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養殖專題報告:豬!豬!豬!邁入億元起步的門檻

獲取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www.vzkoo.com。

一、非洲豬瘟的影響:產業重建,轉型升級,金豬十年

非洲豬瘟作為全世界最嚴重的豬病之一,最早於 1921 年在肯尼亞被首次報道發生,在 其百年的發展歷史中已經被證明不可治療、致死率高達 100%,且暫時無安全有效的疫 苗。截至目前,全球共有 60 多個國家發生過 ASF 或者檢測到病毒,已經籠罩著全球 70%左右的生豬產能,如何防控非洲豬瘟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而是整個亞洲乃至全世 界的大課題。

因為臨床表現與普通豬瘟類似,故名非洲豬瘟,但兩種病毒卻完全不同。非洲豬瘟病毒 屬於 DNA 病毒(普通豬瘟為 RNA 病毒),且由於病毒轉錄的蛋白質過多,病理複雜, 當前無有效疫苗,撲殺和生物安全是唯一防控手段。聯合國糧農組織描述其具有迅速在 全球蔓延的可能性,它也是國際動物衛生組織(OIE)法定報告動物疫病、我國規定的 一類動物疫病。

我國豬肉年產 5400 餘萬噸,產量佔全球一半,是當之無愧的豬肉消費第一大國。目前 全國共有著近 4000 萬戶的養豬農戶,疊加上游疫苗、飼料業,下游的屠宰、運銷產業, 就業人口眾多,年總產值接近 3 萬億,是農業中單品最大的子行業。

作為世界第一養豬 大國,我國生豬養殖環節傳統養豬戶佔比高,生豬調運頻次高、養殖密度高(全球的 7 倍),但規模化現代化封閉化程度低、生物安全防範意識低,導致非洲豬瘟在我國爆發 後快速蔓延且控制難度較大。

1、顯性影響:產能去化遠超以往,行業低效本質暴露無遺

非洲豬瘟病毒一方面導致大量生豬死亡,另一方面引起了大面積的恐慌拋售,使得產能 大幅下降。根據農業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 11 月,生豬存欄相較於非瘟前下 降近 40%,截至 2020 年 1 月底,我國能繁母豬存欄相較於非瘟發生前下降 35%,均 遠高於過去每一輪週期底部區劃幅度。

生豬養殖專題報告:豬!豬!豬!邁入億元起步的門檻

產能去化幅度如此之大,充分暴露了行業低效的本質。據統計,2017 年,我國 1-49 頭 存欄規模的散戶佔比高達 95%,但其年出欄量佔比約 35%。多數散養戶的豬舍較為簡 陋,往往在後院或者家庭房屋的一角,堆砌幾面矮牆便形成了一個豬舍,並且豬舍設施 落後,由此導致生產水平也比較低下。同時,散戶的生物安全理念匱乏,大部分主體實 行“有免疫、無防疫”的養殖方式,有些養殖戶甚至出現豬雞混養、人豬混住的情況。

非洲豬瘟發生後,真正貫徹生物安全防控的養殖主體少之又少,行業裡嘗試各種偏方、 疫苗,賣假藥發國難財的現象更是層出不窮,再次充分暴露了行業低效的本質,整個生 豬產業已經到了需要重建的時刻。

生豬養殖專題報告:豬!豬!豬!邁入億元起步的門檻

2、隱性影響:效率降低、成本抬升,高效復產道阻且長

非洲豬瘟疫情除了造成生豬死亡,產能持續去化等顯性結果外,還造成了一系列令人無 法忽視的隱性影響,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生豬生產效率或面臨較大幅度的下滑, 進而導致行業成本居高不下:比如核心群的損失到三元回交帶來的 PSY、MSY 等核心 生產指標顯著下滑;養殖過於分散帶來的飼料等環節的成本上升;豬場員工長期封閉式 管理的不可持續性帶來的人力成本上升。這些痛點均反映了我國生豬養殖行業低效、分 散的本質,更為本質的是:整條養殖產業鏈上的工作人員,其科學素養有較大提升空間。

核心種豬群受損嚴重,影響行業長遠的成本降低。非洲豬瘟爆發後,不僅僅是商品豬和 父母代受到疫情的衝擊,我國核心種豬群(原種豬和純種豬)的損失同樣慘重,許多核 心場豬群損失一半以上,未來即使有安全有效的疫苗上市,核心群的重建工作也會是一 個非常緩慢的過程,至少需要 5-10 年時間。同時,我國育種體系也將不得不適應非瘟 短期難以消除的局面,在達到生物安全防控要求的基礎上,豬群的性能測定等工作將減 少,導致育種工作面臨倒退的風險。凡此種種,最終都會導致我國核心群的效率下降明 顯,其影響是行業長遠的成本抬升。

非瘟打亂了行業正常生產節奏和管理流程,使得養殖場 PSY、MSY、配種成功率等核 心指標大幅降低。以湧益諮詢數據為例,其通過跟全國各地區豬場及相關生產部門交流, 發現非洲豬瘟後,全行業母豬產仔率及產仔成活率均有所下降,MSY 多數在 17-18 水 平,比非瘟前下滑了 30%。同時,相比於正常母豬,三元回交的母豬效率大幅下滑, 配種成功率甚至腰斬到 30%-50%,MSY 降至 12 頭/年,遠低於正常二元母豬。我們認 為養殖核心指標的降低相當於給行業去產能加了槓桿並且延緩了產能恢復的速度,使得 終端肉豬供應更加短缺,也拉開了行業不同主體之間的成本差距。簡單來算,當前我們 認為行業產能去化超過 30%,如果再考慮到 MSY 等核心指標下降 30%,其實我們產能 去化達到驚人的 51%。因此行業養殖效率降低是導致未來生豬供給短缺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

養殖效率降低,導致的另一個結果是成本抬升。為防控非洲豬瘟,養殖企業增添了很多 生物安全防疫措施,之前流暢的運轉流程被打破,行業養殖成本普遍大幅提升,根據各 個公司披露的交流紀要可以得知行業內上市公司完全成本普遍增加在 2-3 元/kg 以上, 有的甚至上升 10-20 元/kg。

但對於優勢產能來說,其養殖成本的增加是短期的結果, 部分優秀企業目前成本已經開始下降,預計年底成本將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以牧原股份為例,其 2019 年一季度商品豬生產成本同比增加了 1.13 元/公斤,成本的 增加主要源自於生產環節的部分技術指標出現下滑(佔比 40%),人工方面的成本增加 (佔比約 30%),飼料因為高溫制粒導致的成本增加(佔比 20%),公司固定資產投入 費用化(佔比 10%)。對於這些成本增加項我們進行單獨分析:

1、生產環節的部分技術指標出現下滑(佔比 40%), 19 年 Q4 已經大幅改善:通過和 行業內人士交流我們瞭解到技術指標出現下滑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個是豬場硬件設備 的改造,施工對豬群生長、繁育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另一個非洲豬瘟到來後,生產環境 &流程的大幅變化,豬場需要時間適應,導致整個生產流程變慢。比如消毒液對豬群會 產生應激,更加嚴格的消毒流程(進出豬場都需要嚴格的消毒,時間短則 2 天,長則 4 天),更加繁瑣的銷售流程(需要將豬先運到外部中轉,然後車輛消毒再返回豬場進行 二次調運)等,這些都使得豬場整體的運轉效率、母豬的生產性能和肉豬的生長性能受 到影響。

但是這些短期增加的成本已經在 19 年四季度隨著豬場環境趨穩以及新的生產 流程更加流暢之後大幅降低。

2、人工方面的成本增加(佔比約 30%),出欄量提升後增加的人力成本將得到攤薄。 為了生物安全的考慮,增加人員的隔離措施,減少不必要的人員流動,提高生產人員津 貼補助等措施均增加了養殖環節的人工成本,經測算佔生豬養殖成本增加額的 30%左 右。預計 2020 年 Q2 牧原出欄放量後,增加的人力成本有望得到攤薄。

3、飼料因為高溫制粒導致的成本增加(佔比 20%)。 增加了飼料廠加工環節的高溫處 理措施,增加了養殖場飼料中轉及高溫處理設施,進而增加了飼料成本,經測算佔生豬 養殖成本增加額的 20%左右。這部分成本屬於永久性抬升,短期來看下降幅度不大。

4、公司固定資產投入費用化(佔比 10%)。 公司主動提升生物安全硬件基礎設施,總 投入的一部分計入當期製造費用,大部分形成固定資產以折舊的形式計入生產成本,經 測算約佔生豬養殖成本增加額的 10%。

自非瘟發生以來,經過一年的摸索,牧原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防控體系,且成效顯著, 完全成本已經由 2019 年 7-8 月峰值的 15.21 元/kg 下降至 Q4 的 13.23 元/kg,是全行 業第一個穩定成本並趨勢性下行的企業,保守預計 2020 年底成本將回到非瘟前 11.5-11.7 元/kg 的水平。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行業裡不少養殖主體在非瘟爆發後並未走生物安全路線,而 是寄希望於疫苗和使用各種藥物,最終導致豬群更高的死亡率以及生產效率的持續下降。 據瞭解,目前行業裡不少主體因為使用了所謂的白瓶苗後成本已上升至 20 元/kg 以上, 甚至是 30 元/kg 以上,並且這些豬場在使用疫苗後由於無法區分疫苗毒和野毒,已經 無法回頭重新走生物安全路線,而被動轉型將面臨更大程度的挑戰,養殖是一個長流程 複雜業務,又是活人管活物,若從頭建立一整套工業化封閉式的生產體系,必然需要 5-10 年時間,高效復產之路道阻且長。

