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差距、婚育歧視……小心踏入這些美國人都解決不了的雷區!

以其區別於男性的特質,“女性”日益成為職場中另一道獨特風景。《博才社》將持續關注“職業女性”這一話題,希望能夠多角度解析共同的困惑,和展示女性的職場風采

自1949至1979年間我國實行“去性別化”,並用公社取代傳統家庭作為生產單位以來,女性被視為與男性平等的勞動力,與男性享有同等的工作權利

這種基於平均主義的平等,在改革開放以後不復存在,而女性應同男性一樣參與勞動的理念則被保留。女性逐漸從家庭走向社會,成為重要的勞動力,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多元、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經過如此多年法制建設、媒體宣傳等政府手段,聯袂女性主義的傳播、女權運動的高漲,女性的職場境遇是否有了改變?

01

固執的偏見

三年前,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在北京等地多所高校的調查顯示,86.6%的女大學生受到過一種或多種招聘性別歧視,工科女大學生佔80%以上。

其中,有80.2%的女性認為,在招聘過程中存在“招聘信息顯示限男性或男性優先”“不給女性複試機會”“提高對女性的學歷要求”等現象。

三年過去,情況似乎並沒有得到改善。

全國婦聯調查顯示,當前基於生育的就業性別歧視仍普遍存在。

49.1%的用人單位在招聘中關注應聘者的性別和婚育狀況;54.7%以上的婦女在求職面試中被問及與結婚、生育有關的問題

不少女性認為,生育使得自身的職業發展機會減少、個人收入降低;67.7%的被調查婦女認為生育減少了自己的培訓或晉升機會;47.4%的被調查婦女認為生育使得自己的工作位變差,部分婦女不得不因生育中斷工作。

大部分求職婦女在應聘時被問及是否結婚、生育等問題,其中17.1%的求職婦女被問及是否生育二孩;甚至一些地方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錄的時候,也存在男性優先的現象。

2018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原副主席崔鬱表示,她依然保持著對女性職業歧視話題的關注,“因為這一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薪酬差距、婚育歧視……小心踏入這些美國人都解決不了的雷區!

02

彼岸的無奈

中國職業女性不是孤立無援。在大西洋的彼岸,全球創新程度最高、文化開放多元的美國,前谷歌技術管理者 Vidya Narayanan表示,“實在受不了目前刻意對技術人員男女比例提出要求的做法”。

在她所參與的Google招聘中,超過98%是男性。“我並非不想招聘女員工,事實是候選池裡面90%都是男性——不要急著反對,你可以先搜索一下有傳感器、無線、以及硬件經驗的工程師簡歷——我已經無法再提高女性員工的僱傭率了。”

這種困擾在她離開Google、自己創業後,仍未消失。儘管有意識地希望能構建一支性別多元化的團隊。但遺憾的是,她至今仍未成功。

“雖然我對 UrbanAMA 其他崗位的女性員工們很滿意,她們幹得非常好,但在技術團隊的多元化上,必須承認我們雖然努力過,但仍然做得很糟糕。”

中國的學者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在勞動市場中存在的性別隔離,同樣阻隔著女性的就業渠道。

比如,男女在某一職業中的構成比例,與其在全部勞動力人口中的比例不一;在具有較高的技術、責任、地位和收入的職位上,相對於男性,女性所佔比例呈現不斷下降趨勢;工資的性別差異導致“同工同酬”的要求並未滿足。

我們不得不正視這一事實:改革開放以來,男女之間的工資差距呈增長趨勢,且女性是國企裁員潮中最大的輸家。

薪酬差距、婚育歧視……小心踏入這些美國人都解決不了的雷區!

03

失衡的焦慮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估算的數據,2017年全球女性的勞動參與率為49%,而中國為61%。這比平均水平高出12%,比美國高出5%,比歐盟國家高出10%,比印度高出34%。

雖然全世界的女性普遍都比男性承擔著更多的家庭責任,但在中國,社會輿論施加給了女性更高的家庭職責的期待。

中國職場女性需像男性一樣參與工作,但同時又被期待著將自己額度生命活動限制在儒家傳統文化的規範內。

說不清到底是傳統思維下,女性家庭地位的不平等延續到了職場;還是職場的不平等進一步引致了對女性家庭角色的更高期待。

掙扎於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大部分職場女性難以尋求調和的途徑,不得已在失衡的生活軌道中負重前行。尤其是在面臨“生育”這一人生大計時。

薪酬差距、婚育歧視……小心踏入這些美國人都解決不了的雷區!

04

生育的挑戰

3月7日,北京朝陽法院宣判,公司辭退試用期無業績的懷孕員工屬於違法。儘管此案勝訴,但女職工懷孕期間被辭退現象時有發生。

北京市二中院通報,2015年至2017年審理的相關案件中,女職工年齡主要集中在30至40歲,且因生育“二孩”導致涉高齡產婦勞動爭議案數量比重增大,女職工勝訴率超過85%。

“職場媽媽或者年輕的育齡女性被歧視性地認為不如別人”,這種觀念的形成不僅出於男權思維;更由於對育齡女性社會支持的缺席,企業出於承擔生育過程中資源消耗的顧慮,往往傾向於將其拒之門外。

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戴錦華教授在一則訪談中說:“一個1-5歲孩子的母親,是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人群。抱著一個嬰兒的母親,在一位美國女性社會心理學家的描述中,是一種‘社會隱形人’。她時刻都有可能瀕臨崩潰,但大家根本不看她、不關心她。”

養育成本高,經濟壓力大;托幼託管難,照料負擔重;以及存在侵害女職工勞動權利、生育權利的現象……步入婚育期後,女性的職業焦慮愈演愈烈。尤其是不期而至的生育,往往將女性推入“職業斷檔”的危機。

將家庭和工作照顧得面面俱到多是一廂情願的理想。資深互聯網獵頭博才世傑合夥人邱愷建議,女性為此更應該結合個人興趣、崗位內容、企業文化和行業特質等,及早獲取職業的社會生態信息,即便不存在職業歧視,也應提前做好人生規劃,尋求適合自身的職業發展道路。

薪酬差距、婚育歧視……小心踏入這些美國人都解決不了的雷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