有餘”,說的是人道的一個規律,但這個規律,並不就是人道的總結,而是人們面對選擇時的一種現象。

我們在兩個相近的事物之間的選擇,總是偏向於更完美、更強大、更可靠的一方,就像大家更願意聽教授學者講課,而不會真的願意聽東臺胡說八道。如果誰說願意聽我的,東臺肯定激動得要請你嗦一碗加排骨的長沙米粉。

昨天和朋友們聊到的,是覺得我們每個人一定要自強,使自己“有餘”,由於文筆不夠,今天特意來補充幾點想法。

再談《道德經》七個字,真的能說透命運?

“有餘”中的餘字,不是多餘的意思,而是豐富旺盛的意思,具體來講,可以細分很多詞,睿智、強大、果斷、機警、毅力、志向高遠這一類向上的、陽光的、正面的形容,可以劃分為“陽”的範疇之內的詞。

而“不足”,就是尖酸、刻薄、懶惰、邋遢、無情、沒有責任心這一範疇之內的,可以劃分為“陰”的範圍。

諸君請看,凡是“不足”之人,有幾個人緣很好?命運很好的?就算一時之間,得了些勢頭,最後也是落個被人看笑話的結果。

東臺有次逛菜市場碰到一個小事,就很有代表性。

我們知道,一般的菜市場是有固定攤位的,這些經營者,一般都是按月或按年向市場繳納了管理費的,也有一種,就是當地的菜農,按天繳納管理費,賣些自家種的菜蔬。

故事就是這樣兩個不同的買菜人,一個農村來的大爺,應該七十出頭,一副清瘦卻很慈祥的模樣,賣的菜蔬因為沒有及時淋些水,也顯得乾巴巴的。這個大爺呢,正好把自己的攤位設在一個白胖而彪悍的中年婦女邊上,可能覺得自己生意被影響了,這個婦女竟然破口大罵,罵得性起,乾脆一腳把老大爺的菜筐給踢了。

大爺也沒有爭執,只是畏畏縮縮的挪開菜筐,蹲著用一隻手按在地下,另一隻手去拾撿散落的菜蔬。不知道是誰開的頭,很多買菜的人,紛紛彎下腰去幫大爺,甚至直接就塞一把錢給老大爺,髒髒的菜則放入自己的菜籃裡。才十來分鐘,老大爺的菜就這樣賣完了。

再談《道德經》七個字,真的能說透命運?

這就是“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一種表現,如果老大爺不依不饒,兩人廝打一番,估計邊上買菜的人就當看了個鬧劇。熱鬧看完以後,扭頭去別家買菜去了。

人的運和命,都是自己在生活當中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每天向好的方面多進步一些,每天多和正能量的人打交道,每天改變一些自己不好的習慣,多追求一些健康和率真,多做有益於自己和他人的事,你的福氣和命運就會一點點的得到回報!

人的社會軌跡就是兩個相互交疊的循環,一個是良性的,一個是惡性的。進入良性循環以後,就會越來越好。家庭和美,事業有成,都不在話下。而一旦進入惡性循環,就諸事不順。大多數人,都在這兩個循環中跳來跳去,因為找不到路徑進入良性的循環。

今天剛幫助了一個需要幫助的人,為自己儲存了一點正能量。明天又可能為了一點小事,和人惡語相向,大吵一架,把昨天儲存的正能量消耗一光。如此反反覆覆,就在惡性和良性之間徘徊。

再談《道德經》七個字,真的能說透命運?

老子論道

東臺看到的《道德經》,是從先秦傳到現在的一個版本,中間可能又有無數人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觀點,從而形成今天的樣子。

直到今天,他所提倡的“為無為”、“不爭”、“尊道貴德”、“靜虛”、“守中”、“不有、不居、不恃”等等觀點,無不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