3、未來趨勢:模式升級、產業重建、金豬十年

長期來看,成本最低、有助於全產業效率提升並且能夠保證消費者吃上放心肉的產業形 態非常明確,就是“工業化封閉式、自繁自養自宰、集中飼養、就地屠宰、冷鏈運輸”。

工業化封閉式保障了防控的穩定性,自繁自養自宰保障了體系配套的穩定性,集中飼養 解決了效率與管理的痛點,就地屠宰使得疫情風險得到就地控制,冷鏈運輸更加保障食 品安全。未來,養殖企業可能會大量自建或收購屠宰場,屠宰環節便如自己的飼料廠, 屬於大宗商品生產環節之一,其產能利用率會達到較高水平,具有效率優勢。

模式升級:目前來看,工業化封閉式的自繁自養模式在養殖環節中的優勢已經逐漸展現 出來,並形成產業方向,現在僅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很多企業正開始朝這個方向努力。 我們認為,自繁自養模式具有長期的比較優勢,其集約化效率高,並且在食品安全控制、 產品品質穩定、人力成本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由於一些設備和技術都有一定的使用 門檻,例如檢測實驗室的配備,需達到一定養殖規模後配備才具備經濟效益,自繁自養 集約式飼養更容易取得更高的效率。雖然行業的重建已經開啟,但是由於缺乏大量的資 本、母豬、土地,缺乏短期集合這麼多資源的有能力的企業和主體,行業升級的速度相 對有限,未來需要更多的政策和資本支持,模式升級或將是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不變的 主旋律。

產業鏈重構:在非洲豬瘟和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下,我們需要以更加科學的方式 處理好人與動物的關係,整個中國的肉類產業鏈正在面臨一個大規模重構的機會。過去 的模式是小生產、大流通以及先產後銷的傳統農業,這裡面充滿了博弈和低效,不僅不 利於整個行業的升級,同時也不利於消費者獲得最大的效用。因此,站在產業重建期的 起點,優秀企業正引領整個產業鏈的轉型,未來下游的屠宰、加工、流通、品牌多個環 節都有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其中誕生的新盈利點也定將層出不窮。

金豬十年:金豬十年,是工業化轉型期的黃金十年,未來十年行業技術指標雖然在穩步 向前,但成本的顯性化是傳統模式必須面對的挑戰,這個轉型期間,行業平均成本是抬 高的,若社會平均回報率相對穩定,豬價的中樞也有望抬高,具有工業化優勢的企業可 實現成本的下降,其回報率是不降反升的。

養豬業門檻其實很高,行業工業化轉型需要時間。十年前,巨頭普遍認為養豬黃金期只 有十年,但十年過去了,回報率不降反升。如今,龍頭展望未來,與我們的看法一致: “金豬十年”。我們思考原因是為什麼?因為只有長時間專注於養豬的優秀企業才更知 道:做到低成本養好豬並達到可複製的境界,需要涉及的問題太多、太複雜,且多數意 想不到,越摸索越發覺門檻高、細節複雜、人才稀缺。優秀企業花了十年甚至二十年時 間才摸索出一套可複製的體系,行業整體工業化轉型則需要更長時間。

供給主體企業化,效率集約要求提高。未來十年,企業制的供給佔比會明顯提升,或許 能達到 30-50%,但企業制的生產涉及更多的顯性成本,人力成本剛性上漲,農戶的碎 片時間、土地、資金都要漲價,消費者對豬肉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凡此種種都將抬高 行業的生產成本。對於企業來說,人工效率最高、土地效率最高、管理效率最高的工業 化養豬模式是轉型的必由之路,但這個模式的門檻極高,不少企業需要走彎路,有任何 一方面不到位就會導致生產成本比農戶更高,行業平均成本因此抬高,而具有工業化優 勢的企業在整個行業的工業化轉型期間會有更高的超額收益。

生豬養殖專題報告:豬!豬!豬!邁入億元起步的門檻

關鍵問題探討 1:“公司+農戶”和自繁自養模式的防控效果孰優孰劣?

“公司+農戶”和自繁自養模式在這輪週期中都將實現進化,無論豬舍等資產屬於公司 還是屬於農戶,只有足夠工業化封閉式高效率的養殖方式才是未來方向,自繁自養產能 增加需要大量的資本和非常精細化系統化的管理能力,而傳統農戶則缺乏合適的土地、 技術體系等,他們能升級的比例僅 10%(預計),各有瓶頸,但長期來看,自繁自養將 成為主流,上市公司層面已經形成方向。

在我國,養殖模式一般分為自繁自養的一體化模式、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以及散戶的 外購仔豬自育肥模式。這一輪週期中,由於散戶本身在豬場硬件投入上存在明顯差距, 因此其非洲豬瘟防控效果上市場預期較為一致,但是對於規模場的自繁自養模式和公司 +農戶模式在非洲豬瘟的防控優劣勢上存在明顯的爭議。有人認為自繁自養因其將所有 環節都納入自身管理體系下,因此防控更有優勢;有人認為公司+農戶模式養殖更為分 散,因此風險更小。對於這個問題,

我們認為兩種模式都將在非洲豬瘟的侵擾下實現自 我升級,共同保障我國豬肉供給。這是由我國土地資源,消費習慣,國際經驗共同決定 的。

非洲豬瘟到來之後,“公司+農戶”模式的弊端開始顯現。第一是合作農戶豬場的硬件投 入不夠,生物安全境況堪憂。第二是農戶較為散漫的養殖習慣使得非洲豬瘟病毒存在大 量的可乘之機入侵豬場。這兩點使得部分農戶和公司遭受了較為嚴重的損失,導致合作 戶退出。但是我們去行業草根調研瞭解到,由於非洲豬瘟導致行業存欄大幅降低,仔豬 和母豬價格不斷攀升,疊加銷售流程更加麻煩,很多散養戶買不到仔豬,同時自育肥後 續疫情風險仍在,導致很多養殖戶選擇和集團公司合作,因此短期來看“公司+農戶” 模式會面臨困難,但並不是十分嚴重,最重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的軟硬件水平,若能達到 理想標準,防控成功率也能達到 90%以上,但的確條件苛刻。

生豬養殖專題報告:豬!豬!豬!邁入億元起步的門檻

土地資源和消費習慣決定“公司+農戶”模式未來一定會繼續存在,農戶需要加大投入 並自我升級。我們認為由於土地資源和消費習慣的限制(很多地方沒有足夠連片的土地 給集團企業自繁自養),“公司+農戶”模式一定會繼續存在,是未來保障居民豬肉消費 的重要力量。但是在未來合作的過程中,公司和農戶都要進化,公司需要抓緊時間找到 一套適合該模式的防疫方案,為農戶養殖提供全方位支持。農戶必須要具有良好的生物 安全意識,將生物安全措施落實到位,願意給豬場進行升級改造,只有這樣,公司和農 戶的損失才能降到最低。同時由於豬場投入具有規模經濟性,未來我們會發現合作農戶 的養殖規模會越來越大,專業程度也會不斷提升,向自育肥場靠近。

自繁自養模式需要加大硬件投入和人員管理防控風險,同時利用足夠多豬場分散風險。 自繁自養模式在非洲豬瘟防控上最大的優勢在於幾乎所有的養殖環節都是置於公司自 身管理體系之內,很多措施都可以依靠對員工的管理實現高質量落實。其弊端是由於單 場規模太大,一旦出現疫情,損失較重,同時由於銷售頻次偏高,與外界風險源的接觸 較多,不利於疫情的防控。針對這兩個問題,自繁自養養殖場普遍採用加大硬件投入(豬 場設備升級、車輛升級等)、合理規劃分區(在場外建中轉站、洗消中心等)、加強流程 管理(髒淨分區、單向流動、防止交叉)等措施降低豬場風險。而單場規模過大對於豬 場數量少的企業來說的確存在風險過於集中的問題,但是如果企業豬場數量足夠多,這 個風險可以被大大平滑。以行業內以自繁自養模式為主的上市公司牧原股份為例,其豬 場數量遠超過 300 個,完全可以平抑單場規模過大的風險。

規模越大,效率也越高, 但對能力的要求也越高,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關鍵問題探討 2:做好非瘟防控是否意味著一定要降低單場規模?

自繁自養模式由於規模經濟性,會優先傾向於成片土地進行發展,許多公司的土地便是 按照這個方向進行儲備的。疊加非洲豬瘟並非毫無辦法,在國際上也有多個國家淨化的 案例,因此沒有必要在非洲豬瘟出現後立馬降低單場規模,由此造成的資源浪費和未來 收益可能都不合算。目前我們看到國內防控優秀的企業不但不會降低單場規模,未來可 能還會堅定不移地提高單場規模。

因此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公司+農戶”模式和自繁自養模式在我國土地供應偏緊, 消費熱鮮肉的大背景下,二者必將長期並存。但是在疫情的洗禮下,只有加大豬場投入, 提升生物安全防疫意識的公司&農戶才能存活下來,而規模經濟性決定了無論是“公司 +農戶”模式還是自繁自養模式都將助推行業平均規模和集中化程度快速提升。

4、政策建議

2018 年 8 月以來,非洲豬瘟持續爆發,行業已處於重建狀態,在這個充滿了人性善惡 交織的過程中,學習到許多關於人類、動物的疫病知識與歷史,愈發敬畏自然、敬畏未 知,不斷去思考我們該如何和動物更好地相處?

