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带我们去延边:流动的大课堂

我们流动的大课堂

一首歌带我们去延边:流动的大课堂

说实话,来之前,我对延边的所有了解只停留在那首歌里。

此行方知,延边的面积,有两个大庆市那么大,人口跟大庆市差不多,都是200多万。但,还有太多不一样,是我们没有的。

比如,作为边疆,延吉市拥有民用和军用机场,军营哨所随处可见;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这里朝鲜族人口至少占三成以上,特别在延吉,要超过半数;

这里,历史悠久,早在2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生活的痕迹,汉、唐时就归大中国管,清朝时的记载更细致,直到1953年,成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这里,在长白山脚下,有青山绿水,最东边跟朝鲜和俄罗斯接壤,是绝对的大中国的“边儿”,所以,延边,也有“沿边儿”之意。离朝鲜,日本海,俄罗斯最近的地方在珲春。珲春是延边下辖的6市2县之一。

这里,还是“歌舞之乡”、“足球之乡”。

这里,有苹果梨,是当地唯一的水果,北朝鲜的梨和当地的梨嫁接的,北方吃的冻梨,就是这种梨。


一首歌带我们去延边:流动的大课堂

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并没从导游嘴里捞出多少干货。于是,在去往防川风景区的大客车上,这伙儿从大庆打着徒步队队旗来的,有点不一样的人,竟然开启了自主学习模式,一场“流动课堂”开讲啦!

李枫教授是我见过最性情的文学教授。她热爱给我们拍照片,也热爱自拍;她热衷寻找金达莱,也热衷给我们分享当地名人和文学;她喜欢少数民族文化,也热爱大自然;她是成功地把快乐的人,有文化的人,幽默的人,合为一体的人。

她向我们介绍了几部跟延吉有关的文学作品,并逐一做导读。一个是东北作家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写的九一八事件前后,中朝俄抗日的故事;而歌曲《喀秋莎》,也是稍后产生在中国,跟张鼓峰战役有关,一位俄罗斯著名抒情诗人伊萨科夫斯基,被初夏珲春满目的梨花触发了灵感,写出了第一句“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之后流传出一首诗,成就了这首歌,这个背景是日俄战争;李主席散文《我的遥远的豆满江》,写的是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延边和豆满江附近发生的变化,她把几部文学作品串成一个文学地理现象的“串儿”给我们“喂食”精神食粮。


一首歌带我们去延边:流动的大课堂

接下来,对这个地球上的每一条水都情有独钟的培亮队长,为大家穿插介绍延边的地理情况:“这里有三条江,往西南去的是鸭绿江,往东去的是图们江,往北去的二道白河的叫松花江。图们江,在这边叫图们江,在朝鲜那边叫豆满江,李主席写的那篇《我遥远的豆满江》,我们一会儿就能看见这条江。”

出发前,就听说过李主席写过一篇跟延吉有关的文章,心里一直惦记。接下来,李主席接过话筒,给我们分享他的创作背景和写作动机。李主席,是大庆市作家协会主席李云迪,我们此行的队员之一,他这篇文章最早在2012年被大庆晚报刊登,后来被中国散文报刊发,被中国散文年度排行榜收编,我做梦都没有想过,能有机会现场聆听大作家创作谈,心里真是激动的不行。

作者曾多次来过延边,对这片土地充满深情,他说:“图们江是我们家族的血脉之江,承载着我们家族苦难的历史……”爷爷早年从朝鲜豆满江举家过来中国,大伯牺牲在解放战争的战场,老叔又义无反顾地参军,后来参加抗美援朝。“爷爷为生活守望着豆满江,大伯为自由守望着豆满江,父亲为亲情守望着豆满江。他们都是虔诚的守江人。”

他说,爷爷和大爷都已去世,但他们两个的碑还都留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每一天都能看见,这英雄的山峦上喷薄的日出,还能听到奔腾的呼啸,我们依稀之中,还能看到他们为了家族的解放,那种深情和为了新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而做出的贡献。

他的文章紧扣题眼“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延边,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一片英雄的热土。


我边听边迅速在手机上查找李云迪《我遥远的豆满江》,信号时断时续,当我读到“月悄悄地升,夜静静地行。耳边传来豆满江咆哮奔腾的涛声,仿佛又闻那冲锋的号角,卷着尘埃的足音……豆满江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它的前面永远是湛蓝湛蓝的风景。啊,我遥远的豆满江!”已是热泪盈眶。



一首歌带我们去延边:流动的大课堂

文今大姐的故事,令我再次感动流泪。大姐跟李主席一样,都是朝鲜族人,对延边和朝鲜这个民族都有另一种情怀。她即兴而深情地讲述了,自己来自鸭绿江对岸新义州的母亲,一生忍辱负重,养育儿女,勤俭乐观的点点滴滴,她讲得真诚,平实,流畅,她热爱母亲,感念母亲,敬佩母亲的情怀也感染着我,这个伟大民族令我肃然起敬。

三个小时的车程,信息饱满而充实。车窗外,山,水,树木,花朵,一一来过,又一一退去。看着,听着,想着,好像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带着力道被悄然植入内心,凭填不少对这片土地的情谊和凝重感,纵使还没有到达防川风景区,却已经获得了很多。

(待续未完)

一首歌带我们去延边:流动的大课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