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清军损失两万人马,为什么赢得了对手的尊重?

第一军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赢得对手尊重从何谈起?

都是自吹自擂而已。

实际上,英法联军对于八里桥的清军极为鄙视。

此战清军参战3万人,英法联军是8000人。

兵力上清军接近4倍优势,也装备一些火器。

结果战斗下来,英法联军伤亡如下:法军死亡3人,伤18人;英军死2人,伤29人。

看看,就算是海湾战争美军,也没这么少的伤亡吧。

更夸张的是,清军伤亡也不大,不过1200人。

3万人伤亡1200人,伤亡不到百分之四。。。。也就是25个人才伤亡1人,就溃散了。

这还算是打仗吗?

抗战中朝鲜战争中,阵地上很多伤亡超过八成还在死撑。

其实,清军基本都是打酱油的,装模作样打了打,就撒丫子跑了。

真正敢于拼命的,全部是从草原上赶来的愣头青,察哈尔骑兵。

大约1万察哈尔骑兵对英法联军冲锋。

但因为组织很差,甚至马匹没听过大炮的声音,直接逃散,导致徒增伤亡而已。

骑兵没有任何突破,溃逃时还把步兵冲散了。

这也就是,清军唯一敢拼命的部队。

要知道,当时还不存在机关枪,火器不过是配备刺刀的前膛燧发枪和滑膛炮,线膛火炮和线膛步枪。

武器的差距,并不很大,完全可以搏一搏的。

法军的孟托班将军回忆:“八里桥成了这一天最动人的一幕。早晨还斗志昂扬的那些清军骑兵,现在都已消失得无踪影了。这座桥是一种古老文明造就的伟大古迹。那些衣着华丽的骑兵,在桥道上挥动旗帜,毫无掩护地以一种对我们的大炮和火炮无能为力的炮火,作出了反击。”

搞笑的是,英法高层对这场胜利的评价也很低。

指挥战斗的法军将领孟托班回国后,被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还让他当了参议员。法皇提议再给他年金五万法郎作为奖赏,但遭到了多数议员的反对。议员们认为,发生在八里桥的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说:“在整个战役期间,我们只有十二个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给他那么高的奖赏!”

至于对八里桥战役的吹嘘,全部是满清和后来的所谓爱国者给自己增面子而已。

其实,惨败就是惨败。要吸取教训,将来不这么惨败才行,光靠阿Q精神有什么用。


萨沙

八里桥之战可谓清王朝最耻辱的一场战役,当时清军投入了3万部队,最后直接损失高达2万人马,只杀死了5名敌人,应该说这不是什么战争,而是单方面的屠杀,不过事后却赢得了法国人和英国人的尊重。

此战爆发于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了天津,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感觉到灭顶之灾即将到来,经过一番争论,最后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随时逃跑,一方面又派出大将曾格林心,统帅7000蒙古骑兵和一万步兵到八里桥附近设防,同时加上地方守军1.4万人,一时间清军队伍达到了3万人。而英法联军总计1.8万人,除去一些海军和防守部队,作战部队大约在1万人左右。

1860年9月21日凌晨4点左右,清军首先进入阵地,严阵以待,战争打响后,清军步兵被彻底打烂,之后清军的马队直接向英法联军发起了冲锋,企图直接突破。但是英法联军报以猛烈的火炮回击,清军虽然遭到猛轰,却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依然向前冲锋,甚至有骑兵在距离英法联军四十米左右的距离上最终还是倒下了。据统计此战清军损失2万多人,而法军死亡3人,英军死亡2人,伤47人,还有说英法联军损失了12人。


第一军情

八里桥之战清军损失两万多人?别搞笑了,参战清军总数也不到3万人,而且根据联军的记录,联军在战后打扫战场的时候总共轻点出了1000多具清军尸体,法军缴获的清军关于战损的记录是战死3000多人。
《翻译官手记》

至于联军的损失,历来没有统一的说法,不过据我所知,联军的统计数字,往往不算仆从军的伤亡,换句话说,是没把仆从军当人吧。不过根据法国国防部的档案,记录法军损失差不多1000人。这个数据没提到法军阵亡和负伤的比例,因此具体结果不得而知,毕竟仅仅一个“lost”并不能说明这1000人全部阵亡,如果是指退出战斗呢?而且退出战斗还包含两种情况——阵亡或者负伤。