據統計,我國每八個月就會出現一種新型動物疫病,其中接近一半是人畜共患病,怎麼 保護好動物,也就等同於怎麼保護好人類自己。如今,當我們站在巨大的供給缺口上, 我們期待未來整個畜禽養殖行業可以更加堅決地向“集中飼養、就地屠宰、冷鏈運輸” 邁進,而不是現在的分散飼養、活豬運輸上千公里、人與活禽在市場頻繁接觸的業態, 飼養過程應當全封閉式、工業化,不要因為短期緊張而捨棄更大的長期利益。我們把動 物照顧得更好,也就是把自己照顧得更好。同時,絕大多數疫情都具有相似的傳播特徵, 研究清楚 ASF 也為我們防控其他疫情提供了經驗。

(1)堅決採取領先於疫情發展的隔離措施

目前,我們控制動物、人類傳染病的主要手段是疫苗、診斷試劑、藥物,但這裡面的創 新還是太少(首先是對周圍國家已經發生的問題(ASF)沒有提前預演;其次是創新速 度趕不上新問題的發生;或者說沒有新問題出現就不能研究,這樣更不可能解決),在 面對一些我們短期無法攻克的病菌時,我們必須第一時間堅守最基本的防疫原則:隔離 (生物安全),人與動物的隔離、動物與動物的隔離。否則,可能會喪失最佳的防疫時 機,我們要避免陷入“只有疫情更嚴重才會投入更大防疫資源,然後再度錯失防疫次優 時機”的負面循環中。

(2)隔離不是一刀切封鎖,而是得體系性配套

宏觀層面上,封鎖流通對於 ASF 疫情防控是非常有必要的,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的 確較難,農戶追求短期利益而鑽空子,導致豬與病毒的流動加速,這對我們的啟示是政 策補貼要足額且及時到位,相關資源(醫療等)要足夠傾斜於此,執行時不能一刀切, 個體流竄要堅決杜絕疊加恰當引導,否則效果可能相反;

微觀層面上,生豬行業工業化封閉式程度遠遠不夠,生物安全執行困難。這一年多,我 們在一線深度調研了非洲豬瘟的發展走勢,瞭解各家企業的防疫心路歷程,

從確立防疫 方向到制定可執行的防疫方案,再到過程的執行和監控反饋,最終成績的體現和結果激 勵,全都是企業家事必躬親的活,他要求企業在短時間內把複雜業務流程快速標準化並 形成經營模式,再推廣並嚴格執行,這對企業家、中層管理幹部、基層員工是一個非常 大的挑戰,而這一切還需要建立在足夠合格的硬件基礎之上(工業化封閉式豬舍)。若 不採取這樣的方式,則疫情較難控制,散養戶賭博式復養的高概率失敗持續地消耗著個 人積蓄和社會資本(資源:土地、人員、資金)。由於沒有科學的獸醫體系,病急亂投 醫盲信所謂的神藥,最終導致疫情爆發、豬場陽性(用“藥”後沒有回頭路可以走), 對外拋售病豬也增加了行業整體風險。這對我們的啟示是堅決打擊在這個節點散佈謠言、 賣神藥、“發國難財”的不法分子,尤其加大對農村的宣傳力度,將生物安全(衛生體 系)的軟硬件和重要性進一步升級。

(3)檢測能力必須快速跟上,緊急建立更強有力的流行病監控體系

2018 年 8-12 月,由於生豬養殖業還沒有找到特別好的檢測手段,對疫病做不到可知, 也就有點無所適從。2019 年 1 月開始,隨著生物安全經驗的積累和檢測技術和產能的 跟上,3 個月左右時間龍頭企業便做到可知可控,但整個行業的檢測能力直至今日都未 跟上。

我們應該學習西班牙防控 ASF 的經驗,緊急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流行病監控體系, 儘快做出詳盡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持續針對陽性環節做清除、消毒,必定能做到可防 可控。

(4)烈性病其實好防,切斷傳播途徑必須眾志成城

非洲豬瘟是接觸式傳播,又是個烈性病,一個潛伏期短的烈性病其實相對容易防控,它 的再傳染係數 R0 一般不會太高,但這也取決於中國養殖密度、封閉式程度、場之間的 聯繫程度等因素。2018 年 12 月,我們根據俄羅斯的非洲豬瘟疫情研究推測,養殖場之 間的傳染係數為 2-3,傳染週期是 10 天,疫情達到高峰的時點大約在疫情爆發後的半 年到一年之間,當易感染的豬群減少、行業整體生物安全水平明顯提升、環境中病毒濃 度降到一定低點之後,疫情爆發數量將加速減少,這三個指標是重要觀察對象。事實的 確如此,非洲豬瘟在我國的傳染係數更高、傳染週期更短、可感染的豬數量更多,於是 我們看到了今天的去產能現狀。

切斷傳播途徑必須是眾志成城才能做得更好,易感動物密度高的地方更加要主動配合政 策,減少流竄,降低再傳染係數。

(5)聚集規模與衛生體系的匹配

人類歷史上的城市化帶來了高效化、人群聚集、供給聚集、效率提高,但負面因素帶來 的公共衛生和疫情問題、公用設施不足問題、管理難度增加與擁堵等等,人類也曾面臨 非常多種疫情的挑戰,往往聚集的程度越高、相關衛生體系脫節越大的時候,面臨的挑 戰越大,恰似今天非洲豬瘟的情況。曾經,巴黎甚至有上百年時間沒有清潔飲用水(而 民眾並不知道),這同樣也是聚集規模上去了,但配套的技術和設施不到位,以霍亂為 代表的各種疫情難控,和今天國內豬業非常相似。

我國購買全世界的種豬、原料,請全世界的專家來中國,很多豬病進來後難以清除,而 且多數場在 2-3 年內會發病一次以上,ASF 的嚴峻性每一天都在超出預期,我們必須更 加謹慎,不能有一絲僥倖。

(6)為生豬產業特別強調:切勿盲目鼓勵

目前我們瞭解到的散戶復養成功率不到 30%。

我們不能為了短期的市場供應,鼓勵不 講條件的“全民養豬”,這會為未來埋下更大的隱患。

復養案例:安徽散戶張某,其豬場在 19 年 7 月感染非瘟後清場。在隨後的 10 月份, 豬價快速上漲,形勢一片大好,該老闆興起復養之心,在離原豬舍數百米外的地方重新 建一排圈舍且進行嚴格的消毒,認為此次復產當萬無一失。於是該老闆以每頭近 4000 元的價格引進了 12 頭後備哨兵母豬進行試養,第一個月豬的長勢良好,該老闆很高興, 認為可以大規模復養了,剛準備大批進豬時,豬場又發病了,此次復養以失敗告終。

二、如何才能防控住?邁入億元起步的行業門檻

從國外的經驗和國內短暫的嘗試來看,生物安全是最有效,也是長期成本最低隱患最小 的方法。並且,目前大企業依靠生物安全戰勝非瘟的案例越來越多,更是堅定了我們走 生物安全路線的信心。而如何做好生物安全?我們認為是一個由硬件到軟件,由豬場到 人員的全面升級過程,必須要足夠的資本投入,並且規模效應明顯。從國際防控經驗以 及結合國情來看,做好生物安全防疫需要同時具備五大條件:硬件投入、飼料保障系統、 及時檢測系統、資源調動能力以及人員管理。

1、如何才能防住非洲豬瘟:生物安全是最有效,也是長期成本最 低、隱患最小的方法

(1)國外經驗:疫苗研發難度大,必須靠生物安全

國外疫苗研發:疫苗研發嘗試眾多,效果不盡人意。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世界範 圍內非洲豬瘟疫苗研製已經出現多種技術路徑,如滅活疫苗、減毒活疫苗、病毒活載體 疫苗、核酸疫苗、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等,但最終的效果都不盡人意。早在 1963 年,R.J.Manso 等發現通過豬骨髓細胞傳代致弱非洲豬瘟弱毒疫苗可以抵禦強毒株的攻擊。 但是,此種弱毒株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田間試驗結果表明,許多豬在免疫後都出現了副 作用。其中,葡萄牙的 50 多萬實驗豬隻中,有 1/4 出現了流產、肺炎、死亡等副作用。 儘管多年來,針對非洲豬瘟病毒的疫苗研發一直在持續,但是非洲豬瘟病毒體積龐大, 抗原結構複雜的特點導致各種非瘟疫苗總是存在各種問題,研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難度 非常大,至今為止所有非瘟在研疫苗均未能實現商業化。

生豬養殖專題報告:豬!豬!豬!邁入億元起步的門檻

國外淨化經驗:必須堅決走生物安全路線,並輔以細緻化的操作和嚴格的執行力。雖然 非洲豬瘟的影響巨大,但也有部分國家將其成功淨化,其中巴西和西班牙積累了大量的 防控和淨化的實踐經驗,成功控制非洲豬瘟,還保護了本國的生豬養殖產業。然而,也 有一些防控失敗的國家,如俄羅斯。通過對比 3 個國家的防控過程,我們發現,完善的 生物安全防控體系是淨化的基礎,而成功的關鍵在於細緻化的操作和嚴格的執行力。西 班牙在其淨化階段可以做到對所有豬場進行血清學監測,巴西則通過搭建媒體平臺以及 大量的宣傳交流,使得養殖場在豬場染病後能夠做到積極主動快速上報疫情;反觀俄羅 斯,其對疫病點的撲殺不夠全面,也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轉運控制,淨化措施的實施 效果立見高下。

生豬養殖專題報告:豬!豬!豬!邁入億元起步的門檻

西班牙經驗介紹:從 1960 年非瘟爆發,到 1995 年徹底根除,西班牙耗時 35 年。起初 西班牙也同樣寄希望於疫苗,但是失敗的田間試驗帶來的教訓是慘痛的。其非瘟防控的 拐點始於 1985 年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1985 年,西班牙頒佈 了 ASF 根除計劃,控制 ASF 的策略發生重大變化,全國性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開始建 立:1)建立流動獸醫臨床團隊網絡體系。2)對所有豬場進行血清學監測。3)提高飼 養場及飼養設施的衛生水平。4)剔除所有 ASF 爆發點,對所有的非瘟病毒攜帶者進行 安樂死,消滅所有感染群。5)對豬群的移動進行嚴格控制,交通工具也必須進行合適 的沖洗和消毒。西班牙通過在全國範圍內建立龐大的物理隔離網絡,非洲豬瘟的發生率 大幅下降。到了 1987 年,全國範圍內沒有 ASF 臨床報道的地區已經達到了 96%以上, 更加堅定了行業走生物安全路線的信心。此後,西班牙趁勝追擊,頒佈法律將全國分為 ASF 感染區和無疫血清監測區(2 年內無 ASF 爆發),進一步縮小作戰範圍。到了 1991 年,ASF 感染區又劃分為 2 個區域,分別為至少 1 年無臨床爆發但還有少量血清學陽 性樣品的地區,和感染區。通過不斷的淨化,1994 年西班牙境內已經無 ASF 爆發報道。 1995 年 10 月西班牙正式對外宣佈,ASF 根除計劃勝利完成。

