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大谜团:人类究竟能否与恐龙共存?


电影《侏罗纪世界:失落王国》为人类带来了一个道德难题:人类通过科学手段复活恐龙,那么,当它们或因火山喷发而灭亡时,我们应该出手相救还是任其再次灭绝?图:在德国柏林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一群游客正在参观雷克斯暴龙Tristan的骨骼化石,这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大型恐龙化石之一。摄影:SEAN GALLUP,GETTY IMAGES

这一问题让我们不仅思索:恐龙是否真的能被复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在我们突然间必须与这些古老动物共享一个地球时,又会出现什么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如何做出解答。图:侏罗纪时代气候温暖潮湿,因此出现了大量生物,植被也极其繁茂。许多新恐龙出现了,其中包括剑龙、腕龙、异龙以及其它恐龙。绘图:PUBLIPHOTO/PHOTO RESEARCHERS INC

在《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中,科学家从琥珀蚊子体内提取出了恐龙的DNA。现实中,古生物学者在琥珀中发现了大量昆虫和其它无脊椎动物。图:在北京的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4位女性伸出手臂连在一起的长度才与一具200万年前的鱼龙化石相当,这具化石出土自中国南方,长达5.7米。尽管鱼龙在希腊语中意为“鱼蜥蜴”,实际上它并非鱼类,而是生活在中生代海洋中的爬行动物。摄影:O. LOUIS MAZZATENTA


2016年年底,古生物学者宣布在琥珀中发现一段恐龙尾巴,以及保存完好的羽毛和皮肤。图:侏罗纪末期的剑龙是一种行动缓慢的食草恐龙,其长度可达9米,重量多达2吨,比如这幅图中穿行于北美森林的一对剑龙。剑龙最突出的特征是背部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和有尖刺的尾巴,有些骨质板高达一米。绘图:CHRISTIAN DARKIN/PHOTO RESEARCHERS INC

但是,即使发现了琥珀中的恐龙化石碎片以及其它包含原始有机物的恐龙化石,也几乎不可能找到完整的恐龙DNA。图:在这幅绘画作品中,一群腕龙聚集在森林繁茂的海岸上。腕龙高达28米,重达50吨,体型比如今世界上的任何陆地动物都要大。剑龙的四肢细长,颈部长达9米,因此能吃到北美和非洲部分地区树木的顶端部位。研究者在上述地区都发现过腕龙的化石。绘图:DEA PICTURE LIBRARY

目前,几个美国团队正努力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古DNA序列,复活消失的物种。图: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博物馆,一头异龙和一头剑龙摆好了战斗的姿势。大多数博物馆的恐龙展览不使用真实的恐龙骨骼,而是采用模型和铸件。技术人员会制造出恐龙骨骼的玻璃纤维复制品,然后安装在金属框架上,最后摆放出酷似真实恐龙的形态。摄影:JAMES STEINBERG/PHOTO RESEARCHERS INC


然而到现在为止,连复活20年前灭绝的动物都是项挑战,无法在现阶段完成,Benton说道。但是基因编辑科技中的CRISPR技术目前正在飞速发展。图:在这幅绘画作品中,一头异龙穿行于中生代时代的一片森林。异龙是侏罗纪末期北美地区的顶级肉食性恐龙。异龙的速度不算特别快,很可能通过伏击的方式捕获毫无戒备的猎物。绘图:CHRIS BUTLER/PHOTO RESEARCHERS, INC

在科罗拉多州的Dry Mesa,考古学者发掘出了这些侏罗纪时代的珍宝:一种现已灭绝的生物的爪子。所有兽脚类恐龙的四肢上都有钩状的爪子,与今天的猛禽类似。每个爪子末端都有一个尖角,非常适合插入猎物的血肉之躯。当这些爪子磨损之后,会逐渐变成锋利的边缘,很适合切削。 摄影:W.A. ROGERS

中国的古生物学者发现了这些侏罗纪时代的鸭嘴龙蛋化石。现有证据表明,所有恐龙都产卵,而且形状大小各异,恐龙蛋基本都是圆形或椭圆形,长度为8公分到53公分不等。恐龙蛋上充满微小的孔,可使氧气得以进入。 摄影:SINCLAIR STAMMERS/SCIENCE PHOTO LIBRARY


如果我们克服了重构完整基因图谱的障碍去复活恐龙,或许在其中添加特定的、让我们感兴趣的特质也会是小菜一碟,就像电影中创造暴虐迅猛龙一样,由我们来创造新物种。图:在犹他州的圆顶礁国家公园里,名为日坛与月坛的两根沙岩柱高耸于沙漠之上。这些沙岩柱都是距今1.6亿年的侏罗纪时期的遗迹。摄影:TAYLOR S. KENNEDY

假设我们使用未来科技创造、并完善了现代恐龙。那么,它们能和人类一起生存,共享繁荣吗?图:古巴维纳莱斯国家公园中的石灰岩丘笼罩在一片浓雾之中。在中生代时期,一层层的沉积石灰岩在水下沉积,逐渐形成了这些地质构造。随着时间的流逝,酸性化学物质的腐蚀,再加上风和水的侵蚀,慢慢将这些沉积石灰岩雕琢成了石灰岩丘。摄影:STEVE WINTER

但是,考虑到现代人类与狮子、狼和熊这类大型肉食动物的关系,人类与肉食动物几乎水火不容。多数情况下,人类会胜出,肉食动物会日渐式微。图:一只大蜥蜴附着在海岸附近的悬崖上,它的外形与其侏罗纪时代的近亲没有太大差异。如今,与许多物种一样,这种生活在新西兰的活化石也面临生存威胁。摄影:FRANS LANT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