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劉姝威發文未考慮中小股東利益?這個滿堂彩問題郁亮沒讓劉姝威回答

质疑刘姝威发文未考虑中小股东利益?这个满堂彩问题郁亮没让刘姝威回答

與過往“寶萬之爭”、董事會換屆、董監事加薪等引發熱潮的議案相比,這一場股東大會需表決的議案無甚特別,諸多股東終於將關注點回歸到最直觀的分紅與股價兩大問題上。

現場一位黃姓個人股東稱,他關注的焦點有三個,最基礎的一個就是,希望萬科的分紅派息逐年都有往上的空間。

淨利潤分紅率超30%,鬱亮:未來可期

年報顯示,2015年至2017年,萬科基本每股收益持續增長,2015年為1.64元,2016年為1.90元,2017年上漲至2.54元。2017年度,萬科實現淨利潤約280.52億元,同比增長33.44%。

按照萬科2017年度分紅派息方案,以分紅派息股權登記日股份為基數,每10股派送人民幣9.0元(含稅)現金股息,不送紅股,不轉增股本。這一分紅數據相比2016年提高了13.92%。

以2017年末萬科總股份數約110.39億股計算,2017年度現金股利共計約99.35億元,佔2017年合併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的比例為35.42%。

“去年分紅率超過30%,這是非常好的。”一位陳姓個人股東說,未來三年萬科淨利潤的分紅率能不能保證在30%以上,這是他投資的重要依據。

祝九勝指出,自上市以來,萬科累計現金分紅已經達到455億元(含2017年度擬分配紅利),已經遠超公司歷年共計194億元的股權融資額。

“我今天刷了一下手機,發現深交所表揚我們(的分紅派息)了。”鬱亮說,萬科這麼多年,靠的是人,是機制。如果有好的團隊、機制,在正確方向的指導下,找到潛力大的業務,萬科未來還是可預期的。

劉姝威公開炮轟未考慮中小股東利益?

儘管上一年度的分紅頗為亮眼,但今年以來萬科股價的低迷也引發一眾中小投資者的擔憂。投資者對於股價承壓的原因,主要聚焦在兩點:一是獨董劉姝威,另外則是寶能的大規模減持。

上述黃姓個人股東表示,劉姝威的公開信讓萬科與寶能之間關係變得更劍拔弩張,對中小股東的影響很大。

股東大會上,也有股東直接站起來“問責”,萬科A股價從40塊降到如今的24塊左右,期內劉姝威作為獨董發文批評寶能,是否未考慮中小股東的利益?

這個問題的拋出獲得在場一陣熱烈的掌聲,被點名的劉姝威尚未開口,鬱亮便示意朱旭代為回應。朱旭以“影響股價的因素很多,希望投資者要相信管理層對公司未來業績增長的信心”一句簡單的官方表達回覆了這個問題。

港交所披露易最新消息顯示,截至6月12日,“寶能系”所持有的萬科A股股份數量從約28.04億股減少到約23.08億股,持股比例從25.40%下降至20.91%。

其中,鉅盛華所持有的九個資管計劃,已經清算了“安盛1號”、“安盛2號”、“安盛3號”、“廣鉅2號”、“東興信鑫7號”五個資管計劃,“泰信1號”已減持約34.79%,合計減約4.88億股,佔万科總股本約4.42%。

從4月17日減持開始至6月29日,萬科A股股價總體呈下跌態勢,6月29日,萬科收盤報24.60元/股。wind漲跌幅數據顯示,過去兩個月,萬科A股價跌幅達27.99%。

“減持也要建立在和氣的基礎上呀,姚老闆和萬科管理層不要以敵對態度來處理這個問題。”黃姓個人股東表示。

上述“問責”劉姝威的股東同時還發出疑問,寶能一直在大規模減持,萬科是否知道接盤方是誰,是否與新接盤方有所溝通?

對此,朱旭表示,根據交易所的規則,只有持股達到5%以上的股東才要披露權益變動報告書,才需要告訴大家我是誰,至於5%以下的股東是沒有披露義務的。目前還沒有持股達到5%以上、需要披露的股東,所以無法透露。

以下為部分現場問答內容:

一、關於萬科未來業務發展

投資者:未來5-10年,萬科業務結構會變成什麼樣?