(2)國內情況:疫苗短期難突破,農業部已經開始倡導生物安全路線

國內疫苗研發:目前國內的研究進展並未顯著領先於國外,短期突破有難度。國內借鑑 了近五六年來國際上發表的被認為有應用潛力的 5 種疫苗構建技術路線,對國內的毒株 展開實驗,最終發現其中 1 種疫苗達不到免疫效果,3 種會導致接種豬隻全部或部分死 亡,剩下 1 種經過生物安全評估,發現存在同居感染現象,並且在連續傳代的過程中出 現了毒力返強。在排除歐美的現成方案後,國內採取了基因缺失方案,但是基因缺失疫 苗的安全性問題難以評估。非洲豬瘟病毒多達 22 種基因型,強行推出基因缺失苗猶如 在黑夜中打靶,有擊中的可能,但安全性沒法評估,缺失的基因在野外有可能被接回來。

農業農村部已明確表態,生物安全防控是當前非瘟防控的關鍵所在。在 2019 年 9 月的 記者招待會上,農業部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負責人表示,“防控關鍵仍在於切實提高 養殖場戶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希望大家一定要轉變思想觀念,一心一意做好生物安全 防護工作,切實落實防控責任,提高自主防疫意識。”同年 10 月份,農業部提出“在 確保生物安全措施落地的前提下,支持疫區和發生疫情的養豬場儘快恢復生產,幫助養 殖場戶擴大生產”,在非瘟疫苗遙遙無期的情況下,農業部已經意識到生物安全才是當 下防控非洲豬瘟的最有利武器。

濫用疫苗將承擔法律責任。目前為止,市面上未有商業化的非瘟疫苗,所謂“非洲豬瘟 中試苗、自家苗、進口苗”等均為非法疫苗,其安全性與有效性無法保證,特別是活疫 苗,存在不可知的生物安全風險,且嚴重干擾和妨礙了非洲豬瘟的生物安全防控工作, 農業部先後印發《關於切實加強獸用生物製品監督管理嚴厲打擊非法制售使用獸用生物 製品等違法行為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嚴厲打擊非法生產經營使用非洲豬 瘟疫苗等違法行為的通知》等文件,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全面排查,嚴厲打擊各個集團企 業、養殖場等非法制造、銷售以及使用非洲豬瘟疫苗的違法行為,確保非洲豬瘟防控工 作有序開展,維護養殖業生產安全。

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目前大型養殖集團對疫苗的態度都非常慎重,並且行業內的主流 聲音也認為,短期內不會大規模推廣疫苗,原因在於危險性很大,會損害到整個行業。 根據我們所掌握的情況,前期使用“非法疫苗”的效果並不好,使用疫苗後養殖成本已 經抬升至 20 甚至 30 元/kg,並且長期隱患大,不利於產業效率的提升。

我們可以做一 個簡單的測算,以 2019 年全國出欄量 5.44 億頭為基礎,假設行業推出了一款疫苗,10%的養殖主體依舊堅持走生物安全路線,剩下 90%依靠疫苗,即使按照極度保守預 計使用疫苗後每公斤成本上升 1 元/kg,均重 120kg,那麼行業每年因為使用疫苗產生 的效率損失為 5.44*90%*1*120=588 億元。如果將這筆錢投入產業升級,按照每頭 1000 元的投入,不出 5 年的時間,行業一半以上的產能都能得到升級改造,短期痛苦換來 的是整個產業長期生產效率的提升。

目前大企業戰勝非瘟的案例越來越多,充分證明非瘟的可防可控,而生物安全則是迄今 為止防控非瘟的唯一正確的路線。從 2018 年 8 月爆發第一例非瘟至今,部分優秀企業 在與非瘟對抗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嘗試和努力,堅決貫徹生物安全路線,目前已經取得 了豐富的防控經驗,形成了成熟、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無論是牧原每個月十幾萬 的留種速度和其成本的穩定下降,還是新希望的公司加農戶部分在 2019 年 12 月實現 了 95%上市率,都證明了非瘟是可防可控的,而生物安全是目前為止防控非瘟唯一正 確的路線。

2、如何做好生物安全:由硬件到軟件,由豬場到人員的全面升級 過程

一個真正優秀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其搭建必定是在科學的防控理念下,以合格的豬舍 為載體,搭配強有力的執行文化儘可能將病毒擋在豬舍之外,落實到具體細節,我們認 為這裡面需要同時具備五大條件:硬件投入、飼料保障系統、及時檢測系統、資源調動 能力以及人員管理。

(1)硬件投入:外入防堵,內查淨化

豬場作為豬群生活的地方,是防疫基礎設施改造的重點,也是監控和管理的重點。非洲 豬瘟是高度接觸性傳染病,生物安全防控的目的是切斷人與物作為媒介攜帶非洲豬瘟病 毒。不僅是進入豬場的人或物可能造成非洲豬瘟的蔓延,豬場周邊生物(如老鼠、蚊蟲 蒼蠅、貓、狗等)都有可能作為傳播媒介攜帶非洲豬瘟病毒。因此,做好場內外的保障 系統,做到“外入防堵,內查淨化”是生物安全防疫至關重要的環節。

1.1 場外保障系統—外入防堵

洗消中心可有效提高“運輸安全係數”,將非瘟病毒隔絕於豬場外

。對豬場而言,活豬 和飼料的進出都是無法避免的,而車輛作為運輸工具會途經大量地方,在疫情尚未完全 企穩的情況下,外部環境中的潛在病毒無處不在。通過調研,我們發現被外部環境汙染 的運輸車是病毒從豬場外部進入豬場內部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在豬場外部建立專門 的洗消中心,對進出豬場的車輛進行徹底地清洗、消毒和烘乾是防疫重點。

洗消中心最好建立在距離豬場附近 3km 左右。若距離豬場太遠,清洗消毒後的車輛在 洗消中心到豬場的路上存在再次汙染的可能性;若距離太近,車輛攜帶的非瘟病毒可能 導致豬場周圍的環境載毒量增加。但是建立一個設施完備的洗消中心的成本在 300 萬 元到 500 萬元,這對於絕大數豬場而言是一筆不小的支出,並且選擇合適的地點上報 政府進行土地審批整個流程並不簡單,因此難以做到在每個中小養殖場附近都建立設施 完善的洗消中心,企業一般會在縣級範圍內建立 1~2 個洗消中心進行車輛的首次徹底 清洗,再到豬場外的定點洗消中心進行二次清洗。

洗消中心功能區域分明。標準的洗消中心一般分為 3 個區域:預處理區、清洗區和高溫 殺毒區,共包含值班室、洗車房、乾燥房、物品消毒通道、人員消毒通道、動力站、硬 化路面、廢水處理區、衣物清洗乾燥間、汙區停車場及淨區停車場等單元。

除此之外, 目前國內在防控上取得一定成效的企業都在洗消中心中建立了檢測實驗室,對水質、消 毒劑等洗消工具進行監測,同時對消毒效果進行檢測評估,以此確保洗消效果。

專車專用,不同用途的車輛對應不同的洗消流程。豬場主要使用的車輛有拉豬車輛、拉 飼料車輛、專用中轉車輛、拉糞車輛等等。從我們草根調研瞭解到的防疫做得較好的企 業來看,車輛的整套洗消流程會耗時 4 到 5 小時。以拉豬車輛為例,車輛先前往統一的 洗消中心進行徹底清洗,然後再到定點洗消中心(豬場外洗消中心)進行二次清洗。清 洗完成後再依次進行消毒、乾燥、採樣送檢。檢測合格後才能靠近豬場,並按照“車輛 靠場消毒”流程進行二次消毒、烘乾以及對車輛活動所有區域進行消毒。整個洗消過程 全程錄像以此確保所有細節達到標準。場外洗消中心可以快速、有效地創造“清潔、幹 燥、高溫”的環境,使得絕大多數病原微生物快速失活,同時還以豬場為中心,形成由 外到內的多層生物安全防護圈,環境載毒量從豬場外部到豬場內部生產區逐步減少。與 此同時,拉豬車輛的運輸路線會提前規劃,明確路途風險並避開高風險區域。每輛車輛 都會配備 GPS 定位系統,專人隨時監控和檢查每輛車的使用情況。

1.2 場內保障系統—內查淨化

豬場作為豬群生活的地方,是防疫基礎設施改造的重點,也是監控和檢測的重點。非洲 豬瘟是接觸性傳染病,主要的傳播方式有蟲媒傳播、體液傳播和人車帶毒傳播等。其中, 蟲媒傳播,可通過蜱蟲、蚊子、牤、螯蠅等傳播,並且非洲豬瘟病毒在這些昆蟲中能夠 長期保持活性;體液傳播,可通過豬肉製品、血液和精液等傳播;帶毒傳播,被病毒汙 染的飼料、水源、器具,甚至是農場工作人員的衣服,以及受汙染農場附近的空氣都是 潛在的傳染源。非洲豬瘟爆發後,不少大規模企業立即啟動了豬場升級,隔斷式豬舍改 造、安裝空氣過濾系統及防蟲防鼠防護欄,並且在重要位置安裝攝像頭實時監控等等。 只有從源頭上杜絕傳染源,切斷傳播路徑才有可能創造出無病毒豬場。