《法军1796-1878战斗记录》
,话说这里面提到清军伤亡两万多人——这又和清朝的记录有出入——而且和《翻译官手记》里的记录有出入——我觉得比较无语。

不过,《翻译官手记》一书确实褒扬了清军,比如隐秘的炮兵以及有序的骑兵。
虽然这些骑兵的行动失败,但是撤退上并不像是溃退,仍然非常有秩序。


一名勇敢的鞑靼人让联军肃然起敬,联军将领甚至说“不要杀了他”。这个鞑靼人是什么人?汉人、满洲人、还是蒙古人?并不重要,只要知道是中国人就可以了。
总体上就是这么回事,八里桥之战,清军步兵、骑兵、炮兵都没有取得优势,虽然法军曾经记录清军一支骑兵部队曾经重创了法军的先头部队,但是这支骑兵部队在英军骑兵赶到后被迅速击溃,这应该是清军少有的比较亮眼的地方。

不过也正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开始了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北洋海军陆战队

说实话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等人打得非常丢人,根本没有赢得对手的尊重。

首先来说一下为什么会爆发八里桥之战,当时英法联军要求修改《天津条约》,并且报复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的失败。因此,英法联军在1856年8月21日的时候便派部队占领了大沽口炮台,三天以后,占领了天津。我们知道如果天津丢了,当时的首都北京便处在直接威胁之下。于是,咸丰皇帝派出钦差大臣去和他们议和。

很多人这个时候可能会问,既然都派人去议和了,那为什么最后还打起来呢?答案就是咸丰皇帝非常的作,他觉得“如果这些夷酋能够遵守我大天朝的礼节,跪着递交国书的话,就可以答应议和。否则就派僧格林沁等人去围剿”。说实话,看到这里我只想问咸丰皇帝一个问题“人家都打到天津来了,你心里对大清朝的军队实力就没有一点数么?”

谈判自然是谈不下去了,这个时候清政府还干了一件特别糊涂的事情。那就是当时英法联军的使者有一个叫做巴夏礼,对天朝的使者出言不逊。负责谈判的怡亲王非常愤怒,于是偷偷和僧格林沁商量把这个巴夏礼给绑了,送去京城,这样战争就又会爆发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僧格林沁等人其实是主战派,一直希望和洋人开战的。所以抓了巴夏礼便能够重燃战火。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觉得巴夏礼非常善于用兵,英法联军都听他的。如果抓了巴夏礼,英法联军自然会大乱,这个时候趁机发兵自然能够稳操胜券。看到这里我只想说投降派虽然有损脸面,但是对外一无所知、盲目开战的主战派才真是贻害无穷。

英法联军自然非常愤怒,扬言说“如果不放人,我们就攻打北京城。”咸丰皇帝态度更强硬,“如果洋人敢打过来,我就派僧格林沁等人率军和英法联军决战。”于是双方便在通州的八里桥展开了决战。僧格林沁带着蒙古马队一万人,胜保率领步骑兵一万七千人步骑兵。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僧格林沁和胜保二人,他们可是当时满蒙贵族中少数能堪大用的人。僧格林沁在镇压太平军北伐的过程中,大小百战,抓住了林凤祥、李开芳等名将,威震海内。胜保则是在安徽、江苏等地与太平军作战,正在太平军围困河南的时候曾经歼灭万余人,实战经验丰富。

不过八里桥之战却打得却特别特别丢人。当时的英法联军总数5千人,而清军则是两万七千人,骑兵一万人。按道理从人数上来说,清军是占有非常大的优势的。战争的场面是这样的,清军的炮火非常凶猛,同时清军骑兵以密集的队形先锋,步兵紧随其后,同时以蒙古马队两翼包抄。听上去似乎清军要将英法联军包饺子。

不过结局却是这样的。由于清军训练不足,清军的炮火虽然凶猛,但是却没有杀伤力。无数的炮弹因为没有调整好方向,总是从英法联军的头顶上飞过。正面冲锋的骑兵在距离英法联军五十米的时候遭到英法联军集中开火,使得骑兵人仰马翻。很多马匹受到惊吓,纷纷回头冲散了后面步兵的阵型,以至于无法形成队列,一路被英法联军追击。两翼的包抄的骑兵在英法联军的顽固抵抗下,随后只得退去。

战争只持续了4个小时,僧格林沁等人率领的清军损失严重,仅英法联军打扫战场的时候就发现了1500多具尸体。作为对比,英法联军损失极为小,法军死亡3人,17人受伤,英军死亡2人,29人受伤。清军和英法联军的伤亡比达到了300:1。

虽然无数的将士不计牺牲,英勇冲锋,但是僧格林沁等人打得是非常丢人的。当然,我们肯定承认武器装备是比不上的。但是抛开武器装备,难道就没有自身的问题么?

