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仁懷市:一座建在峽谷之上的城市,被稱爲中國酒都

仁懷市,位於貴州省北部的赤水河峽谷沿岸,是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仁懷市面積1788平方公里,人口64萬人。仁懷2017年的GDP為640億元,是貴州經濟第一強縣,也是中國百強縣之一。仁懷出產茅臺等白酒,為中國酒都。

貴州仁懷市:一座建在峽谷之上的城市,被稱為中國酒都

貴州仁懷市:一座建在峽谷之上的城市,被稱為中國酒都

翻開仁懷市的地圖,我們發現,仁懷市位於貴州和四川的交界之處,赤水河從這裡流過。由於赤水河谷十分的深,因此在仁懷形成了著名的鹽津大峽谷。仁懷市就建在鹽津大峽谷之上。

貴州仁懷市:一座建在峽谷之上的城市,被稱為中國酒都

貴州仁懷市:一座建在峽谷之上的城市,被稱為中國酒都

仁懷的歷史和赤水有分不開的關係。宋元明清四朝時期,朝廷在赤水河流域設置過仁懷縣、仁懷長官司等,但是縣城均在今天的赤水市。雍正八年,移縣治於生界亭子壩,也就是今天的仁懷縣城,至此,仁懷才開始建制。乾隆十三年,改為仁懷廳,屬遵義府管理。民國時期,降為仁懷縣。1995年,設縣級仁懷市。

貴州仁懷市:一座建在峽谷之上的城市,被稱為中國酒都

茅臺鎮

仁懷是貴州經濟第一強縣,也是中國經濟百強縣,這主要得益於赤水河。貴州歷史上不產鹽,貴州的鹽主要由四川供應,歷史上叫做“川黔入黔”。明清時期,赤水河成為川鹽入黔的主要通道,而仁懷的茅臺鎮正好處於赤水河航運的終點。川黔便從茅臺開始運往貴州各地,當時茅臺成為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清末民初,貴州省三分之二的食鹽由茅臺鎮起運各地,有“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的說法。

貴州仁懷市:一座建在峽谷之上的城市,被稱為中國酒都

茅臺古鎮

隨著航運的興起,赤水河沿岸的白酒產業也興起了。《遵義府志》記載:“茅臺酒,仁懷城西茅臺村制酒,黔省稱第一。……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清光緒年間,“茅春、茅臺燒春、回沙茅臺”已遠銷諸省,其獨特工藝也大體定型。民國時期,茅臺鎮的白酒產業進一步發展,茅臺酒拿下了巴拿馬世界博覽會的金獎

貴州仁懷市:一座建在峽谷之上的城市,被稱為中國酒都

貴州仁懷市:一座建在峽谷之上的城市,被稱為中國酒都

貴州仁懷市:一座建在峽谷之上的城市,被稱為中國酒都

仁懷還是紅軍四渡赤水戰役的地點之一。1935年3月,紅軍主力從遵義再次西進仁懷縣境,茅臺鎮成為紅軍第三次渡過赤水的渡口。現在建設有茅臺茅臺渡口紀念碑,1982年2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的領導人曾在此暢飲茅臺酒,寫下無數的詩句來讚美茅臺酒。

貴州仁懷市:一座建在峽谷之上的城市,被稱為中國酒都

茅臺渡口

現在,依託茅臺酒為主導的白酒產業,仁懷市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這裡生產的白酒品牌多達上前種,擁有中國馳名商標7個。目前整個仁懷市的白酒產量只佔全國2.4%,但是卻佔據了全國三分之一的白酒利潤,一個茅臺鎮的白酒利潤比整個四川省都高。走進茅臺鎮,這裡的每一個建築都和白酒有所聯繫。主要的有世界最大的酒瓶,國酒門,國酒文化城等。

貴州仁懷市:一座建在峽谷之上的城市,被稱為中國酒都

國酒文化城

到仁懷旅遊,主要就是體現酒文化,除了著名的茅臺古鎮以外,還可以前往赤水河岸的沙灘鄉境內吳公巖絕壁,這裡刻有“美酒河”三個大字。其字體瀟灑穩健,雄放有力,為“最大的摩崖石刻漢字”。赤水河沿岸出產了茅臺酒、金沙回沙、習酒、郎酒等名酒,因此被稱為“美酒河”。

貴州仁懷市:一座建在峽谷之上的城市,被稱為中國酒都

鹽津河主河道全長約38公里,是赤水河的支流,大多為峽谷地貌,兩岸山勢嵯峨,危巖聳峙,河谷深切,藤木繁茂。這裡有鹽津河大橋、鹽津湖、國酒門、巨型茅臺酒瓶等景觀,是體驗國酒文化的好去處。這裡還有懷陽溶洞群,包括石膏洞、水簾洞、蓮花洞、桂花洞、山王洞、羅教洞、連望洞、杉林洞、羅漢洞等。

貴州仁懷市:一座建在峽谷之上的城市,被稱為中國酒都

枇杷村八卦田是仁懷新打造的景區,佔地320多畝,這個八卦圖案建在壇廠鎮枇杷村勝利組,屬農旅一體化園區。站在附近山坡向下俯瞰,各色植物勾勒出的八卦圖案,分乾、坤、震、坎、艮、巽、離、兌八個方位,與周邊紅頂的農舍互為映襯。

貴州仁懷市:一座建在峽谷之上的城市,被稱為中國酒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