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故里的古今往事

郭子仪故里的古今往事

据传,三马曾为三个驸马府邸:西马为郭暧、升平公主所居;南马为郭暧三子郭鏦、汉阳公主所居;北马为四子郭铦、西河公主所居,三个村呈西、南、北三点“品”字形格局。

西马村在罗纹桥东一里,南临老西潼公路(俗称官路),北临二华干渠。公路丁字路口竖有“汾阳王故里”石碑和“西马村”三个楷书大字的汉白玉牌楼。“功盖天下、再造唐室”的郭子仪,就出生在这个村。

郭子仪故里的古今往事

新建的郭子仪大殿 高振强 摄

老村原有南、北、中三道巷,均为郭子仪故宅住地,并有古井一口人称汾阳王井。村中大多是正宗的郭氏后裔。

“文化大革命”前,郭氏家族每年有两次降重的祭祖活动。

第一次,是大年初一,族中所有男性,不论年龄大小,均需去族长家郭子仪神轴(神轴长三米,宽两米,白绸上有郭子仪及其以下各代郭氏先祖画像)前焚香叩拜,再去东关郭子仪庙参拜。礼毕,按人均分烧饼、散子等供品。

第二次,是清明节前三日,三巷奏乐,迎接族中所有男性,先后去白家河村北郭子似衣冠家和五龙山郭曖墓祭坟扫墓。郭氏后裔世代享有朝廷赐子的优厚待遇。例如,免修官路等待遇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因老村地势低注,多遇水涝,1977年以后,居民陆续南迁一里至新村。新村分南北两巷,即两个村民小组,共160户,595口人。现有耕地1050亩,除主产粮棉外,葡萄种植为该村特色经济。2012年,人均收入7201元,列入全县2014年创建的镇“美丽乡村示范村名录”。

南马村在西马村东二里,处于八一路和老西潼公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北侧,是一个独立的村庄。南北两道巷向村西发展了十多户人家。近年来,又沿老西潼公路北侧盖起不少新房。村东有棉站,变电站和金堆移民新村,向南顺八一路直通莲花寺镇政府和火车站。村东南官路边原有一亭子,距罗纹桥三里,故当地人也将南马叫三里亭,当年的陇海铁路曾经从村庄和官路之间穿过,紧靠铁路和官路之间又有学校(已撤销)。

南马村附近曾出土过不少青石人像及石羊、石马之类的文物。早年读书学习风气甚浓,该村王衡鉴为当年华县教育会附设高等小学堂(咸林中学前身)首届毕业的十三名学生之一,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民族工业发展。王伯科(即王仲达)毕业于黄埔军校九期步兵大队第三队。王启复为黄埔二十一期步兵第八大队第三十三中队学员,在西安督训处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王建民,西北大学毕业的王秋荣、王华锋等大学生。至今,“耕读传家”的村风仍在延续。

南马村现有三个村民小组,耕地150亩,230户,780口人,生产粮、棉、蔬菜种植的特色经济。2012年,人均纯收入5695元。

北马村在南马村北二里,为莲花寺镇最北村庄,包括本村和(小)时村两个自然村,村中分南堡子、北堡子和赵堡子。赵堡子靠西,赵姓居多(小)时村武姓居多。村东有郑火龙小型企业和时村农场。村庄周围,土地肥沃,一马平川,盛产粮棉。全村现有186户,816口人,3个村民小组,耕地1700亩,养殖业发展较快。2012年,人均纯收入8001元。

郭子仪故里的古今往事

郭子仪衣冠冢 高振强 摄

解放前,“三马”地势低下,水涝严重,生产落后,农民生活清苦,秋粮多种高梁等不怕水淹的作物。曾流传着“饿死饿活,不给三马熬活(当长工),苞谷吃死,高粱救活”的顺口溜。一九四九年后,特别是政革开放以来,“三马”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各村均有特色经济;新房崛起,房舍严整,巷道宽阔。通村路连接公路,到镇上和县城都很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