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故里的古今往事

郭子儀故里的古今往事

據傳,三馬曾為三個駙馬府邸:西馬為郭曖、昇平公主所居;南馬為郭曖三子郭鏦、漢陽公主所居;北馬為四子郭銛、西河公主所居,三個村呈西、南、北三點“品”字形格局。

西馬村在羅紋橋東一里,南臨老西潼公路(俗稱官路),北臨二華乾渠。公路丁字路口豎有“汾陽王故里”石碑和“西馬村”三個楷書大字的漢白玉牌樓。“功蓋天下、再造唐室”的郭子儀,就出生在這個村。

郭子儀故里的古今往事

新建的郭子儀大殿 高振強 攝

老村原有南、北、中三道巷,均為郭子儀故宅住地,並有古井一口人稱汾陽王井。村中大多是正宗的郭氏後裔。

“文化大革命”前,郭氏家族每年有兩次降重的祭祖活動。

第一次,是大年初一,族中所有男性,不論年齡大小,均需去族長家郭子儀神軸(神軸長三米,寬兩米,白綢上有郭子儀及其以下各代郭氏先祖畫像)前焚香叩拜,再去東關郭子儀廟參拜。禮畢,按人均分燒餅、散子等供品。

第二次,是清明節前三日,三巷奏樂,迎接族中所有男性,先後去白家河村北郭子似衣冠家和五龍山郭曖墓祭墳掃墓。郭氏後裔世代享有朝廷賜子的優厚待遇。例如,免修官路等待遇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因老村地勢低注,多遇水澇,1977年以後,居民陸續南遷一里至新村。新村分南北兩巷,即兩個村民小組,共160戶,595口人。現有耕地1050畝,除主產糧棉外,葡萄種植為該村特色經濟。2012年,人均收入7201元,列入全縣2014年創建的鎮“美麗鄉村示範村名錄”。

南馬村在西馬村東二里,處於八一路和老西潼公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北側,是一個獨立的村莊。南北兩道巷向村西發展了十多戶人家。近年來,又沿老西潼公路北側蓋起不少新房。村東有棉站,變電站和金堆移民新村,向南順八一路直通蓮花寺鎮政府和火車站。村東南官路邊原有一亭子,距羅紋橋三里,故當地人也將南馬叫三里亭,當年的隴海鐵路曾經從村莊和官路之間穿過,緊靠鐵路和官路之間又有學校(已撤銷)。

南馬村附近曾出土過不少青石人像及石羊、石馬之類的文物。早年讀書學習風氣甚濃,該村王衡鑑為當年華縣教育會附設高等小學堂(鹹林中學前身)首屆畢業的十三名學生之一,曾留學日本,回國後從事民族工業發展。王伯科(即王仲達)畢業於黃埔軍校九期步兵大隊第三隊。王啟復為黃埔二十一期步兵第八大隊第三十三中隊學員,在西安督訓處畢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有中國科技大學畢業的王建民,西北大學畢業的王秋榮、王華鋒等大學生。至今,“耕讀傳家”的村風仍在延續。

南馬村現有三個村民小組,耕地150畝,230戶,780口人,生產糧、棉、蔬菜種植的特色經濟。2012年,人均純收入5695元。

北馬村在南馬村北二里,為蓮花寺鎮最北村莊,包括本村和(小)時村兩個自然村,村中分南堡子、北堡子和趙堡子。趙堡子靠西,趙姓居多(小)時村武姓居多。村東有鄭火龍小型企業和時村農場。村莊周圍,土地肥沃,一馬平川,盛產糧棉。全村現有186戶,816口人,3個村民小組,耕地1700畝,養殖業發展較快。2012年,人均純收入8001元。

郭子儀故里的古今往事

郭子儀衣冠冢 高振強 攝

解放前,“三馬”地勢低下,水澇嚴重,生產落後,農民生活清苦,秋糧多種高梁等不怕水淹的作物。曾流傳著“餓死餓活,不給三馬熬活(當長工),苞谷吃死,高粱救活”的順口溜。一九四九年後,特別是政革開放以來,“三馬”農業經濟發展迅速,各村均有特色經濟;新房崛起,房舍嚴整,巷道寬闊。通村路連接公路,到鎮上和縣城都很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