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操参宗,悟也?误也?

在苏轼的情史之中,有一段让人扼腕叹息的凄美传奇,那就是与琴操的不了情。


琴操(1073年-1098年),姓蔡,名云英,艺名琴操,原籍华亭(今上海),是北宋钱塘艺名人。琴操官宦大家闺秀,聪明伶俐,琴棋书画、歌舞诗词皆有造诣。13岁那年父亲受宫廷牵诛,母亲怒急身亡,家遭藉没而为杭州歌伎。16岁时因改秦观《满庭芳》而红极一时。琴操虽说是伎,但冰清玉洁,卖艺不卖身。后受苏东坡赏识,引为红颜知己。

琴操参宗,悟也?误也?

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杭之西湖,有一倅闲唱少游《满庭芳》,偶然误举一韵云:“画角声断斜阳。”伎琴操在侧云:“画角声断谯门,非斜阳也。”倅因戏之曰:“尔可改韵否?”琴即改作阳字韵云:“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低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漫赢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东坡闻而称赏之。

琴操参宗,悟也?误也?

满庭芳·山抹微云 宋 琴操

另据《事文类聚》引《泊宅编》及梅鼎祚《青泥莲花记》:苏子瞻守杭日,有伎琴操,颇通佛书,解言辞,子瞻喜之。一日游西湖,戏语琴操曰:“我作长老,汝试参禅。”琴操敬诺。子瞻问曰:“何谓湖中景?”对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何谓景中人?”对曰:“裙拖六幅潇湘水,鬓锁巫山一段云。”“何谓人中意?”对曰:“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操问:“如此究竟如何?”子瞻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操于言下大悟,遂削发为尼。

琴操参宗,悟也?误也?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那是百多年前一个与自己身世相仿的琵琶女唱给一位诗人听的。才情极高的琴操,对这首诗、这段情当然了然于心。而今苏东坡居然借此点化,抑或是无意之言,抑或是借此禅锋机语劝说琴操从良,岂知琴操此时心中早已装不下其他任何人了。琴操幡然顿悟,了却情缘,一颗系于烟波画舫中的芳心,毅然皈依玲珑山的青灯古佛。《东坡笔记》记琴操云:“谢学士,醒黄梁,门前冷落稀车马,世事升沉梦一场,说什么鸾歌凤舞,说什么翠羽明珰,到后来两鬓尽苍苍,只剩得风流孽债,空使我两泪汪汪,我也不愿苦从良,我也不愿乐从良,从今念佛往西方。”

琴操参宗,悟也?误也?

满庭芳·山抹微云 宋 秦观

琴操出家后,前两年苏东坡、黄庭坚还有佛印和尚经常来玲珑山,和她品琴论诗。两年后,苏东坡离任北上,看着诗人越来越远的背影,琴操的心扉也渐渐关上了。修行太孤寂了,让一个少女在古佛青灯之间渐渐老去,是何等的残忍。八年之后,听到苏东坡被贬至南海澹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了。薄暮之中的琴操茫然若失,百感波涌,万念俱灰,不出数月,郁郁而终,时年不过二十四岁!垂暮之年的苏东坡,听人说起琴操的死讯面壁而泣,说了一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我害了她”。一代才女红颜早逝,悟也?误也?恐怕诗人此时也无以回答了。三年之后,六十六岁的苏东坡北归途中病故于常州。

琴操参宗,悟也?误也?

琴操与苏东坡

苏东坡后在玲珑山琴操修行处,重葬了这位红颜知已,并自写了一方墓碑。琴操墓到宋朝时,已淹没在荒草之中,乡人捡到东坡的题碑,就重修了一次。民国年间,诗人郁达夫寻访时,又只剩下“一坡荒土,一块粗碑”,上面刻着“琴操墓”三个大字了。郁达夫所见的墓碑,已非东坡所书,而是明人重修的碑碣。郁达夫便在墓前写下四行诗以嘲讽《临安县志》编者的没有情趣:“山既玲珑水亦清,东坡曾此访云英。如何八卷临安志,不记琴操一段情。”

琴操参宗,悟也?误也?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