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很多總督像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都有兵部尚書銜,那麼專職的兵部尚書有權利嗎?

聊一點點歷史

清代對於總督和巡撫經常加銜,其實主要是為了提高他們的品級。根據制度,總督是文正二品,巡撫是文從二品,並不能達到“一品大員”的等級。而兵部侍郎是正二品,兵部尚書是從一品,加了這個銜總督就達到了從一品,巡撫就達到了正二品,加了一級,在行政上也就方便了不少。

另外,總督和巡撫的這個加銜,和實際兵部的職掌並沒有任何的關係,他只是一個銜名而已,是虛的。

至於朝廷的兵部,清代兵部位於天安門外靠東,宗人府衙門的東側,古稱“夏官”。主要負責武官的任免、升遷以及全國軍事。兵部設有四個清吏司:負責武官品級升調的武選清吏司,負責武官獎勵處罰考核的職方清吏司,負責全國馬政及文書傳遞工作的車駕清吏司,負責全國軍隊戶籍、軍器以及武科舉的武庫清吏司。

從唐宋以來,就沒有單獨的衙門可以“調兵遣將”的情況了,清代兵部尚書主要負責的是軍隊行政的事務,而不是“調兵遣將”。真正有“調兵遣將”職能的,在清代是軍機處,但是也只是秉承皇帝的旨意而已。


橘玄雅

清朝時期的兵部尚書已經沒有了什麼權力,正所謂吏、戶、禮、兵、刑、工。兵部排名在吏部、戶部、禮部三部之後,僅僅高於刑部和工部。由此可以看出兵部尚書權力不高。



自從明朝胡惟庸黨案之後,朱元璋廢除丞相,六部由皇帝直接領導。而清承明制也是如此。對於帝王而言,國家的軍隊就是自己的命脈,所以兵部尚書根本沒有軍隊的調動指揮權力。

兵部尚書沒有掌管軍隊的權力

以上軍隊最重要的兩項權力兵部尚書都沒有掌管。軍隊的統領權力由八旗將領或者是本地督撫掌管,而這些人直接由皇帝統領,確立了軍機處之後兵部對於軍隊更是沒有了任何管理權。

調動權直接由皇帝掌管,兵部尚書更是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



兵部尚書的實際職責

兵部從設立之初就只是作為一個輔助部門出現,到了清朝高度集權的狀態下,皇權至上,兵部更是成為了輔助中的輔助。

兵部之下設四司

武選清吏司;主要負責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名義上並管理土司。

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馬政及驛傳等事,也就是管理各地的驛站,還有地方情報的發送。

職方清吏司;掌武職官員的敘功、核過、撫卹、軍旅之簡閱、考察、巡防等事,並管理關禁與海禁。給軍人核計功勳,發放獎勵。

武庫清吏司;掌全國的兵籍、軍器及武科考舉之事。



綜合來看;兵部尚書根本沒有對於軍隊的決策權力,清朝軍隊的大部分權力都在皇帝手中,所以在戰時兵部尚書主要負責後勤工作,平時有一些輔助職能。


我是越關

清朝延續明朝制度,在中央設立六部,兵部是其中之一,兵部尚書是兵部的最高長官,從一品。不過清朝的兵部尚書分滿尚書和漢尚書兩職,各司其職,這是不同於明朝的。表面上看,它好像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和軍委副主席,但實際上是遠遠達不到的。

清朝的權力核心機構是軍機處,是雍正皇帝為了直接處理西北戰事而臨時設立的部門,後來成為定製。軍機處最高負責人是皇帝,裡面有2-3個入值軍機處的大臣,這幾個人是清朝所有政策的真正決策者,清朝所有的軍國大事全部在軍機處進行研究和傳達。後來隨著中央集權的高度集中和強化,演變成皇帝傳達旨令,軍機大臣跪受筆錄的形式。

如果兵部尚書可以入值軍機處,那麼他兵部最高長官的權力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可以參與調兵遣將方案的討論和制定。如果沒有入值軍機處,那麼他只能被動接受軍機處下達的任務,按照軍機處的要求具體執行。他平時的職權就是處理兵部一般行政事務,比如人員管理、將領和士兵的操練考核、糧草調度等等,是沒有調兵權的。

到了清末,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由於八旗和綠營兵戰鬥力廢弛,清朝不得不依靠地主官僚在各地組織的團練進行鎮壓。這些地方團練,後來發展為湘軍、淮軍等等成為清朝戰鬥力最強的隊伍,由於它們不是中央發餉,而是靠收取駐地厘金作為薪金來源,是不受兵部管理的。

1906年,在清末新政的改革中,六部廢除,兵部被改組為陸軍部,兵部尚書就從中國歷史中消失了,徹底成了一個歷史符號。



石頭說歷史

古代的兵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國防部,既沒有統兵權,也沒有調兵權。

關於兵部尚書,我舉兩個人,就知道清朝的兵部尚書都是什麼貨色了。

王掞,康熙四十九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王掞就是康熙時期,廢太子胤𧘌的老師。

紀昀,嘉慶元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紀昀就是紀曉嵐,這個人不需要多說什麼了。

這兩個貨,瞅著像帶兵的人嗎?清朝的兵部尚書其實都是文官,根本就不管兵事。

PS:清朝的兵部尚書,滿漢各任命一人。也就是兩名尚書。

中國古代的兵制。從五代到元朝,調兵權都歸樞密院,岳飛就當過樞密副使。統兵權歸於三衙,三衙就是掌管禁軍的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

