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獨立日」越來越近 卻還在焦慮孩子什麼都不會?

离“独立日”越来越近 却还在焦虑孩子什么都不会?

“再過兩個月,我家饅頭就要上幼兒園了,可是他現在連給自己穿衣服都不會。”饅頭媽媽最近為了孩子上幼兒園的事情有點發愁,因為在他眼裡,孩子什麼都不會。

這樣類似的抱怨,身為80後的小瓊聽得也不少。小瓊是一個3個月孩子的媽媽,生孩子後,家裡所有的家務都是爸爸媽媽做的,有時她想幫把手,還被媽媽嫌棄道:“你別來幫倒忙。”日常生活中,她還常常聽到爸爸唸叨:“自己還是個孩子呢,怎麼就成了一個小孩子的媽媽了?”

別再抱怨孩子什麼都不會了,其實是我們自己把孩子保護得太好,讓他沒有機會在獨立日到來之前修煉好獨立這門技能——愛子心切、包辦習慣根深蒂固的父母們,是時候轉變一下自己的思維了。

01

“等你長大後再做吧!”→“寶貝,試試看!”

路過時發現櫃門打開著,便主動去關上;把換下的尿不溼扔到垃圾桶……你家是不是也有這樣一個願意做事、願意管事的小孩?孩子天性好動、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心,加之渴望獲得他人對自己能力的認同感,會對任何事情表現出一股強大的熱情。

然而,家長們通常很容易無視這份熱情:“寶寶,媽媽來幫你做吧。”“寶寶,這個等你長大以後再做吧。”最終熱情轉變為了依賴,思維也從主動轉變為被動——我還太小,這個我做不了,等爸爸媽媽來幫我吧!

別把希望寄託在未來,而是鼓勵孩子從當下開始邁出嘗試的腳步。“寶寶,試試看自己穿褲子吧!”剛開始,孩子肯定穿不對,你可以在一旁提醒他哪裡不對,最後幫助他一起穿好,但別忘了還要給他自己穿褲子的機會——只有在不斷的嘗試中,才能學習,才能最終獨立。

02

“別碰!”→“你應該這樣……”

孩子的安全高於一切——道理沒錯,但可能會阻礙孩子獨立。舉個例子,孩子想自己搬凳子吃飯,但家長擔心以凳子會砸傷他為由阻止;孩子想去外散步,你擔心他被車撞,於是拿跟繩子牽著它。對於孩子來說,這種從保護他出發的行為其實就是讓他失去了很多成長的機會。

轉變下思維,如果我們不阻止,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比如,給他買一把專屬的小椅子,把家居的角都包起來,這樣他就能自己搬椅子吃飯了。帶他去外面的時候,不斷地教育他看到車要躲避、過馬路要牽大人的手,示範過馬路的正確方式——告訴他正確的應對方式,他才會在學習中慢慢獨立起來。

03

“我幫你做吧!” →“我們一起做吧!”

獨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不可能突然之間就能學會獨立做某件事情,而是需要家長一步一步地進行引導。

學者漢姆斯曾用四句話來描述如何培養孩子走向獨立:我們為你做→我們和你一起做→我們看你做→你自己做

以培養孩子洗手為例:

1、 我們幫你洗手吧!

2、 我們和你一起洗手(你擺好小凳子,讓孩子站上去,再教孩子開水龍頭、擦肥皂、洗手的姿勢)

3、 我們看你洗手吧(讓孩子自己吸收,自己只在孩子有需要時提供幫助,或指出孩子不正確的操作)

4、 你自己洗手吧!

孩子學會獨立的過程,其實也是家長學會放手的過程。唯有這樣,孩子們才不用被家長抱怨什麼都不會,家長們也可以少操心、輕鬆一些。

离“独立日”越来越近 却还在焦虑孩子什么都不会?

童話爸爸,每晚陪你遊覽童話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