1.英法联军的实力本身是强于清军的,从作战结果就能开出来。但是咸丰皇帝却夜郎自大,僧格林沁等人却想着主动开战,无异于自取其辱。

2.僧格林沁和胜保两个主帅关系不和,双方在战争过程中本没有精诚合作。战败之后,两人极力的诋毁对方。比如胜保就指责僧格林沁的骑兵冲乱的自己的步军,以至于自己被打败。

3.作战方法的不正确以及训练不足。虽然僧格林沁和胜保等人军队装备确实不行,但是他们手里可以有着一万多的骑兵部队呀,英法联军总数才五千。如果骑兵能够运用得当,是能够扭转战局的。可是僧格林沁却盲目的用骑兵密集冲锋,这无异于把自己的军队当成活靶子。甚至在争夺八里桥最为关键的时候,英法联军的上校带着两个连的士兵与清军展开了白刃战,清军却被打败了。


历史是什么

欧洲人想来崇拜英雄,崇拜视死如归的精神。你看欧美多少个人英雄主义电影电视剧,还有超人蜘蛛侠超级英雄,就可以看出欧美人的价值体现。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基本上被打跪了,文臣武将望风而逃(除少数将领),20年后第二次鸦片战争,亦是如此,没有爱国精神,没有民族精神,没有军人责任感的清朝人深受欧洲洋人的鄙视,连皇帝(当时为咸丰)都出尔反尔,毫无担当意识。

八里桥之战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由清朝名将僧格林沁统率蒙古铁骑和步兵共计三万余与一万多英法联军进行的一场决战。当时的清朝还没有洋务运动,军队还是老式战法老式兵器,在面对英法先进的排枪战术和武器下,基本上全军覆没,当此战中清军全部士兵表现英勇,视死如归,毫无惧色,让洋人刮目相看。

法军军官吉拉尔在此战斗中做了详细的描述:“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好斗之士,确是应该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们甘愿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洒下自己的鲜血。这种牺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里都被看作为伟大的、尊贵的和杰出的”。

保尔·瓦兰也在《徵华记》记载中说道:“中国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

德里松伯爵的日记中也写道:“敌人已经两次被打退,却还没有认输······中国人现在已挺身而出。········他们的一位官长骑着马站在前面;尽管隆隆的炮声盖过一切,可是他还在高声呼喊着。在这位英勇的官长的周围,桥栏的大理石块四散飞舞,却并没有吓倒这些不灵活,然却勇敢的斗士,他们寸步不退。”

可以看出,虽然清军将士愚昧落后,但是却得到了欧洲人的尊敬,其实在30年多年后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一样可以看出为什么八里桥之战能赢得了对手的尊重。1896年的《纽约时报》总说道“在四万万个中国人中,至少还有三人认为世界上有东西比生命更重要。”这里指的就是丁汝昌刘步蟾和邓世昌,欧洲人想来崇尚民族精神国家精神,在八里桥之战中,清军将士也完完全全的体现了出来。

值得尊重,不是吗?


曹小翔xixi

抛开其他不说,对手的尊重是基于军人职业本能对彼此勇猛,视死如归精神的感知和敬佩。这一点在古今战争史上屡见不鲜,让我们看看参与此战事的英法联军成员的记述与见证。

1860年9月20日,联军侦查表明,大队清军正在向通州和北京之间的运河大规模集结,运河上有一座著名的单拱汉白玉石桥,名为八里桥,这里是横跨运河,继续向北京挺近的交通要地,在这里,僧格林沁集中了大约3万人的兵力,展开一个两翼凸前的大包围圈,决定与英法联军展开决战,英军统帅格兰特与法军统帅蒙托邦将军商议之后,决定与僧格林沁展开正面交锋。

9月21日凌晨,刚过5点钟,联军用过早餐与咖啡,宣布开拔,一名法军轻步兵在日记中描述说“清晨晴朗,略感凉爽,令人快活,河面上,田野上,弥漫着朦胧的薄雾”英法联军的战线,面对八里桥,由东向西展开,法军冉曼将军率领两个炮兵连以及参谋部居中,直插八里桥,随后跟随的英军向西展开,步兵炮兵居中,骑兵在左,英法各派出4000人,总兵力8000人。

对面,多达2.5万人的清军以大弧圈形势展开,战线长达5公里,八里桥中心轴线上,清军的步兵和炮兵驻扎于一村庄。

在联军左翼,柯利诺将军率领2个步兵连,一个工兵连,一个炮兵连,两队骑兵向前,随后是冉曼将军所率其他步兵,掷弹兵,炮兵等。柯利诺部不久就与清军遭遇,法军立刻组成方阵,架起大炮迎战。