鬱亮:本來我想的只是未來3年,你讓我把思緒一下打開到未來5-10年,謝謝你讓我考慮那麼長時間。

十年之後,萬科還是地產公司嗎?我覺得好像不應該是了。如果是的話,估計也是慘淡經營。因為在中國的富豪排行榜上,房地產開發商所佔的比例已經不高。

比如商業,今天的商場還是商場嗎?萬科的商業,我們提出的口號是為家而建,萬科是為家為社區建的商業。比如養老,養老是服務不是地產。現在我也正琢磨讓各地方的地產公司,把名字中的“地產”拿掉,萬科集團叫“萬科企業”,有必要把下面的公司也改成“上海萬科企業”、“深圳萬科企業”,這樣更符合萬科未來的定位

未來十年,(萬科各項業務的)比例如何,我們都知道,有時候計劃生育、計劃經濟挺可怕的,難道計劃戰略就不可怕嗎?萬科未來方向是明確的,圍繞“人民的美好生活”這個發展空間去做,但具體路徑還不清晰。比如,養老服務業務我們做了很多,但今天都沒找到合適的模式,你讓我預測養老未來能賺多少錢,真的沒辦法具體說。所以我沒辦法告訴你,未來萬科的物流、商業等各部分業務比例究竟佔多少。但毫無疑問,萬科未來是美好生活服務商,這一點是很清晰的。十年之後,大家想到萬科,都會想到美好生活,而不是三好房子。

投資者:假定十年之後萬科的目標是轉型,是多元化,哪些業務有這樣的體量能夠逐步取代目前的主業?利潤率會怎樣?萬科有什麼把握可以確定在新的領域跟過去在地產領域一樣成功?

鬱亮:地產開發行業(已經達到)差不多5000多億元,去年物業行業才70多億元,如果以此認定物業就沒機會,我個人不這麼看。過去萬科上市比較早,很早就上了B股,(當年)我們去境外推薦,(投資者)問我們最多的問題是,你們跟政府有關係嗎?我們回答沒關係,(過去)沒關係(就意味著)基本做不大。但你們想想,二十年之後,有關係的公司還剩下哪個在?

到了第二階段,關係不重要,土地儲備才重要。(又有投資者)問我們有多少土地儲備,在行業裡,萬科從來都不是土地儲備最多的公司,因為我們認為,(土儲)夠用就可以。但好多年我們備受壓力。

再過一個階段,行業內很多人想明白了,土地儲備跟錢有關係,得看金融化手段。但從整個社會來看,全球最大的公司亞馬遜,上個禮拜我去參觀了一下,挺讓我開眼界的,這個公司賺錢嗎?虧了不少錢,那為什麼市值還那麼高?

我們在評價一家公司有沒有價值這件事情,只是簡單用營業收入和毛利來判斷,這是不行的。

我們也在學習怎麼看,未來不能根據哪個行業賺錢多去做什麼,而是要哪個行業空間大去做什麼,空間大不符合方向是錯誤的,空間大符合方向是正確的。比如養老我就覺得有機會,物流也有機會,物業其實也有機會做存量生意。這時候如果按照傳統邏輯看,原來的標準化體系不太管用。

我們怎麼才能做好?這是一個方向的問題,我們如果能有好的隊伍、有好的機制,在正確方向的指導下,找到空間大的業務,我覺得未來是可預期的,只是需要換一個方式來看,不再是過去多元化或單一化的說法,今天單一行業很難滿足要求。

回頭來講剛才你說的集中度問題,互聯網時代每個行業的集中度都比傳統時代高了很多,因為有了互聯網技術後可以管理更大的範圍、更復雜的局面。比如,我們物業差不多簽約4億平方米,這是過去不能想象的,靠人盯不住,只能靠技術。技術的加入使得行業集中度演進,從傳統市場佔有率來說,提高一倍是可預期的,所以我相信集中度也會越來越高。

投資者:我已經持有萬科股票近20年。請問萬科在養老地產這方面怎麼佈局,未來發展如何?

