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2015年,作家冯骥才在全国两会上痛陈,“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2010年是270万个,十年就消失了90万个,现在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平均下来,每天有两三百个村庄在消失。如何能系得住乡愁,让自己的家乡在这场大变迁中幸存下来呢?

南阳周庄,一个偏僻的中原小村庄,有这样一家人,凭着父辈对乡情的执着,一个农家小院儿变成了文化大院,凭着儿子的孝义和全家人以及诸多爱乡人士的倾力支持,周庄的文化大院给中国农村上了一节生动的文化课,也带着全村人走向共同富裕。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言苏伦 | 文

有了文化,周庄大变样儿

周庄村头修缮一新的池塘边竖着一块黄蜡石村碑,“文化周庄”几个字很显眼儿。刻着“兰馨书院”的石牌坊连着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直通往“周庄村文化大院”,这是官方给兰馨书院挂的牌儿。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周庄文化大院的主体是三座青砖灰瓦的小院儿,暗红色的格子窗,水泥土坪交错,各种绿植农作物夹杂其间,散见石桌石磙,还有乒乓球台、篮球架、健身器材等等。

村里的男女老少每天都会来这里“玩耍”,喝茶聊天、看书学习、运动健身,不亦乐乎。

每逢节日,文化大院更不会闲着。端午节包粽子,儿童节读诗词,重阳节敬老,元宵节猜谜语……

最有逼格的是农闲11月份左右搞的农民文化艺术节。2013年是第一届,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

那是一群农民的文化狂欢。他们自编自演各式各样的节目,男女老少齐上阵,广场舞、国学秀、戏曲、舞狮子、划旱船、斗鸡、下象棋等等无所不有,吸引了十里八乡上万人来参加。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但这个周庄并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江南水乡。

它位于南阳国贫县社旗大冯营乡西边,人口不过2200人,耕地3000亩,没有山水,没有啥能迅速变现的资源,除了地里长的玉米花生小杂粮,就是牛羊鸡鸭等等。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逐渐没落的周庄跟很多“回不去的乡村”一样,剩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

村子破败就算了,文化上的断层才最让人悲哀,村里甚至没有一个像样儿的学校,更没有什么娱乐休闲的场所。

然而,自从有了“兰馨书院”(又叫文化大院),周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真就像诗人陈涛说的那样:“房屋错错落落,望得见炊烟,看得见鱼戏莲塘。大人安居乐业,小孩安心上学堂……”

村民没事儿来茶社喝个茶,到书屋看会儿书,参观参观农耕文化博物馆,去老年活动中心凑凑热闹,欣赏一下女子工坊的精美工艺品,诸如此类,生活突然就变得有滋有味儿了。

周同宾为老家站台,兰馨书院让他感动

这个书院咋这么神奇?

有人指着书院的“同宾书屋”说:这是著名作家周同宾的故乡。

这话没毛病,周老是南阳作家群的领军人物,也是周庄的一张文化名片。他的纪实散文集《皇天后土》写了九十九个农民的人生,一举斩获了首届鲁迅文学奖。

年逾古稀的周同宾听说故乡建起了一座书院,为了支持家乡文化建设,他立刻准备了上千册图书,大热天赶回老家为“同宾书屋”的落成揭牌。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在他的带动下,南阳的知名作家们积极响应,纷纷捐书支持周庄文化建设,“同宾书屋”的匾额还是著名作家二月河亲笔题的。

对于周同宾来说,他能写作是周庄的恩赐。他是周庄人,这里有他生活的记忆,有父母和乡亲,因此他才有写作的欲望和兴趣,有写作的题材和动力。

看看他的作品,皆是取材于乡村、农民和农业。虽然极少写周庄,却处处都是周庄的影子。就像他书里写的:“我的家乡,在偏僻的农村,没画山水秀,没茂林修竹,地薄,人也憨。”

在“中原周庄乡村文明论坛”上,周老曾深情地说:“我从周庄走出去,我是周庄的孩子。尽管我已经老了,但我仍然是周庄的孩子。这是我的根所在,这是我的本所在,这是我的灵魂和心灵之所系。”

他还说:“我所以成为我,还能写出来那几篇东西,正是这传统、久远、绵绵不断的乡村文化酝酿的结果。”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周同宾

他认为,城市再繁华,人们也很难在钢筋水泥地里扎下根。我们的根还是在农村的这片土地里,但是农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显得很单薄,很贫穷。

因此,只要周庄需要他,即使年迈到头发花白也要回来。

而他这么执着的重要原因还是感动,被兰馨书院的创建者深深感动。

在周老看来,他们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给周庄开了一个好头,文化大院作为一个有辐射作用的点,能带动全村甚至更多的人。

书院的诞生,缘起于两位老人的乡愁

那么,“兰馨书院”是咋来的?

