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對農業來說是什么元年?

2017年對農業來說是什麼元年?

如果說2015年是電商元年,2016年是飛防元年,那麼2017年是什麼元年呢?筆者認為是作物元年!

2017年中國開始全面推行供給側結構改革。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去美國考察,得出來的結論是美國經濟正在強勁復甦,美國終於走出2008年次貸危機的泥潭。我們知道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都是週期性的,受美國經濟深刻影響的世界經濟也在復甦。這意味著應對經濟危機時期的政策應該調整了,下一階段的政策應該是如何消除“四萬億救市”政策留下的不良反應,即供給側結構改革。農業方面供給側結構改革裡面兩大方向就是去產能和調整種植結構,這對農資行業是個信號,也是個機會。

我們國家種植結構不合理在這兩年的矛盾凸顯的非常厲害,玉米產能過剩,國庫裡2億多噸消化不掉,玉米價格狂跌,農民損失慘重,所以國家準備有計劃的削減玉米種植面積,把玉米種植面積從8億畝削減到5億畝,另外鼓勵適度規模經濟,建立作物產區,比如現在種植棉花的基本都集中到新疆了。這對我們農資行業是極為有利的,因為以前幾乎所有的農化企業,以前市場太分散了,導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做市場推廣。而如果作物集中起來,市場集中起來,企業就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比如按國家的規劃,玉米集中到鐮刀灣地區,玉米田除草劑企業就可以主攻鐮刀灣地區。

另外減少玉米種植面積,其他作物種植面積必然大大增加,現在馬鈴薯已經被稱為第四大糧食作物,花生的經濟效益也遠遠好於玉米。我國一年大豆生產量才800萬噸,進口量卻達到8000萬噸,國家勢必也對大豆種植做出政策傾斜,另外諸如葡萄、柑橘等作物的產業鏈越來越完善,模式越來越清晰,會吸引大量農化企業進入,“以作物為主線”會在未來幾年全線升級。

農資行業最大的幾個弊病:產能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利用率低都可以通過圍繞作物為主線解決。去年一場大範圍的霧霾讓中國民怨滔天,政府環保壓力前所未有,已經上升到治理霧霾當做政治任務的程度,矯枉必須過正,去年關了好幾個原藥廠家,導致原藥供應緊張,以草銨膦較為明顯,12月份原藥價格上漲到16萬一噸,有價無市,連利爾、永農這些草銨膦做的最好的企業都不一定能保證供應。這其實是個利好,大量劣質的中小企業淘汰出去,去掉多餘的產能,也順便去掉山寨偽劣的同質化產品,整個行業產能少了刺激大家提高農藥的使用率,2016年的農藥使用率比2015年僅僅提高了1.6個百分點,才36.6%。期待更多的企業“以作物為主線”,對待作物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精細服務,產業升級,讓我們的農業更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