到現在為止,我們仍然把教育、養老當做摸索業務,所謂摸索業務,坦白講,就是還沒有找到盈利模式。確實,政府各層面對養老是很支持的,但我們仍然感覺到(這個行業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護工缺乏,現在生孩子,大家每個月願意付幾萬塊請月嫂,但只願意花幾千塊請護工,實際上照顧一個老人的壓力一點都不亞於照顧孩子,說實話現在找不到這麼多人來為養老提供服務。

最近我還去和微軟聊了一下,看看能否將智能AI用到養老服務中去,這也是我們的探索方向。不管怎樣,養老服務是未來的大業務,哪怕現在還沒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但我們會花很大精力去做好這個業務。

投資者:請披露持有型物業的經營情況,比如租金收入,租售比等數據,因為年報上看不到。另外,請管理層評價下公司在持有型物業的經營相比萬達、華潤置地、大悅城等有何優勢,未來是否能做到中國商業地產的NO.1?

張旭:我們的租賃型物業有很多板塊,包括商業、物流等,未來還會有公寓,每個板塊的行業屬性不同。

根據我們自己內部的統計,我們在商業板塊裡面,去年的NOR是5.1,物流是6.6。無論是商業、物流,我們經營都強調每年要有增長,商業平臺在去年一年NOR的收入增長了10%,物流收入也達到了行業比較好的水平。

而公寓的租金收入略低一些,公寓剛剛起步,我們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看待這項業務,要更耐心地看待其未來長期的發展。這也是今天(萬科)的核心業務,希望能在這個業務裡面做好、做大,能夠服務好更多的客戶群體。

在商業上面,我們和萬象城、大悅城的定位不一樣,萬科是本著為家而建,服務社區、服務鄰里。所有商場都在社區裡面,都是為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而服務,這是剛性需求,我們也看到這個剛需裡面每年的增長,所以我們沒有做城市級高端奢侈商場或商業。

我相信這是一個在增長的行業,中國消費還在持續增長,每年零售業的增長都在10%以上,我們去年商業零售業的增長率也是10%。我們的優勢在哪?我們有我們的客戶,除了賣房子,還要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要把客戶服務好,把社區鄰里家庭服務好。這是我們今天做商業的優勢,也是我們的戰略定位。今天(萬科商業)已經是面積第二,我們相信能做得更好。

二、關於棚改政策對萬科的影響

投資者:最近富士康員工寫給萬科“萬村計劃”的公開信,擔心將來租金大幅上漲,對這個事情是怎樣決定?最近棚改計劃和這兩天地產股的下跌有關,你們所瞭解到國家對棚改計劃具體是什麼態度?

張旭:棚改政策調整,我們目前也不知道究竟是傳言還是事實,這方面我們不發表任何評論。對萬科來說,棚改項目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對我們的影響不大,我們會密切關注這方面信息發佈。

萬科參與了很多“萬村計劃”,目的是改造好城中村,把配套服務做得更好,包括一些消防措施的完善。這個計劃在推進中有很大不確定性以及很多困難,但是我們正在努力往前推動。

我們所做的目的也是為了達到改變環境,改造更好的居住條件。我們保證,在改造的同時也在單位租金上保持很好的穩定性,請大家放心。

三、關於崗位改革

投資者:財經雜誌昨天有報道稱,萬科正在發起一場崗位改革來營造全員意識,最先試點為萬科南方區域公司。是否屬實?

孫嘉:我們也看到了這個報道。其實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包括規模、包括業務複雜程度,內部管理上做一些階段性調整和變動,對一些大型優秀企業來說是正常的。核心目的是為了激發員工的能力、創造力和歸屬感、責任感,最終把客戶服務好、把服務做好,要為股東、投資者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是做所有管理調整的最終目的。萬科一些分公司、分公司的部門做一些管理上的動作,都是出於這樣一個目的。

目前網上的一些說法確實有誤導、或誇大的成分,但從集團角度來說,我們會確保剛才說的管理上的變化、調整的方向和目標是正確的,對公司長遠發展是有利的。當然,我們也會確保所有管理動作都是在相關法律法規允許範圍內,這個應該不會是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