疫情的侵擾對豬舍從環境控制到佈局設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牧原自主研發的 通風、溫控、飼餵高度自動化的全封閉式現代化豬舍,原本已足以為豬群提供潔淨、舒 適、健康的生長環境,但仍無法完全保證將非洲豬瘟病毒隔絕於場外。非洲豬瘟爆發後, 牧原投資近 38 億對豬舍進行了全面改造,從隔斷式豬舍到進出風滅菌和獨立通風、供 料方式、自動飲水加藥系統都進行了全面升級。其中,將豬舍改造為隔斷式豬舍進行豬 場多級隔離,舍內小環境控制更有利於防止疫病的交叉感染和外界病原的侵入;進出風 滅菌和獨立通風可有效避免附著在空氣中細小顆粒上的非瘟病毒原通過空氣傳播進入 到豬舍內部。

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對豬場的全方位把控是持續創造高健康的豬場環境的必要條件。 例如,新希望的豬場區域是被嚴格劃分的。整個豬場分為宿舍樓、食堂、豬舍、妊娠舍、 產房、後備舍、隔離舍、汙水處理區、廢水處理區、中轉舍、保育臺、上豬臺、出豬臺 等,通過雙區域設計,進行分類管理。所有工具禁止跨區域使用,所有員工儘量避免跨 區域工作,每個區域之間都設有消毒設施,員工進出每個區域都要進行消毒。並且,所 有關口和位置都安裝了攝像頭,接入視頻網絡監控平臺,確保監控區域完整、信號良好, 可即時/回看視頻信息。專人至少每 2 天檢查 1 次攝像內容並有檢查記錄,處罰違規行 為相關人員。與此同時,能過濾 PM2.5 的空氣過濾系統以及防蟲防鼠的豬場外圍防護 避免了很多接觸傳染的隱患。

為什麼一般企業做不到:低水平的防控設施,鉅額的改造費用,都是阻礙其進步的攔路 虎。行業內生物安全防護水平偏低,普遍需要進行系統改造,而硬件設備的改造升級直 接牽扯到資金的投入,價格不菲,對一般企業現金流是不小的挑戰,很難不折不扣全部 完成。疊加倖存者偏差造成的僥倖心理,行業內更多的考慮是分步實施或者打折完成, 比如需要買 3 臺車,先買 1 臺或者 2 臺,但是生物安全不是做了 60%就能得到 60%的 收穫,更多的是因為 40%的遺漏導致的瞬間歸零,所以看企業的生物安全防控,我們 不應該只看他們做了什麼,而更應該問他們還有什麼沒做。

(2)飼料保障系統:無毒生產,安全配送

防控非洲豬瘟,飼料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只有做到從原料、生產到配送各個環節不出漏 洞,環環相扣才能確保安全。非洲豬瘟可通過飼料傳播,飼料原料及成品可被非瘟病毒 汙染並具有傳染性。來自美國相關機構對飼料原料所做的病毒存活性評估報告中,表明 非洲豬瘟病毒能在大多數原料(如豆粕、膽鹼、狗糧和貓糧等)中長期存活。從選擇安 全無毒的原材料,控制生產流程再到安排配送飼料至豬場,堅定落實各個環節的生物安 全措施,才能杜絕飼料成為毒源的可能性。

2.1 飼料生產過程:無毒生產

採購來源清楚、質量可靠、不帶病原的飼料原材料是生產安全無毒飼料的基礎。原料安 全包括原料產地的選擇、原料採購、儲存及運輸等各個環節的安全措施。我國飼料原材 料(豆粕、玉米等)主要來自於小規模種植的農戶,而農戶家玉米等原料一般在公路或 馬路進行晾曬,很容易出現運豬車或其它進出疫區的車輛等車輪碾壓而導致原料感染上 病毒的現象。我們草根調研也瞭解到,一些養殖企業在採購飼料原材料時也會明確避開 山東等地,因為山東等地很多地區都是在公路上晾曬玉米。加之,如今疫情尚未完全穩 定,潛在非瘟病毒無處不在,因此選擇優質主產區的原材料,不採購在坪場或路邊晾曬 的原料,儘量從國庫購買烘乾和過風過篩的乾燥原料可以極大提高採購原料的生物安全 性。

採購的飼料原料應採用專業原料運輸車輛運輸,避免運輸過程感染上病毒。運輸前車輛 應徹底消毒,車輛要封閉通風且防鳥防塵。運輸路線也應提前規劃,儘量選擇最短路線, 縮短運輸時間,避開高風險區,如疫病爆發區、屠宰場、發病豬場等。接收原料是飼料 廠生物安全很關鍵的一步。原料運輸車輛的輪胎大概率會接觸到各種病毒和病菌,運輸 車輛進廠必須要進行徹底清洗、消毒、烘乾,並且原料也需要進行非瘟病毒檢測和毒素 檢測,以保證原料的安全性,避免原料帶入非瘟病毒。同時,原料倉庫要保持乾燥、通 風,並做好防鼠措施,避免生物帶病毒進入原料。對採購入庫的原料要在標準原料庫內 靜置 60 天以上,在保持通風乾燥的前提下,採取燻蒸消毒方式進行燻蒸消毒,全面消 除原料帶毒。

高溫和乾燥可以快速的滅活非洲豬瘟病毒。生產安全是防控非洲豬瘟飼料環節中最重要 的環節,成品飼料很難有效進行消毒處理,飼料帶病毒就會直接危害生豬。2018 年 8 月,首例非洲豬瘟疫情發現後,閆之春博士依據美國的防控經驗推出了 85℃高溫制粒 防空措施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一措施在隨後對農戶的防疫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在行業普遍採用 3 分鐘、85℃高溫制粒的方式進行非瘟防控。同時,飼料無菌裝袋在 裝袋封包過程中,儘量採取全機械自動化,減少人員接觸,確保裝袋封包過程中不會感 染病毒。

國內飼料廠防疫水平參差不齊,企業內部自供飼料安全保障性高。目前,我國的飼料廠 規模差異較大,企業管理水平和飼料質量也參差不齊,因此養殖企業選擇外購飼料相對 於企業自供飼料會承擔更大風險。根據我們草根調研瞭解到的情況,某規模企業在非洲 豬瘟爆發後甚至設立了豬料專業工廠。飼料專業工廠只生產豬飼料,含獨立的原料和成 品倉庫,從投料口到成品倉不會受到其他原料或飼料的汙染。像牧原這樣的自繁自養規 模化企業在疫情發生後也立即將飼料廠改造成了全封閉式。疫情發生前,牧原很多子公 司的辦公地點就設立在當地的牧原飼料廠中。疫情發生後,公司立即將子公司的辦公地 點移出飼料廠,將飼料廠的防護等級提升到養殖場防控水平,人員進出飼料廠進行嚴格 消毒,內部生產環節嚴格把控。並且,將飼料廠進出通道分開,進出車輛走專用路線, 避免淨、髒車輛路線交叉,形成交叉感染。

2.2 飼料配送過程:安全配送

非瘟疫情的爆發,對飼料的配送車輛到配送路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環境中潛在的病 原防不勝防,成品飼料在配送到養豬場的過程存在路途感染風險。飼料廠應使用專用飼 料配送車,配送車應該保持乾燥、密閉。配送車輛在裝料出廠前和到達配送地後都應進 行徹底清潔、消毒和乾燥。同時,車輛駕駛員也應進行相應的洗澡和消毒,並且避免在 配送過程中隨意下車與外界環境接觸。配送路線儘量選擇較短路線,縮短配送時間。避 開高風險區,如疫區、屠宰區等。因此相比於外購飼料,大規模企業的專供飼料廠無論 從配送路線的優化還是從配送過程的把控都更能切實有效地達到非洲豬瘟防控標準。

場外飼料運輸車輛需要和豬場內部的車進行對接,以此確保將病毒隔絕於豬場外。我們 通過草根調研瞭解到,場外的飼料運輸車是無法進入豬場內部的,規模企業幾乎都設置 了中轉專用車輛用於在場外物資消毒場所和豬場大門之間封閉運送物資。一些養殖場甚 至建造了中轉料塔,增加飼料的儲存時間來進行檢測,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飼料運輸 車到達豬場中心飼料倉圍牆外指定位置前,車輛需在洗消中心按規定清洗、消毒、烘乾。 車輛檢測合格後再停到豬場中轉料塔區域牆外的指定停車位置,連接飼料運輸車輸送管 道和中轉料塔接料口直接將飼料卸載入庫。

為什麼一般企業做不到:高頻次運輸以及複雜流程帶來的效率降低,是行業必須要面對 的難題。從生物安全的角度來看,飼料的高頻輸入是養殖場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對於 公司+農戶模式而言,飼料的威脅甚至能夠排在首位,因為農戶每年進出豬都只有兩批, 但是飼料幾乎是每週或者半個月都要配送一次,感染風險很高。中小規模企業很少有自 配飼料廠,多為合作模式,縱然都已顯著提高了生物安全措施,但是運輸過程存在的風 險和複雜流程帶來的效率降低,都是行業必須要面對的難題。

(3)檢測系統:實時監控,及時檢測

非洲豬瘟病毒的感染分為兩個重要階段: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局部感染是檢測非瘟病 毒的重要時機。前者主要發生在口腔等咽喉部位,後者則形成嚴重的病毒血症。這兩個 階段並不是缺一不可的,多數豬群往往僅僅發生局部感染。口腔內局部感染階段也是非 洲豬瘟窗口期檢測的重要時機,從窗口期感染到全身性感染(病毒血症)需要具備一定的 條件,較長的窗口期呈現也為淨化非洲豬瘟提供了防控時機。