清军骑兵声势浩大,成密集队形驰骋而来,直至法军阵地五十米左右,全体鸦雀无声,全靠旗帜号令,此时法军开始开火,弹如雨下,清军骑兵纷纷坠马落地,但旋即又有全新的生力军投入冲锋,将法军方阵围的水泄不通,“四周全是他们粗野的喊叫声”,法军方阵仿佛即将被清军骑兵的大潮吞没,幸亏炮兵不断开火,驱散了敌人,柯利诺部得以及时后退,与大部队连成一片。

居中路的法军冉曼部,此时也遭遇大队清军骑兵的突击,德拉格朗热中尉记载说“炮火枪弹像打不倒敌人似的,他们好像死而复生,顽强战斗,一直冲锋岛距离我们的大炮三十米远的地方,不过,我军炮火变得更加猛烈,将他们一一打退,四处逃窜”

此时,英军终于赶到,架起阿姆斯特朗后膛炮,加强火力压制,英军龙骑兵也开始出击,清军攻势受挫,开始后退,蒙托邦将军下令全线出击,炮兵也向前推进,向聚集在八里桥头的清军射击,法国柯利诺将军率部冲上了八里桥,抵达了最高处。

位于左翼的英军,派出龙骑兵和锡克族骑兵,试图包抄清军后路,但因为地理不熟悉而未果,仅仅缴获了清军丢弃营地里的大量物资和战利品。

在战斗的最后一刻,还发生了一个传奇性的插曲,电影《火烧圆明园》中也有借鉴和改编:在八里桥头,有一个身材高大的鞑靼兵,高擎着那面写有黑字的黄色帅旗,不断地向四周的清军示意,用旗语发布命令。当僧格林沁的大军已经全面撤退,战场上和桥头尸横遍地,他依旧屹立在哪里,用大旗传递着统帅的最后一道命令,任凭子弹在他身边嗖嗖飞过,炮弹隆隆轰鸣,依旧岿然不动。他的勇气,我们都感到何等崇高,蒙托邦将军也不禁赞叹“啊,多英雄的好汉,真希望不要打死他,为何这家伙不和其他人一起撤走?快给我把他救下来”


于是,几个联军士兵铳上去,试图俘虏他,然而就在此时,一挺机枪(原文如此)突然响起,将他击中,将他打倒,而那面大旗飞走了,带着他那只紧握着旗杆,还在抽动的胳膊消失了。

此战结束后,英法联军缴获了27门铜炮,大量抬枪,以及刀枪,弓箭等战利品,清军死亡人数在3000人以上,英军2人死亡,29人负伤,法军3人死亡,17人受伤。


晴天有时下猪

八里桥之战,清军惨败却赢得对手尊重,这完全是无聊的意淫了。

1860年9月21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和英法联军在通州附近的八里桥展开一场大战。这场大战的总体战役态势是英法联军进攻,清军防守。英法联军取胜的话,将直抵清帝国的首都北京城,是清军保卫北京的关键战役。

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兵力七千人,清军兵力三万人,其中骑兵万余人。清军有着很大的兵力优势。

这场战役的作战一个上午就结束了,英法联军轻松取得胜利,接着顺利占领北京,丧心病狂的火烧圆明园。战斗中,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英法联军共阵亡5人,受伤46人。清军的伤亡也不大,伤亡千余人后就完全崩溃,一哄而散,即使这场战役是保卫北京的关键战役。

(八里桥之战)

有些文章说清军伤亡2万人甚至骑兵全体阵亡,完全是胡说。清军伤亡千余人的数据来自于英法联军方面,按照一般规律,军队估计敌方伤亡都会偏高,清军的实际上网很可能不到千人。

当然,从清政府的角度,清军损失肯定不止千余人。大败之后,大量清军溃散,会散入民间沦为盗匪或者乘机脱离军队,在清军序列中消失。

劣势兵力的英法联军,以微小的伤亡击溃了兵力优势极大的清军。英法联军的胜利来得如此容易,比一场难度较大的军事演习都轻松得多。

当然,虽然清军总体来说是一触即溃,但个别英勇的清军勇士还是给英法联军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一个清军旗手在清军已经崩溃后依旧高举旗杆坚守在八里桥,直到被炮弹击中阵亡后依旧紧紧握住旗杆,让英法联军甚是赞叹。


仁勇校尉

首先,八里桥之战清军损失并不是2万,而是1200多人。

下面回答问题:

