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場驅蟲沒有見到蟲,是不是白做了?

豬場驅蟲不見蟲,可能是以下幾個原因!

  

1.豬的寄生蟲有很多種,有的可見,有的不可見。

寄生蟲分體內和體外兩大類;體內寄生蟲主要有蛔蟲、鞭蟲、結節線蟲、腎線蟲、肺絲蟲、吸蟲、球蟲等;這幾種體內寄生蟲對豬機體的危害均較大;成蟲與豬爭奪營養成分,移行幼蟲破壞豬的腸壁、肝臟和肺臟的組織結構和生理機能,造成豬日增重減少,抗病力下降等;體外寄生蟲主要有蟎、蝨、蜱、蚊、蠅等;其中以蟎蟲對豬的危害最大;除干擾豬的正常生活節律、降低飼料報酬和影響豬的生長速度以及豬的整齊度外,並是很多疾病的如豬的乙型腦炎、細小病毒、豬的附紅細胞體病等的重要傳播者,給養豬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其中,大部分體外寄生蟲都是肉眼能看得見的,體內寄生蟲肉眼常見的一般為蛔蟲成蟲,其他寄生蟲需要剖解乃至藉助特殊工具做仔細的觀察才能辨認。

就拿豬來說,鉤蟲、蟯蟲、蛔蟲及體表寄生蟲混感很常見,所謂“驅蟲見蟲”,見到的都是在腸內的蛔蟲成蟲居多,如果腸道內沒有成年或老蛔蟲寄生,當然見不到蟲;其實豬腸道內的寄生蟲主要是蟯蟲和鉤蟲,它們的蟲體很小,數量龐大,肉眼幾乎不可見,對豬的危害比蛔蟲大得多;驅蟲見蟲只能說明:上一次驅蟲“不徹底”,或這兩次驅蟲時間間隔太長。

 2.豬體內寄生蟲寄生的部位很多,有的部位的寄生蟲能排出,有的部位的寄生蟲不能排出。

寄生蟲的寄生部位不僅有體內體外之分,不同的體內寄生蟲寄生的部位不一樣,有的寄生蟲在不同的生長髮育階段,所寄生的部位也不一樣。就拿蛔蟲來說,蟲卵一般都是在豬的腸內以及豬場環境中,蛔蟲幼蟲在豬的體內會不斷的遷移,腸壁、肝、肺都是其寄生部位,成蟲通常寄生在小腸內。

使用驅蟲藥後,能被排出體外的只有腸內的成蟲和蟲卵(蟲卵也需要特別仔細或用放大鏡才能見),其他部位的蟲體只能在藥物的作用下被分解、吸收、代謝(在阿苯達唑的作用下,腸內的寄生蟲也會被分解)。使用含“阿苯達唑”成份的產品驅蟲不見蟲也就不奇怪了!

 3.“驅蟲見蟲”不是判斷驅蟲藥效標準,“合理驅蟲”才是豬場提高效益的關鍵!

綜上所述,“驅蟲見蟲”確實能說明驅蟲藥有效,但是“驅蟲不見蟲”未必就能說明驅蟲藥無效。我們不該注重“驅蟲見蟲或不見蟲”,而是要選對合適的驅蟲藥,把驅蟲工作程序化,避免寄生蟲的反覆感染,把寄生蟲對豬群的影響降得更低。

目前,臨床上(特別是中小豬場和散養戶)驅蟲比較隨意(不定期驅蟲,感覺豬群有寄生蟲病才驅蟲,驅蟲不徹底,反覆感染),稍為規範一點的通常採取一年兩次驅蟲(春秋各一次,也不徹底)或轉場/轉欄驅蟲(此法相對有效,較規範)。

我們建議有一定規模的豬場,可以採用各獸藥公司都力推的“四加一”同步驅蟲法,即:

種豬(包括空懷母豬、懷孕母豬、種公豬)每季度驅蟲一次(一年共4次);

其它豬在保育舍或生長舍驅蟲1次,新引進種豬入場觀察後並群前驅蟲1次;

全場同步驅蟲,體內體外同步驅蟲,豬群驅蟲與環境消毒同步。

這是一種當前比較理想的豬場驅蟲模式,驅蟲比較徹底,並能防止外部寄生蟲的侵入和場內殘留寄生蟲的繁殖。

 4.選對驅蟲藥、用對驅蟲藥,驅蟲才能事半功倍。

目前常用驅蟲藥的種類主要有伊維菌素、阿維菌素、阿苯達唑及芬苯達唑等。單純的伊維菌素、阿維菌素對驅除疥蟎等寄生蟲效果較好,而對豬體內移行期的蛔蟲幼蟲、毛首線蟲效果較差。阿苯達唑、芬苯達唑則對線蟲、吸蟲、鞭蟲及其移行期的幼蟲、絛蟲等均有較強的驅殺作用。

在驅蟲藥的選擇方面,要達到體內體外同時驅蟲的目的,選擇阿苯達唑伊維菌素預混劑這樣的複方產品無疑是最方便、最高效、性價比最高的。理論上,含阿苯達唑成份的驅蟲藥,懷孕前期45日內的母豬使用有導致畸胎產生的風險,而實際應用情況來,到目前為止,因驅蟲藥導致畸胎髮生的案列還未出現過。

養豬場驅蟲沒有見到蟲,是不是白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