實時監控,是實現傳染病控制原則“早、快、嚴、小”的重要保證。窗口期感染階段, 生豬開始出現厭食,嘔吐、體溫逐漸增高到 40℃以上,四肢無力,躺臥懶動。依靠員 工監管及時發現異常現象,採集唾液及時檢測,根據不同的CT值判斷疫情不同的階段, 以此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據瞭解,某規模企業在非洲豬瘟以前,一位養殖員可以負責10000 頭豬的養殖,而如今僅負責 1000 頭到 1500 頭豬,以便對豬群的監測更全面到 位。目前國內的規模化企業幾乎都在豬舍內安裝了監控,便於及時全方位瞭解豬群的健 康狀態。

快速準確的檢測結果是做出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的基礎。在規模養殖場內部設立檢測實 驗室基本上已成為規模化企業的標配。我們調研瞭解到,某龍頭養殖企業在全國範圍內 已設立20多箇中心檢測實驗室,每個實驗室都配備了檢測儀器,全部採用熒光定量PCR, 確保檢測的準確有效。一個設施齊備的中心檢測實驗室的投資大概在 100 萬左右。同時, 在每個聚落養殖場內部都設立了快檢實驗室,快檢實驗室只配置 PCR 檢測儀,用於疫 病的初步快速檢測。快檢實驗室基本上一個小時左右就能出檢測結果。如果檢測結果存 疑再送檢中心實驗室。整體評估,準確率可以達到 98%-99%。通過及時檢測,早期發 現,早期剔除,定點拔牙保證大批豬沒有問題,將損失降低到最小。

為什麼一般企業做不到:PCR 實驗室門檻高,如何儘早發現疑似感染豬隻仍是難點。 非洲豬瘟可以在群內傳播,但場間、場內、舍內、群內病毒傳播非常慢,這是拔牙的理 論基礎。快速檢測系統的搭建是成功拔牙最重要的前提,同時需要專業的人士進行操作, 這對於中小散戶而言成本過高。而如何在早期儘快發現疑似感染豬隻,這是需要一系列 的科學實驗來證明的結論,行業認知差距很大不一,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到了現在還有很 多企業拔牙失敗的原因。特別是對於中小企業而言,這需要足夠樣本進行經驗總結,很 多企業根本沒有這麼多的試錯機會。

(4)資源調動能力:率先掌握先進成熟的防疫方法,防控措施有效落實

4.1 以史為鏡:率先掌握先進成熟的防疫方法

規模企業邀請國外專家傳授疫病防控方法,指導防控流程。相比於散養戶,規模企業具 備強大的資源調動能力邀請到國外防疫專家實地指導防疫細節,傳授防疫經驗。非洲豬 瘟雖然在中國是首發,但是在國際上已有超過 100 年的歷史。巴西,西班牙等國家幾十 年來通過生物安全防治已基本根除疫情,這些國傢俱備豐富的防疫經驗。從我們瞭解到 的情況而言,早在 2018 年 11 月份左右,國內的上市公司就率先邀請在俄羅斯經歷了 完整疫情的專家到公司講授防疫和復產的整個系統工程工作和各項細節。如何有效將國 外防控經驗和案例複製到我國,同時根據豬場的特色來進行改進,這對於企業資源整合 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誰能夠最先將這一套體系搭建完成,誰就將會在未來的 發展過程中掌握先機。

非瘟病毒無孔不入,防疫措施落實細節才能保障安全。養豬已成為系統性的工作,而非 瘟防疫不僅是對防疫方法的選擇,更是對細節的考驗。在國外專家的指導下,我國企業 才瞭解到檢測豬場消毒是否徹底的方法是通過檢測豬場中金黃色葡萄球杆菌的含量來 判斷,而不是通過 PCR 檢測非洲豬瘟病毒。金黃色葡萄球杆菌在環境當中的耐受力比 非洲豬瘟病毒更強,如果連金黃色葡萄球杆菌都檢測不到,那麼就說明非洲豬瘟病毒已 經幾乎被消滅乾淨。同時也是和國外專家交流,公司才瞭解到用噴火槍對豬場消毒的時 候,需要在牆面上噴灑一層水,等水快乾的時候,再用火槍進行噴射消毒,這樣能夠利 用水蒸氣殺死牆壁裡面的病毒。

4.2 政府支持:防控措施有效落實

在國家推進規模化養殖的背景下,規模化養殖企業更易獲得政策支持。我國特有的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得企業在落實很多措施時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比如,新希望在非瘟疫情爆發後自行出資幾百萬元,將公司豬場三公里內的 110 餘戶農戶的豬場全部清 理掉,這不僅需要資金作為基礎,更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如今,三公里清場已成 為規模企業的防疫標配,清場防控落地執行的背後是規模企業與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 環保政策疊加非洲豬瘟導致我國生豬養殖產能大幅下滑,國家出臺多項政策鼓勵生豬養 豬,規模養殖是我國生豬養殖大力推進的目標,相比於散戶養殖,規模企業在資源調動 以及獲得政府支持上具有更大的優勢。

洗消中心對選址要求較高,規模企業具備更強的資源調動能力。洗消中心在防疫中起著 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洗消中心對選址要求較高。洗消中心選址應儘量建設在豬場 3 km 附近,距離其他動物養殖場/戶大於 500m。設計符合“單向流動”原則,保證汙區和淨 區分離,避免交叉汙染。考慮風向、排水等具體細節,保證汙區處於下風向,外部排水 由淨區排向汙區,並設置汙水處理區。然而,場外選址因土地性質和用途等問題,審批 過程複雜。相比於中小養殖場而言,規模企業具備更強的資金實力以及資源調動能力來 確保洗消中心的落地建設。

為什麼一般企業做不到:頂尖企業接觸頂尖資源,對病毒特性認知最深刻,方能最早實 現有效防控。養豬早已不是一門簡單落後的生意,本次非洲豬瘟來了之後更是抬高了行 業門檻,特別是對於非洲豬瘟病毒的理解,頭部企業往往能夠最快速度找到國內外合適 的專家學習,這是一般企業很難辦到的。而當前現狀也表明這些企業的防控進步最快, 就像我們一直強調的是,行業內的大型規模企業最終都會學會非洲豬瘟的防控方法,但 是在什麼時間以什麼樣的代價學會,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這其中重要的就是知己知彼, 只有熟悉了病毒才能明確防控方向,也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才能針對性的補強,實 現有效防控。

(5)人員管理:合理的分工與培訓,精細化的激勵與監控

人是非洲豬瘟防控的最大變量,是防控成敗的關鍵,員工不打折扣地堅決落實防控措施 是做好生物安全的保障。非洲豬瘟防控是系統性的工程,在整個防疫鏈條中 可以說人 是最難管的,但是人也是最關鍵的。防控落實效果取決於不同職位上員工的協調情況, 而不是各自的簡單加總。人員管理是勞動力、資本、激勵、培訓等方面的綜合體現,非 洲豬瘟防控要求員工具備強把控力和強執行力,這就離不開合理的分工和培訓,同時精 細化的管理離不開精細化的激勵和監控。

5.1 合理的分工與培訓:專人專用,系統培訓

專人專用,定點負責,完善的生物安全體系在於有效的組織管理以及措施的落地執行。 從司機、消毒人員、料庫人員、獸醫、段長再到飼養員等等,不同職位不同職責,不同 區域不同管理,才能有效提高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效率。比如,通過我們的草根調研了 解到,某企業在非瘟防控中制定了各級生物安全關口的流通標準,豬場制定了五大類的 風險載體,100 多個風險控制點,商品豬六大類的風險載體,大約是 50 多個風險控制 點,飼料廠 60 多 個風險控制點,對於每一個細小的點位,都安排專人負責,及時發 現問題及時處理。人員的消毒、隔離、進出不同區域等都有一套完整而標準化的流程。 扁平化的管理結構、專人專用、專人負責的理念使得企業在疫情防控工作的開展上效率 很高,最終取得的防疫效果也處於行業前沿。

系統培訓,提高員工疫情防範意識,確保員工掌握疫病傳播知識,提高防控效率。人員 培訓過去一直認為是場長或技術人員的事情,其實不然。要把非瘟拒之門外,不讓其進 入豬舍,這涉及到生產人員和管理人員,包括門崗、司機、消毒人員、料庫人員、獸醫、段長、飼養員。因此,對全體員工進行培訓至關重要。一方面使全體員工瞭解豬的基本 情況,二是掌握疫病傳播知識,三是瞭解非洲豬瘟的症狀。如果發現疑似非瘟的病豬, 不建議解剖。譬如母豬不吃料,很容易發現,發現得越早,定點清除的豬越少,給豬場 造成的損失越小。

5.2 精細化的激勵與監控:以人為本,合理監管

員工防疫工作壓力和工作強度較大,人性化的關懷和福利有利於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防疫是持續不間斷,需要高度集中力的工作,對於防疫一線人員是較大的考驗。良好企 業文化的耕織,才能吸引人才並留住人才。比如,牧原的師徒制的人才培養方式不僅實 現了新員工的快速成長,更提高了員工的企業歸屬感,加深了員工和企業的情感鏈接。 與此同時,我們也瞭解到某些規模養殖企業推出了為員工切實考慮的管理手段。對不同 的年齡層次的員工提供不同的福利。比如,滿足年輕員工對網絡的要求,對於健身的需 求,包括運動場所,檯球,籃球場所,員工宿舍都是標準間來配置,極大地提升生活的 便利性和空間。對中年職工就是安排夫妻工,食宿全部公司提供。同時還有假日的集體 活動,小型的比賽,競技類的網絡比賽等等。

具備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合理的激勵機制疊加合理監管更有利於組建和培養高素質的員 工隊伍。我們通過草根調研瞭解到,部分規模企業根據防疫效果制定了激勵機制。比如, 如果飼養員及時發現出現疫情的豬會得到一定獎勵,負責的豬群沒有發生任何疫情也會 得到一定經濟獎勵等等。經濟獎賞機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與此同時, 豬場都安裝了攝像頭,有專門的小組 24 小時進行監控,確保沒有異常發生,一定程度 上的監管也可以有效避免員工惰性。隨著防疫意識的覺醒、做事情和走流程越來越有條 理,未來員工的工作壓力和工作強度也會逐漸下降。

