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賣慘不賣眼淚的扶貧更讓人充滿敬意

摘要: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宰商、釀酒師和麵包商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切”。買農民蘋果的,不是出於某種同情和慈善,而是因為需要;農民獲得技術支持,不是出於誰的善意,傳授技術的人也在這個平臺上獲得了收益。農民不是被獵奇被消費的他者,而是一個平等交易的市場主體。互聯網的偉大,就是在賦權中創造著這種平等關係。

不賣慘不賣眼淚的扶貧更讓人充滿敬意

吐槽青年出品 曹林|文

看多了大城市五星級大酒店裡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新聞發佈會,看多了這個會那個會比拼著奢華和排場,第一次看到發佈會開到了村裡,而且是今日頭條這個在很多人眼中絕不差錢、堪稱“土豪”的公司。―他們今年的創作者大會地點選在了廣西靈山蘇屋塘村,因為主題是“三農創作者大會”,在沾著農氣的土地上召開恰如其分。想起媒體曾曝光過,有貧困縣耗巨資到北京租豪華酒店場地搞扶貧典型宣傳,讓人大跌眼鏡。對比這種新聞看,到村裡開三農創作大會之舉尤其可貴。

更可貴的是,這一次以“三農信息創造價值”為主題、以助力扶貧為目標的三農發佈會,沒有習慣性地把農民當成弱者、在悲情渲染中去販賣同情。真的,我已經對那種用賣慘透支公眾愛心的扶貧邏輯充滿反感,對不賣慘、不賣弱、不賣眼淚的扶貧充滿敬意。

這次“三農創作大會”講的幾個助農故事,都沒有賣慘賣眼淚的元素,反而洋溢著新媒體新平臺新技術扶貧的陽光。比如三農創作者“付老師種植技術團隊”,這個團隊專門分享種植經驗和高產技術,他們在頭條上發表千字左右的農業技術講解文章,和2分鐘左右的農業技術教學視頻。這些實用的技術幫到了很多人,如何用糖幫黃瓜高產種植獲得120多萬閱讀量,有59萬人觀看了如何不用除草劑除草。他們現在的短視頻已火到了俄羅斯、菲律賓、泰國和非洲,不少海外華人農戶向他們“拜師學藝”。這個故事洋溢著技術紅利的陽光,沒有悲慘和眼淚。

還有湖南懷化的三農創作者“鄉野丫頭”,通過西瓜視頻、微頭條,分享當地特色美食、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和淳樸的鄉村生活,鮮明生動的內容成為很多人“精神上的農家樂”。蘇屋塘村的三農創作者“巧婦9妹”,每個月通過今日頭條的流量,電商流水過百萬,甚至還能幫助村裡人售賣水果脫貧。今年廣西省順豐物流發的荔枝,四分之一來自巧婦九妹。

不賣慘不賣眼淚的扶貧更讓人充滿敬意

圖說:今日頭條三農創作者巧婦九妹

我們在這些人身上看到的是陽光和笑臉,是分享美食的歡樂和收穫的喜悅。在這些故事裡,農民不是被同情、被獵奇、被圍觀和被消費的“他者”,而是一個個跟我們一樣通過自己的知識和努力,追求自己個體幸福生活的常人。他們不是靠悲情和眼淚讓城市人獻愛心,而是靠自己平等的努力去追求有尊嚴的生活。

發佈會上,今日頭條宣佈推出金稻穗計劃——未來一年,至少投入5億元,助力三農信息普惠。這是真正的互聯網邏輯和精神,這樣的扶貧方式,真正把互聯網的草根性、平等性和信息價值所帶來的紅利發揮到了極致。誰說社交媒體只屬於北上廣白領?誰說大數據只屬於那些網絡精英?誰說農民在網上的存在感就是奇葩表演?互聯網不僅在空間上讓世界變平,也在打破過去一個個由信息、知識、地域、身份、階層所形成的鴻溝,使社會在深層次完成一次賦權革命。市場不相信眼淚,三農不需要賣慘賣眼淚,通過更有效的信息流動就可以陽光地脫貧。

悲情營銷手法,見證著賣慘賣眼淚的流行,這種扶貧,其實是“偽扶貧”,真正的農民被利用。即便有的滯銷是真的,但過度賣慘賣眼淚,也是在透支公眾的愛心,更無法持續。賣了一回眼淚,獲得一些捐助,但以後呢?不能總靠悲慘和眼淚賺同情吧,邊際效應不斷遞減,“賣慘賣眼淚”只會使人陷入貧窮循環中無法跳出,鄉村根本無法振興。

當下關於扶貧一個共識是,扶貧必須扶智、扶制和扶志,像頭條這樣,做三農信息分發,利用智能算法把信息精準地分發給那些需要的人。這真是傳統方式無法替代的,讓“種植經驗和高產技術”這樣的信息精準地發送到渴求這些信息的農民手中,即使是很小眾的農業機械、水產養殖技術,也有受眾;讓農民的農產品信息精準地分發給需要的用戶手中,再遠的距離也能連接上需要的人;豬和玉米價格,政府新頒發的農業政策,農產品市場行情,這些一般人覺得無價值的信息,也會分發到需要的人那裡。

這個平臺生態通過信息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人們之間的關係是市場化的平等關係,就好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指出:“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宰商、釀酒師和麵包商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切”。買農民蘋果的,不是出於某種同情和慈善,而是因為需要;農民獲得技術支持,不是出於誰的善意,傳授技術的人也在這個平臺上獲得了收益。你看,農民不是被獵奇被消費的他者,而是一個平等交易的市場主體。互聯網的偉大,就是在賦權中創造著這種平等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