如果仅看八里桥之战的战绩,清军可以说是一败涂地。两军的伤亡比几乎到了1:25的程度。也就是说要想阻挡这1万入侵的英法联军,清军最少要集中25万人马才可以。

清军所面对的对手,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支军队,英国军队和法国军队。在八里桥之战前,英法联军取得了克里米亚战争的胜利,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俄军。

(克里米亚之战)

可以说,在当时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打败英法两国的军队,清军在这场战争中失败是必然的。


清军在八里桥却表现出了难得的亮剑精神。

李云龙曾经说过:在古代,一个剑客即便面对比自己强的对手,也会勇敢的拔出宝剑,迎接挑战!这,就是亮剑精神。

清军在武器装备到军事训练,远远不如英法联军。

而当时的清政府已经不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对外界一无所知的清政府,他们和国外已经有了十余年的联系,对这些列强的实力还是知道的。所以,当时的清军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并不是盲目的应战,也不是迷之自信!

(影视剧中的咸丰皇帝)

举个例子,克里米亚战役失败后,沙俄打算和满清联合南下征服印度,吞并这颗英国女王王冠上的宝石,以报克里米亚之仇。在伊犁将军汇报给清政府后,大家都认为这事不靠谱,于是被否决。


所以,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完全是在明知对手强大无比的情况下,勇敢迎上去的。

战斗之中,虽然清军损失惨重,仍然频频发动反击,试图扭转局面。

一名法国军官曾经这样记录:

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骑兵们似乎是从灰烬中重生。

给法国人这个印象的原因在于,19世纪后期,亚非拉各国的军队,除了清军之外,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敢在正面战场上与欧美强国军队这么打仗的例子!


英军在阿富汗的失败,意大利军队在埃塞俄比亚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军队遭到了伏击,而且军队在数量上远不如对手,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也占尽劣势!

奥斯曼帝国虽然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了俄国,是因为有大哥英法罩着!

所以,虽然八里桥之战失败了,但清军的表现仍然让英法列强印象深刻。当然,对中国人来说,这次失败是非常耻辱的。清军表现出的勇敢,完全是匹夫之勇。如果当时凭借军队数量的优势和骑兵机动性的优势,对英法联军的后勤补给进行打击。像布尔人一样与英法联军进行游击战和夜战,就算不能赢也不会输的这么惨!

以上!


历史风暴

损失两万,赢得对手尊重,神话吧。

当时清军投入约5至6万人,其中3万骑兵,损失1000人(清朝自己估计为3000人)。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战后英法联军清点战场,清军尸体一共一千多,剩下的都逃了,并不存在数万人伤亡过半甚至全军覆灭的神话。

两次鸦片战争清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近战能力,远程射击清军还能忍受,能冲到离英法联军五十米处徘徊射箭放枪,对方一旦肉搏突击清军立马崩溃。满蒙军队一代不如一代,弓箭拉力只有当初进关时期八旗兵的几分之一,而且还射不准,伤害极小,许多人放弃弓箭用火绳枪,在马上更加打不准,骑马坠马不稀奇。满蒙骑兵被英国训练的印度骑兵驱散,肉搏根本打不过。而西方国家由于前装火器的射速慢问题,特别重视肉搏。

相比英国入侵阿富汗,被当地武装打得全军覆灭,满清可以说是勇武差远了。

指挥战斗的法军将领 回国后,被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还让他当了参议员。法皇提议再给他年金五万法郎作为奖赏,但遭到了多数议员的反对。议员们认为,发生在八里桥的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

中国历史探索者

与其说清军是靠人头堆出来的尊重,倒不如说是洋人对于昔日蒙古骑兵天下无敌的一种缅怀,或者说是对传统文明被工业文明替代的一种惋惜。



说八里桥之战清军损失两万人马,赢取对手尊重虽然有战后清政府对内的一种政治宣导色彩,但是不可否认在英法联军军官的日记里也发现了不少对于中国军队勇敢英雄主义的肯定。



八里桥之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爆发的一场惨烈战役,近三万清军被八千英法联军击败,最吃惊的是清军损失了一千多人,而英法联军才阵亡五人。惨败的原因首先是军器上的差距,英法联军使用的是当时最新的线膛火炮和线膛步枪,同时还搭配了空心方阵和三排阵列的战列步兵线等最最新西方战术。而八旗军是以冷热兵器混用为主的步骑混合军队,绿营军装备的是少数进口和仿制的旧式滑膛枪、大多自制的本国鸟枪,抬枪,抬炮、劈山炮、和大刀、长矛等一些冷兵器。其次就是思想和制度上的落伍,清军战力不强,凝聚力也大打折扣,除了娇生惯养的八旗军和绿营兵外,蒙古铁骑也逝去了往日的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