為什麼一般企業做不到:行業現代化管理意識薄弱,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企業家少之又少。 人員的管理歸根到底是企業家對人性的洞察和理解,在非洲豬瘟的大背景下,還需要企 業靈魂人物對生物安全具備清晰的認知,而能夠將管理和專業結合到一起的企業家少之 又少。我們聽到太多的關於老闆不懂防控將問題歸咎於員工,或者制定過於嚴格的措施 導致防控不可持續,或者老闆不懂分享導致員工有意引入病毒這樣的案例。特別是在養 豬這樣一個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現代化管理意識還很淡泊的行業,員工的有效管理可以 說得上是行業順利實現防控的一大短板。

(6)億元起步的養豬業門檻

通過梳理頭部企業的現代化養殖場的資源投入情況,我們發現,存欄 1 萬頭的母豬場基 礎投資至少 1 億元以上,年出欄 10 萬頭的育肥場基礎投資至少 1.3 億元以上。

存欄 1 萬頭的母豬場:佔地面積在 13 萬平方米以上,相當於 18 個足球場大小;在豬 場建設上,即使保守按照 1 萬元/頭的投資額計算,單場投資 1 億元;另外,按照生物 安全防控的要求,每 3 頭母豬需要配備一套空氣過濾器,單過濾器 300 元/套(只佔成 品售價 1/3-1/4) ,若按整套過濾器成品價格 1000 元計算,萬頭母豬場的過濾器投資需 330 萬左右,並且普遍的更新週期為 2 年。

年出欄 10 萬頭的育肥場:佔地面積在 27 萬平方米以上,相當於 38 個足球場大小;按 照單頭 1100 元的投資額,豬場建設需投入 1.1 億元;每 5 頭肥豬需配備一套空氣過濾 器,對應該項投資 2000 萬,更新週期 2 年。

生豬養殖專題報告:豬!豬!豬!邁入億元起步的門檻

生豬養殖專題報告:豬!豬!豬!邁入億元起步的門檻

在產業完全升級後,我國或只需要 7 萬個現代化養殖場,對應單場 1 萬頭的規模。我 們認為,每種技術的應用都有一定的規模門檻,從當前的豬場飼料運輸、PCR 實驗室 配備,再到未來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應用,都需要豬場達到一定規模後才更具經濟效 益。當達到一定規模後,配套優秀的疫情防控能力,豬場將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更好 的適用性、更低的養殖成本)。若以此為模板擴展到全國,未來行業或許只需要 7 萬個 養殖場,對應單場 1 萬頭的規模,大場可能在 10 萬頭。同時,由於我國土地集約效率 更高,未來不排除出現單場規模更大的養殖場,目前樓房養豬的模式便是土地高度集約 使用的一個縮影。

三、什麼樣的公司能在本輪危機中脫穎而出?

1、什麼樣的公司能在疫情中率先走出來?

在第一輪疫情的衝擊下,幾乎所有公司都受到非洲豬瘟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影響的程度 和建立防控能力的速度有著明顯差別,我們認為以下四個點將有助於上市公司減少損失、 建立防控、快速擴產。

i)現有產能和分佈:產能越大,公司風險則相對分散,不會因為一些意外事件而被 “一鍋端”,也將更有助於延長公司的反應時間和學習時間。目前,具有百萬頭以上出 欄能力的企業,基本都是多地佈局,也助於他們在防控中可以集合更多的實操經驗。同 時,對於投資於他們的資本來說,風險也更加可預判可估量,使得他們在做產能升級和 擴張的動作不會因為資金匱乏而變形,這也是個決定性的因素。反面例子是,行業由於 小農思想眾多,危機面前投資畏首畏尾,容易導致方向錯誤。

ii)公司資金實力:由於很多疫情都是自己內部處理,並不能拿到全額補貼,因此自 身的財務狀況,將決定公司承受虧損的能力。在行業困難的時候,反而很多地方都會用 到大量資金,比如購買運豬車,清場 3 公里的散戶,提高員工福利增強責任感、建設新 產能的能力、進行豬舍改造升級的能力等等,充足的資金也將降低公司疫情感染帶來的 複合風險。

iii)公司學習能力和管理水平:非洲豬瘟的防控措施的實施原理其實並不難,難的是 短時間就將複雜業務給標準化、規模化,並一以貫之的執行下去,這裡面就涉及深入細 節的管理和考核。同時豬場恢復生產也是一個很考驗細節的過程,可能一個地方沒做好, 就會導致整個復產的失敗。因此具備更強管理水平的公司在未來無論是降低感染風險, 還是恢復產能上都將具有顯著的優勢,紀律最嚴明的部隊在作戰時將有更大的獲勝概率 和比例。

iv)公司調動資源的能力:非洲豬瘟在我國是首發,很多防控的細節和措施我們並不 清楚,但是在國外已經存在成功的經驗和例子,如何將他們這一套經驗和案例複製到中 國,同時根據自己場的特色來進行改進將會十分重要,這裡面就涉及到各種資源整合的 能力,誰能夠最先將這一套體系搭建完成,誰將會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掌握先機。

2、什麼樣的公司有望實現快速擴張?

(1)學習能力和管理能力突出

技術驅動型的董事長和高管團隊作為靈魂人物發揮作用:企業家真正對養豬技術有理解, 同時堅決推進生物安全道路。以牧原為例,秦英林董事長深耕養豬行業二十多年,對行 業理解非常深刻,這為公司堅決執行生物安全防控掃清了很多障礙。在這次非瘟疫情前, 董事長及其夫人仍在一線學習,非瘟後,他們整天專研,親自督查指揮,一場硬仗打下 來,才迎來接下來的巨大發展機會。可以說,牧原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以技術驅 動為核心中的核心,儘管在不斷遇到新的問題,但是由於對技術、對行業、對環境的深 刻理解,企業也不斷地解決了新問題。

高效的管理和執行體系:有了好的頂層設計之後,接下來考驗的便是企業的執行力度和 管理能力。非瘟防控的所有細節最終都要依靠一線員工來落實,這便要求企業有非常強的執行文化。大型集團近幾年在大規模招聘大學生進入養殖行業,同時利用自身管理體 系和師傅帶徒弟的“傳幫帶”模式培養新員工,將員工打造成適合公司文化和公司發展 模式的螺絲釘。這樣經過系統培養的員工素質普遍較高,能夠較好的理解並落實公司的 管理指令,對疫情防控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同時,我們看到互聯網、數字化、傳感器 等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出現後,大規模的場開始具備較強的一線員工管理手段,在非瘟 防控的過程中,實時監控等技術的運用便在企業監督員工執行上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在這樣一個更為先進的管理賽道上,企業能力彰顯的更加淋漓盡致,管理邊際更為寬廣。

公平而到位的結果激勵:如何使一線養殖人員在封閉的環境中長期保持積極性,這與公 司的激勵機制密不可分。例如新希望與農戶的權責利關係劃分明確,對於豬場出現問題 後具有一套清晰的責任劃分機制,而對於養殖成績優秀的農戶公司也不吝獎賞,在達到 公司要求的上市率基礎上,超出部分實行額外的獎勵。如此一來,農戶既能放心幹也能 積極幹。再如牧原內部實行的“公司+場長”模式,場長及各個分管總監(營養、獸醫、 財務、防疫等)依託總部平臺的力量,努力將自身豬場的利潤提高,並且利潤考核、精 細化考核深入每個員工內心,解決好管理問題,技術適用性的高天花板就完美地顯現出 來了。

(2)資本的支持能夠到位

在資本的支持下,企業才能做到快速擴張。目前產業資本主要關注以下幾方面:

市場格局:長期來看,本行業的超大市場空間、低效產能佔比極大,農戶佔比 80%以 上,整個行業朝著規模化轉型升級的方向確立無疑,優勢企業發展空間很大。

防控能力:目前行業內符合生物安全的場佔比不到 10%,即使是規模企業間的分化也 越來越明顯。能將豬養活的企業才能迎來更多的融資機會和加速成長的契機。

生產模式:毫無疑問科學生產戰勝迷信、體系戰勝孤軍奮戰、工業化封閉式生產戰勝開 放傳統式生產模式。

企業規模:規模大並且產能佈局分散的企業抗風險能力強

完全成本:完全成本可以反應公司的質地,不管是過去還是將來,在生豬這個產品無差 異化的市場裡,低成本優勢永遠都是企業堅固的護城河。

育種體系與現有保存的比例:國內大多數企業尚未形成自己的育種體系,特別是原種豬, 主要依靠進口,受制於國外。在遭遇非瘟的洗禮後,現有種豬保存比例很大程度上會決 定企業未來的擴張速度和擴張質量。如牧原的二元輪迴育種體系下種豬的自我調節能力 很強,在週期的不同階段,種豬規模可以做到伸縮自如,當行業景氣時迅速增加母豬數 量,而當行業低迷時收縮種豬群並藉此提升種群質量。

科學養豬的時間長度:小農生產多以經驗式為主,經濟效益不高。發展現代養豬生產必 須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不斷提高養豬生產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充分挖掘企業降本增 效的潛力,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滿足以上條件的企業不多,這意味著資本可支持的標的並不多,其主要集中在頭部企業。 這也是目前行業主體間擴張速度快慢分化較明顯的原因之一。

(3)資源的儲備足夠提前

資源的儲備需足夠提前。由於母豬本身生產週期的存在,土地儲備流程長耗時多,人才 也需要時間培養,因此企業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這些養殖要素的儲備都需要提前佈局。 目前頭部幾家企業的要素儲備已經足夠支撐幾千萬頭的出欄量,並且現在仍在大規模儲 備資源,待資本到位後擴張僅僅是時間問題。

在資源儲備充足的基礎上,還需要企業具備穩定工藝的能力,從建設到項目驗收,需要 一環扣一環的穩步推進,這要求企業在各個方面都有一套獨立、成熟的體系存在。

以牧 原為例,目前公司各個部門就是一個獨立運營的小單元,人才培養等均已自成體系,才 足以支撐公司如此快速的擴張。比如牧原光是豬舍設計團隊就已經有上百人了,可以針 對全國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方案。再比如公司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涉及到 拿地,也需要專門的人專門的體系才能又快又好完成目標。有了成熟的體系後,結合垂 直管理模式,分、子公司的場都可以從總部得到很多的支持,所以底下的養殖場職能便 相對簡單一些。

目前我們觀察到,在行業恢復速度明顯放緩的情況下,具備以上幾個條件的頭部優勢企 業已經開始加速擴張。以 2020 年 2 月為例,行業能繁母豬增量 35 萬頭,而單牧原一 家每月增量就有十幾萬頭,加上新希望頭部兩家企業 2 月能繁母豬增加絕對值接近 20 萬頭,佔全行業恢復值 57%左右,可以說大型企業依舊是產能恢復的絕對主力。

生豬養殖專題報告:豬!豬!豬!邁入億元起步的門檻

3、什麼樣的公司有望長期 ROE 領先於行業?