到了明朝,樞密院改名為五軍都督府,職權略有所不同。簡而言之,皇帝的權力加強了。軍權也由皇帝一人負責。

到了清朝,連五軍都督府都省略了。統兵權歸提督以下,軍令寄於總督和巡撫,不過這只是綠營兵的兵制,八旗兵另有的制度。至於調兵權還是由皇帝負責,雍正以後歸於軍機處。如遇戰爭,皆由軍機處承皇帝旨意辦理。

至於中央的兵部嘛,名義上是全國最高軍事機關,實際上只管武將的選授、處分及兵籍、軍械、關禁、驛站等事,也就是軍隊政務方面的事情,不涉及兵權。

所以,清朝的兵部尚書有權嗎?其實是有權力的,只不過不是兵權。

另外再說一句,唐朝以後、明朝以前。由於節度使的問題,導致中央對地方官員,瘋狂的分權。明朝中後期搞巡撫制度,最早是臨時性的職務,後來逐步轉為正式性的官職。

清朝繼承明朝的制度,後來又給總督和巡撫加兵部尚書和侍郎銜,其實就是在走回頭路,又恢復了唐朝那種節度使的制度。只不過明清兩代的集權制度已經很完善了,對治理封疆大吏的有一套獨有的辦法。在三司之上設巡撫,巡撫之上又設總督。總督和巡撫、提督在相互監督,綠營和八旗再相互制約,權力都讓皇帝一個人抓了,兵部尚書也就什麼權都沒有了。


Mer86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清朝的總督和巡撫,一般都要加兵部頭銜,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巡撫加兵部侍郎銜。但是這並不等於他們就是兵部的堂官,只是為了便宜他們節制軍隊而已。

清朝的體制裡面,六部的堂官只有兩個尚書和四個侍郎,最多再加一位管部的大學士。外放到各地去做地方軍政主官的官員,是沒有權力干涉部裡面的事務的。但是這些官員如總督、巡撫等,又確實需要負責當地的軍事行動,怎麼辦呢?就必須要給他們兵部尚書(侍郎)的頭銜,以賦予他們節制當地軍隊的權力。

與其相似的還有都察院的頭銜,總督一般要加右都御史的頭銜,巡撫則一般要加右副都御史的頭銜,並在乾隆十四年成為定規。都察院的級別和六部一樣,之所以要加這些頭銜,也是為了他們彈劾當地官員做準備。真正管事的,當然還是在北京部裡面辦事的左都御史們。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總督和巡撫就類似於如今的省委書記,而書記們一般都是中央委員甚至是政治局委員。



青言論史

自宋代開始,各部尚書已成純行政管理人員。宋代樞密院管理軍隊,明代都督府管理軍隊,清代各省提督管理軍隊(八旗除外)。兵部一般管理軍政體系,比如軍餉,軍需,軍法,考晉,等具體的行政工作。

具體來說,清代總督掛兵部尚書是慣例。清代總督正二品,管轄各省從一品提督,正二品巡撫,所以必須給總督加從一品兵部尚書或者從一品右都御史,使總督有權管轄提督巡撫及對轄區軍政官員進行監督彈劾。


張勇達州

其實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在清朝來說是比較普遍的事情,是一種榮譽象徵,便於管理軍隊。但他們並沒有兵部尚書的權利。

清朝的兵部尚書按等級來說是從一品,主要工作有點像後勤人員,不掌兵權,但是一旦有戰爭的時候,糧草的調動補給,軍隊將領的升降任免是由兵部尚書決定的。當然,這僅限於清朝,實際上在明朝的時候兵部尚書的權利是很大的。


總督一般是正二品,如加授兵部尚書銜者則為從一品。總督管轄一至三省,有行政,經濟,軍事的權利,就像雖然將領是有兵部任命的,但總督也可直接任命,再報至兵部備案。

由於總督的權利較大,為了制衡約束總督,因此同時設了巡撫,提督對總督的軍權加以制約,總督對提督只有參劾權而沒有任免權。


蘇玄歌

你對比一下,總督的兵部尚書銜還有右都御史銜,後者是可以參劾藩司提督以下文武官員的,另外督撫封疆大吏都有王命旗牌(其作用相當於尚方劍)。而兵部尚書就沒那麼大的權利,除了全國軍事將領的考核調配,軍用物資的統籌分配,軍費軍餉的審核(發放由戶部和各省藩庫管),再就是為突發戰爭制定作戰計劃,但一切由皇帝和內閣或者軍機處拍板!這就是總督的兵部尚書銜和兵部尚書的區別!



一葉小舟風雨渡

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官升至從一品,自稱“本部堂”;在朝的兵部尚書也其實沒有多大權力。

1 清朝規矩兵部尚書滿漢各一員,一部雙長官;

2 清朝內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常有監管某部的;

3 康熙朝尚書之上有皇子,清末尚書之上有王公;

4 軍機處成立,兵部之上還有內閣,內閣都靠邊站了;

5 兵部尚書官階從一品,清制正一品武官六七員,從一品武官內大臣、八旗駐防將軍、都統、綠營提督數不勝數,兵部尚書無可奈何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