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主晋文公,让晋国走向最强盛,也埋下了灭国的种子

勤王归来,晋文公没闲着,他开始着手发展晋国经济,改善民生。

霸主晋文公,让晋国走向最强盛,也埋下了灭国的种子

像所有的古代明君圣主那样,晋文公出台了一系列减轻百姓税负,奖励耕织,提倡节约,发展商业的政策。晋国的底子还是不错的,很快就发展了起来。

事实证明,只要统治阶级内部不瞎折腾,不一会东一会西,百姓的日子就不会太难过,国家和百姓就会双赢。

霸主晋文公,让晋国走向最强盛,也埋下了灭国的种子

晋文公名曰文,但他的聪明才智,在文的方面表现有限,而主要体现在武的方面。

他爹晋献公之前,晋国其实只是一个二流小国,只不过凭着当年晋文侯拥戴周平王,诛杀周携王的功劳,在诸侯中颇有些政治影响而已。

霸主晋文公,让晋国走向最强盛,也埋下了灭国的种子

为了表彰晋侯的功劳,周天子指定“以一军为晋候”。《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小国,晋国初期合法武装只有12500人。

晋献公即位后,原来的一军已经很难适应日益变化的国际新局势。于是晋献公在原来一军的基础上,将晋军扩充为上下两军,共25000人,自己与太子申生各领一军,有了这次军制改革,才确保了后来攻灭小国战争的顺利进行,为晋国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霸主晋文公,让晋国走向最强盛,也埋下了灭国的种子

到了晋文公即位,时代又不同了,两军制也不能适应日趋频繁的新时期战争,东边的齐,西边的秦,南边的楚各自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

以秦国为例,秦穆公两次派秦兵拥立晋君(即晋惠公和晋文公),深入晋国腹地,晋国军队均不堪一击。

霸主晋文公,让晋国走向最强盛,也埋下了灭国的种子

秦军的强大确保了晋文公顺利即位,但即位之后,晋文公的立场不同了,他敏锐地意识到,崛起的晋国,迟早要与同时代几个强国一战,凭晋军现在这点能耐,很明显是不够用的。

因此,深化军队体制改革,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霸主晋文公,让晋国走向最强盛,也埋下了灭国的种子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把晋军分为中、上、下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将佐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赵氏、魏氏、韩氏、荀氏等卿族大臣组成。

此次军制改革,不仅在军队层面,而且还涉及政治层面,当时晋国卿族中最优秀的人才,特别是当年跟随晋文公流亡的那些人,都进入了军队系统,但政府还得运作,于是所有军队将佐,全部在政府部门兼职,中军将为上卿,中军佐为次卿,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为下卿。

霸主晋文公,让晋国走向最强盛,也埋下了灭国的种子

这就是著名的“晋国六卿”。

客观地说,这个一套人马,两个班子的军政一体化改革,在当时看来确实堪称完美,有点类似后金的八旗制度,能够让国君在指挥军队的时候,如臂使掌,如掌使指,将晋军的攻击效率最大化,确保了接下来一系列战争的胜利。

霸主晋文公,让晋国走向最强盛,也埋下了灭国的种子

但不知为何,在军制改革最关键的节点-----军队的领导权问题上,晋文公留下一个BUG,,高级将佐的升迁任命,不是完全由国君决定,而是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由晋文公所任用的那些卿族大臣轮流上。

这是一个致命的BUG。

霸主晋文公,让晋国走向最强盛,也埋下了灭国的种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