長期豬價取決於行業平均成本與社會平均回報率,過去龍頭企業 ROE 在 25%-30%, 普通養殖戶只有 10%左右。儘管供給主體在逐步變化,但平均生產成本並沒有顯著下 降,行業的回報率就不會明顯變化,且在育種、母豬、採購、資金、資源獲取等多個方 面,大企業相對於農戶的優勢並不一定會縮小,目前正在顯著擴大。我們認為,未來十 年,非洲豬瘟長期存在的基礎上,防疫成本和死亡成本的抬高、企業成本顯性化和人力 成本的上升都是傳統模式必須面對的挑戰,這個轉型期間,行業平均成本一定程度上是 抬高的,而對於掌握核心能力(充足的母豬+固定資產+合理的產能佈局+防控水平+管 理水平)的企業來說,其在工業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快速進步賽道上,成本下降速度 更快,回報率有望不降反升。

由於硬件設備的投入、種豬質量較差以及人力成本的剛性上升等原因,未來五到十年行 業成本可能很難回到過去 13.5 元/kg 的水平,與之對應的,豬價大概率也無法回落到過 去 15 元/kg 的均值。假設行業成本 15 元/kg,豬價均值 16-17 元/kg,以牧原為代表的 優勢產能成本保守降到 11 元/kg,其頭均利潤可以穩定在 600 元/頭左右。當養殖規模 達到 5000 萬頭以上,其均衡利潤 300 億級別,對於這樣一個極具成長性的企業,即使 長期均衡 PE 在 15-20 倍,對應市值 4500-6000 億,前景可期。

生豬養殖專題報告:豬!豬!豬!邁入億元起步的門檻

值得關注的是,未來隨著養殖企業往下游不斷延伸,其有望獲得更多環節的利潤。並且 由於掌握了生產端資源,養殖企業在未來下游肉產業鏈重建的過程中將處於強勢地位, 可以獲得更大的利潤份額。以美國為例,由於美國的消費習慣以肉製品為主,因此下游 在整個豬肉產業鏈上處於強勢地位,在利潤分配上,下游利潤不斷增長,而養殖端利潤 則停滯不前。中國的發展路徑與美國非常不同,吃鮮肉的消費習慣使得產業鏈上的養殖 企業相對強勢。我們認為,國內的養殖龍頭在往下游延伸時,由於其掌握了生產端資源, 收豬比例高,因此屠宰效率會更高,對於他們來說屠宰業務也是可以賺錢的。並且由於 下游對高品質農產品始終是稀缺的,這些企業在銷售環節有望擁有一定的溢價。同時, 隨著中間商的去化,其利潤份額可能繼續提升。近期,招商農業團隊攜手新希望在北京 地區展開了一次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的豬肉團購活動,結果顯示,部分產品在以低於市 場價一半的價格出售的情況下,綜合毛利率接近 10%,仍然遠高於面向 B 端 5%-6%的 毛利率,這說明中間商的利潤是非常豐厚的,未來養殖企業在這些環節的可作為空間很 大。

生豬養殖專題報告:豬!豬!豬!邁入億元起步的門檻

近期,牧原股份、新希望等龍頭企業陸續提出聚落式一體化經營概念,實現集中飼養、 飼料加工、肉食品加工、有機肥、無害化處理等一應俱全、多位一體的經營管理模式。 如牧原股份位於內鄉縣餘關鎮大花嶺村和湍東鎮董堂村的樓房式養豬綜合體項目,預計 總投資 50 億元,總佔地 2205 畝。項目囊括了 21 棟樓房式全空氣過濾“三防豬舍”, 年可出欄生豬 210 萬頭;年產 72 萬噸飼料加工線;年屠宰生豬 210 萬頭肉食品加工生 產線。同時,配套有機肥、無害化處理等設施設備。

在“飼、養、加”一體化模式下, 未來光是養殖環節到屠宰環節的運輸、消毒、檢測、在途損耗、豬販子利潤等方面節省 的費用,就能為企業增加每頭 200 元以上的利潤。再以白條市場為例,假設牧原未來生 產環節的成本下降至10元/kg,與之對應屠宰後的白條成本可能在11-12元/kg的水平, 而白條的市場價格常年都在 18 元/kg 以上,這些都有望在未來給公司帶來更大的利潤 空間。其本質是在這樣一個效率如此落後的行業裡,龍頭企業一直在引領整個產業鏈的 升級,這個過程中創造的價值最終都會體現在頭均利潤上。

4、關於估值的思考:獨立產業趨勢疊加估值折價,低估機會彌足 珍貴

三方面體現金豬確定性,獨立產業趨勢疊加估值折價,低估機會彌足珍貴。

(1)整體流動性:世界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強,各國都採取降息等手段保障流 動性充裕,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優質資產的潛在收益率已經是本輪下跌前的 1.3-1.5 倍, 我們認為足以覆蓋不確定性風險。並且,豬肉需求非常剛性,人們足不出門也要想方設 法購買,與經濟環境的關係並不明顯;豬肉供給的恢復也非常緩慢,本質取決於行業轉 型升級的速度,目前來看各方面差距仍然很大,僅有 10%的產能可以做到相對優秀。 這樣相對獨立的產業趨勢,充裕的流動性環境,港資逆勢增持牧原、新希望,我們認為 此時機會已經遠大於風險。

(2)企業盈利:剛需+行業景氣度向上,高盈利高持續性屬於少數公司經營的阿爾法。 從 18 年非洲豬瘟到現在,整個行業去產能 60%,豬價超過 30 元/公斤已經半年以上, 但復養的速度非常慢。2019Q4 整個行業的母豬增長共 8-9 個百分點,但伴隨著的是行業亂打疫苗、非洲豬瘟在北方地區反反覆覆爆發以及三元回交效率降低,實際產能恢復 還要打個折扣。疊加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整個行業在飼料運輸、母豬運輸和銷售以及 補欄上有了一個比較大的遲疑。工地復工對行業復產有一定的影響,復養的速度是越來 越慢的,我們估計整個一季度復養的絕對值可能比去年四季度還要下一個臺階,1、2 月的環比恢復速度再下臺階,不足 2%。由此,樂觀估計,今年 8 月以前,生豬供給可 能都難以環比正增長,全年高價已是定局,悲觀估計,或到 2021 年 2 月前供應仍然是 非常緊張的。

另一方面,行業擴產資源是結構性分佈的,散戶在這個階段沒有資金、合適的場地、科 學的方案,也沒有信心完成復養,歷史上多輪豬週期證明,即使沒有非瘟的干擾下,行 業恢復也需要 3 年,何況如今。而個別公司在出欄量上實現高速增長,未來三年的利潤 或節節攀升,本質就是他們的防疫、成本遠優秀於行業整體,且短期無法複製。

(3)估值:超級成長股的內涵,週期股的估值。以長期 ROE-PB 的角度來看明顯低估, 過去十年牧原 ROE 均值 28%,股價運行的底部區間在 PB 4-6 倍左右,未來十年非洲 豬瘟反反覆覆長期存在的背景下,我們認為長期 ROE 有較大抬升空間,PB 底部運行 區間保守估計 6-8 倍,今年年底淨資產 600 億以上,按照當前的資本開支力度,不排除 將達到 800 億以上,對應當前市值空間非常可觀。

以頭均盈利能力的角度看,過去十年牧原頭均利潤 350 元/頭,未來由於產業升級慢, 學習速度非常有限,其自身的進步速度又處於快車道上:先是封閉式新場佔比提高帶動 成本向 10 元/kg 以下靠攏,再是智能化樓房養豬(聚落式肉食綜合體)帶動效率天花 板的打開,向更低成本、更高全產業鏈效率進軍,保守估計能帶來 200 元/頭的穩定利 潤,舉個例子,白條在這輪週期裡,最低價都有 18 元/kg,而生產成本就是生豬完全成 本加 1 元/kg 左右,更多環節可以產生效率差異,增大長期頭均盈利能力。

以 600-700 元/頭均利潤預計,隨著企業不斷擴產,對應長期盈利水平會沿著 150-300-500-700 億級別攀升,在成長階段,給予 PE 估值 20-30 倍已經比較保守,預 計今年 3000 億已是底部區間;在成熟階段,伴隨著遠期資本開支投入比例下降,自有 現金流噴薄而出,分紅比例大幅上升,均衡 PE 估值保守也有 12 倍,市值空間也非常 可觀。

……

獲取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www.vzkoo.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