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平河鄉最邊緣的大峽村,隱藏於湖北神龍架與巫山當陽大峽谷交界的深山,整個村子在900多米的半山腰,背靠1200米的大山,門口有一條深幽的峽谷,故名大峽村。全村幅員面積8.46平方公里,轄3個社,現有戶籍人口138戶428人,常住人口90餘人,是全縣深度貧困村之一。

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仙境般的大峽村。 何志宏 攝

這個村莊,過去因為貧瘠,村裡的人該出走的出走,最後只剩下老弱病殘90餘人留守。因為閉塞,這個村莊,困著青山守著窮,一直在巖上沉睡多年。

隨著脫貧攻堅的號角響起,村莊從沉睡中正在驚醒。如今,在蒼翠的山間或巖上,九曲迴腸的硬化路,嶄新整潔的安置房,鮮活旺盛的各色綠化花草,幽長的柵欄,記錄著歷史歲月的矮牆老屋、簍籮盆罐……在藍天青山的映襯下散發著濃濃的鄉愁,村莊正以脫胎換骨的清秀呼之欲出,恍若一夜之間成為了鑲嵌在巖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大峽村

治愚:把脈切斷窮根

平河鄉宣統委員歐長江是大峽村第一書記,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入戶和村民拉拉家常,宣講縣上和國家的脫貧政策以及未來的幫扶措施,再聊聊村民未來的發展規劃,村民眼看著村裡的變化帶來的機遇,都在躊躇滿志的規劃著未來。歐長江說:“剛來的時候,搞這個事簡直讓人頭疼。你說什麼老百姓都不信。”

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大峽村的村民地處偏遠的高山,長期的閉塞已經讓老百姓習慣了貧窮,當脫貧攻堅的政策傳進村子裡的時候,村民都認為是不可能的事。說到生態搬遷,有政策補助時,大家都說“莫相信那些淡扯扯,政府又是在搞花架子,最後不了了之。”還擔心把房子拆了到時連窩都沒了,死活都不願意搬遷。說到要修路打水池,村民第一反應就是不準佔自己的田地,或者高價要求補償。

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志不立,萬事不可成。”通過走訪調研發現,這窮根出在思想上,不但老百姓如此,就連村支兩委好幾個本土成員都如此,習慣了貧窮。因為貧窮,常年養成了“鍋裡不爭爭碗裡”的紅眼病。

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是病,得治。快刀斬亂麻,改選村支兩委成員,組建積極正能量的幹部隊伍力量。開會,宣講,動員,示範,週而復始。終於有幾戶自願搬遷新建房屋。當村民看見嶄新的水泥房矗立在眼前,親眼看見人家享受到國家政策補貼時,才敢相信。

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過去,大峽村全部是土坯房,破舊蕭條。如今,大峽村通過土地收儲政策完成生態搬遷,危房改建30戶,新建成3個安置點,配置了垃圾清理站和垃圾桶,村民走出過去破舊的危房,住進了環境乾淨整潔的新房,思想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紛紛認識到這也許是改變貧窮命運的唯一機會,都開始支持各項工作。

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安置點新房。

修路:打開任督二脈

遭受因為路不通造成生活不便,致富夢被阻的困擾的不止董申榮一家,村裡幾乎所有村民都感同身受,有時為了買一包鹽就要翻山越嶺來回幾十裡的山路,賣個豬得請7、8個人工抬出山去來回2天的時間,常常豆腐絞成肉價錢。因為窮山惡水,董申平的妻子扔下3個孩子離開了再也沒回來。

路,已成為了困擾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枷鎖,如何突破這個瓶頸,打開阻擾經濟發展的任督二脈?修路,似乎已成為了幹部和村民的共識。2016年,村民自發支持政府新修道路6.8公里,硬化6.8 公里,一條之字形的“48道拐”猶如綵帶一樣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打通了大峽村的經濟主動脈。新修人行便道1.8公里,通村通、通組通達率100%。

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48道拐。吳光平 攝

因為路通了,方便運輸建材。新修水池3口1400 立方米,解決428口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實現飲水安全100%。改建村級服務中心及通互聯網,從此結束過去“出門靠走,說話靠吼”的尷尬局面。

路通產業活。貧困戶董平鳳發展了中藥材種植10多畝,今年還發展了脆李種植。如今,好多外出的都打算回鄉發展產業。董申高的兒子在廣東打工多年,聽說家鄉條件變好了,專程回家查看,打算回鄉利用老家閒置的田地山林創業。大峽村如今常住人口90多人,境內以山地為主,耕地面積1350畝,森林面積12570畝,地多人少,最低海拔200多米,最高海拔1200多米,結合立體氣候十分明顯的特徵,確立了西瓜、脆李、中藥材種植和山羊、生豬養殖為主導產業,現已在全村發展西瓜種植200畝,脆李種植400畝、中藥材500畝,新發展山羊養殖480只。

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入社路。

鄉村旅遊:激活內生動力

大峽村,距平河峽谷入口5公里,距縣城100公里,途經巫山縣城—機場路風光——當陽大峽谷瀑布群的旅遊環線。森林覆蓋面積1萬多畝,植被良好,空氣清新。

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巖上人家。

在山上,雖然村民已經住進了舒適的安置房,但還保留著部分農耕生活的原貌,農家的土坯房,相對傳統的農耕方式,各色相對老式的農家生活器具,每逢雲雨天氣,雲霧繚繞宛若仙境。這些都是如今都市人們正在追逐的一種記憶。

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大峽村新顏。何志宏 攝

常言道:“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2016年,大峽村得到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縣旅發委要在大峽村開發民宿鄉村旅遊。袁孝永是大峽村村民,常年在外打工。聽說村裡條件變好了,要開發鄉村旅遊,就回鄉創辦起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

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大峽村新顏。何志宏 攝

6月15日,是大峽村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巖上人家揭牌開張的日子。村民們早早的都聚集在一起忙著張羅。在旅遊接待中心四周,新建成的廊橋步道、籬笆草坪、各色露營的帳篷、鮮花綠培、風車、篾簍等各種農具,引得客人讚歎不絕。

在老屋場的矮牆邊,屋簷下,擺掛著的大蒜、懸掛著的衣物、疊放的揹簍簸箕,老大爺給雞撒食、大嬸篩著糧食,晚餐後在老屋院壩裡呈放著三峽皮影,跳著巫音……每一處都是一道原生態的風景。

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村民觀看皮影戲

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老屋映像

鄉村、老屋、巫山非遺文化、村民、都市人……這意境難再尋。於是,北京的畫家、重慶繪畫俱樂部寫生來了,成都的攝影家、巫山的本土攝影家攝影來了,上海、武漢各大城市的客人來了,都被眼前一份濃濃的鄉愁吸引著,陶醉著。

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一個人發財不叫致富,只有和鄉親們一起發財了才叫真正致富。”袁孝永說。因為才開始還沒有效果,好多村民還不敢投入,她就採用合作社入股的方式,讓村民通過土地的方式加入,平時還可以到接待中心打工掙工錢。目前,已有23戶村民其中16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按照規劃,隨著以後規模的不斷擴大,他們將會把農產品的種銷結合,讓每一戶村民都加入到合作社成為股東。

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大峽村:今昔對比就是不一樣!

鄉愁 馬燈

當地村民看著村裡變化如此之快,合作社的開門生意如此火爆,一改過去“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陋習,熱心的前來幫忙。都在暗自高興,紛紛在盤算著,等到二期民宿鄉村旅遊建設完成後,村裡來的人氣更旺了,自己也要吃上旅遊飯。(向永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