这可以从书院的一面青砖墙说起,墙上用红色油漆写了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这里是陈福广和周秀兰两位老人的家,也是陈家人的老宅。两位老人最朴实的乡情触发了书院的萌芽,然后有儿子接力传承,带领全家人自筹资金,为周庄建起了一座精神家园。

周秀兰夫妇是土生土长的周庄人,跟周同宾是初中、高中老三届的同学。周秀兰一直在社旗县执教,丈夫陈福广在县电业局工作。

青年时代的陈福广高考失利后,经历了唯成分论的年代。知青返乡之际,在周庄的一所学校里遇到了周秀兰,两人坎坎坷坷,才终成眷属。

虽然后来两人到县城发展,但心里时刻都惦记着老家,总想着能为家乡做点儿啥。曾想在家乡办一所学校,但是因为各种条件限制没能实现。

2011年,退休后,二老回到周庄打算颐养天年。可回来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周秀兰夫妇

老家就像一个颓废不振的流浪汉,物质上不算富裕,文化上更是贫瘠,村民们没有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也没有什么文化类的兴趣爱好。

看到那些熟悉憔悴老面孔,以及懵懂无知的新面孔,作为知识分子,周秀兰夫妇很难过。

过去的周庄是个大森林,树很多,鸟很多。祖辈们虽然不识字,却是有文化的,体现在耕田种地里,体现在口口相传的儿歌故事里。

可现在这些都没了。以前是工作忙没有时间,那么退休后,周秀兰夫妇终于有大把时间可以为老家做点儿实实在在的事情。

他们开始着手翻新自家的五间旧宅,铺修家门前的路,让乡亲们有个聚会休闲的地方。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书院内景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书院内景

旧宅和路修好后,二老又萌生了修建书院的想法,还想扩大鱼塘,修一个文化娱乐广场。他们觉得让人们有丰富的文化生活、让孩子们多学知识,才是改变周庄命运的根本。

于是,在旧宅后院的荒滩上,兰馨书院开建了。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住院的周秀兰依旧心心念念着书院的建设,即使病重弥留之际,她还嘱咐家人要把这个事情做下去。2012年,71岁的她带着对书院的无限牵挂离开了这个世界。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整个周庄为之哀悼。大儿子陈涛深深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痛楚,想到年迈的父亲,想到母亲未尽的遗愿,毅然决定接棒父母的“事业”,回到周庄带着全家继续书院的建设。

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陈涛兄弟姊妹们,尽其所能,捐款捐物。有人在自己还没有房子的情况下,就把工资和存款都拿出来建书院,亲戚子侄有的捐出了自家的宅基地。

陈家人的义举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除了乡邻,社旗县大冯营乡政府等机关单位以及周庄村委会也纷纷参与进来,短短四年,书院及相关建设共计投资100多万元。

书院建成后,为了纪念周秀兰,陈家人在书院周围栽种了许多玉兰树、兰草,并取名“兰馨书院”。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诗意的传承

改变着周庄和周庄人的命运

之于兰馨书院,陈涛不仅仅只是传承,他促成了书院向文化周庄的转变。可以说,在周庄的文化觉醒中,陈涛功不可没。

他当过老师、乡长、书记、政府干部、国企高管。有人说他是个精明的商人、严谨的官员,也是个内心柔软有情怀的诗人。

他的乡土情怀很早就有,他曾写过一首诗:“天堂已失守,心灵已失守,一切已经失守……我们要在前边亮相,站成骄傲又优美的造型,在那里重新布阵并坚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啊!”

凭着这样儿的情怀,自接手父母的“事业”,陈涛时刻都在为周庄文化建设操心费力。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陈涛与妻子赵阳

文化周庄的计划是陈涛最早提出的,在官方的推动下,文化周庄正在走向产业化,不仅成立了合作社,还创立了文化周庄的品牌——兰馨。

“兰馨”系列产品都是周庄人自己生产的,有杂粮等农副产品,有村民自酿的酒等等。

尤其要说的是女子工坊,这是陈涛妻子赵阳女士一手操持的,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她辞去了央视七套《致富经》栏目的工作回到周庄成立妇女协会,开办女子工坊,请来许多民间文艺家教村里的妇女做香包、虎头鞋等民俗工艺品。

女子工坊现在有一大批心灵手巧的“织女”,有20多岁的姑娘,也有60多岁的大妈,她们传承了古老的技艺。今年(2018年)6月2日,周庄女子工坊在南阳府衙博物馆正门举办了端午香包特展。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女子工坊

而这并不是女子工坊第一次走出周庄,她们曾在郑州第四届国际手工艺创意产品展上大受好评,女子工坊的民俗工艺品已经成为周庄的一个手工品牌。

设计大师刘彬亲自为周庄“兰馨”系列产品设计LOGO和包装;在外打工的周庄青年周敬宇、陈梦菊、陈俊岭等回到家乡组成了网络营销团队,把周庄“兰馨”系列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

截止到2017年底,周庄有了第一个网站、第一个微商、第一家超市、第一座酒坊、第一个农家乐、第一个农家小院、第一所少年国学堂等。

南阳周庄游子返乡建书院,把贫困周庄变成“文化周庄”

在周庄第四届乡村论坛上,周同宾先生曾感慨:“我盼望周庄能出现一两家企业,让父老乡亲不出村就能够就业,每月都能挣到钱。让妇女不必再守空房,让老人不必再做空巢老人,让儿童不必再失去照顾。”

现在,他的这种期盼正在慢慢地变成现实,因为有陈家人的付出,有一大群新乡贤的助力,还有政府和父老乡亲的支持。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