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戰人物|藝術,如何成爲何香凝的革命武器?

漯河統戰 ID:lhtzb0

统战人物|艺术,如何成为何香凝的革命武器?
统战人物|艺术,如何成为何香凝的革命武器?
统战人物|艺术,如何成为何香凝的革命武器?

6月28日,由民革中央、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紀念何香凝先生誕辰140週年暨首屆“香凝如故”全國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何香凝,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書畫家,曾任民革中央主席和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為新中國的建立和美術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今天,我們特別刊發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館長蔡瑞燕撰寫的《藝術是何香凝的革命武器》一文,供大家參考。

——編者

统战人物|艺术,如何成为何香凝的革命武器?
统战人物|艺术,如何成为何香凝的革命武器?

何香凝

鬱風說,何香凝是一位以美術為革命服務的先驅,她作為一個以自己的一生獻身於革命事業,在驚濤駭浪中不斷創作的藝術家,“總是用可以掌握的一切藝術武器來抒發自己的革命激情的”。

藝術是何香凝的革命武器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藏有一幅畫,是何香凝、張光、賀天健、熊松泉、姚虞琴、馬公愚、方介堪、馬孟容八位畫家合作,由柳亞子、王禮錫款題的一幅《梅松菊圖》。據此畫最初的“主人”陸晶清回憶,是在1932年初的一次“義賣展覽”會上現場創作的作品。

统战人物|艺术,如何成为何香凝的革命武器?

何香凝 張光 賀天健 熊松泉 姚虞琴 馬公愚 方介堪 馬孟容 梅松菊圖

陸晶清,1927年3月到武漢中央黨部參加婦女工作,開始跟隨何香凝部長開展婦女運動。這幅畫的創作背景是1932年十九路軍上海淞滬抗戰爆發後不久。

淞滬抗戰爆發的28日當晚,何香凝聽到消息,立即決定把上海各界婦女組織起來做救護與慰勞工作,陸晶清是當時最早協助何香凝先生的工作人員。29日下午2點,臨時召集起來的人齊聚在何香凝家召開會議,討論了有關籌備慰勞、救護、救濟等相關事宜。會上決定把人員分成三個臨時工作組,分頭做籌辦慰勞品及救護需用的藥品、器具;趕製旗子、宣傳品和寫慰勞信等。會後,陸晶清手持何香凝的親筆簽名信隨陳銘樞夫人朱光珍一起到永安公司負責採購慰勞和救護用品。永安公司負責人看到何香凝先生的信,馬上允諾準備最豐富和適用的慰勞品和救護用品,卻拒絕收取採購費。他說:十九路軍為保衛國土英勇抗敵,何先生領導上海婦女投入配合戰事的工作,每個有良心、不願做亡國奴的人都擁護支持。並答應30日早上8點前會把準備好的東西運到指定地點。30日早上8點半,兩輛卡車滿載著慰問品送往前線,她和宋慶齡都親往十九路前線慰問。31日起,何香凝根據抗戰需要成立了辦事處,組織、領導婦女,開設前線慰勞隊、救護隊、難民救濟隊和救護訓練班。

為解決經費困難,尤其是短短一週內湧入“公共租界”的七萬餘難民,都身無長物,急需救濟的情況下,何香凝倡議上海各畫家合力舉辦“義賣畫展”。除了畫家各自捐出作品二百多幅外,畫展得到了各方支持,義賣現場由先施公司借出東亞酒家的房間作籌備處,二樓大廳作會場,上海各大文具店捐出大量宣紙、筆墨、顏料,裱畫店送來成捆的畫軸,畫家們在現場又創作了四十多幅。所有的畫作都不標價,用“競購”的方式拍賣。何香凝多次應邀命筆,現場參加合繪的畫作多幅,她或“補松”,或“補梅”,或“補菊”,或“補竹”,或“補石”……《梅松菊圖》由張光“紅薇居士寫天竹”,何香凝“補梅”。其他人或“補松”“補梅”,“馬公愚寫古幣”,方介堪趕快“寫古器”。柳亞子款題:“氣候襍秋冬,燦然萃一室,古器與古錢,萬象森成列。晶清、禮錫兩先生教。亞子。”王禮錫亦題:“染梅落紙雙清淚,對客揮毫亞子詩,顏色斑斕照古道,香圍繡幕夜沉時。錫。” 文因畫而作,畫與文相映生輝,傳之久遠。

但是,這幅畫的精神內涵,遠不止於這尺幅之內,正因了這創作背景和豐富信息而充滿張力,擴張了它的“領地”,既包含了畫家們為了抗日救亡、難民救濟而出力出錢的愛國熱忱,也是何香凝以手中的筆作為革命武器,為救濟扶弱辦學謀生而創作的一個歷史片斷和縮影。

畫風雄健 “充滿鬥爭之意”

1937年,毛澤東在寫給何香凝的信中這樣評價她的畫:“先生的畫,充滿鬥爭之意,我雖不知畫,也覺得好。今日之事,惟有鬥爭乃能勝利。”並稱贊她“先生一流人繼承孫先生傳統,苦鬥不屈,為中華民族樹立模範”。鄧穎超說何香凝“是一位傑出的美術家,她的美術作品充滿鬥爭激情,洋溢著浩然正氣”。廖承志說母親的“梅枝,猶如鐵筆一般,反映著她一生的硬朗,對友愛而對敵恨的性格”。

统战人物|艺术,如何成为何香凝的革命武器?

何香凝和廖承志在一起

何香凝的繪畫創作為什麼充滿鬥爭之意?這與她革命家的立場和革命實踐分不開。何香凝之所以學習繪畫,是接受孫中山的建議,為了服務於武裝起義設計旗幟、標語等革命需要而開始的。畫筆由此成了她一生革命的武器,她成了一位作品數量可觀、風格鮮明獨特的藝術家。她藝術敏感的核心元素在於她是革命家。她早期創作的動物畫尤以猛虎雄獅為主題題材,體現出威武雄強的氣勢和鮮明特點。中期專畫傲雪經霜、冷而彌堅的梅、松、菊,梅枝挺拔如鐵筆,如抗日戰爭時期,面對國破家亡的嚴峻形勢、國仇家恨的糾纏,她的畫風轉為冷酷,希望祖國像這些耐寒植物一樣能抗風雪鬥嚴寒,度過嚴冬、迎來春天,沒有女性畫家追求的柔美秀逸的風格。

何香凝長達六十多年的創作中,有大半時間創作都是為了捐款。特別是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末、40年代末,都是她創作的高峰期,畫作主要用於募捐。大革命失敗後,她辭掉了國民黨的所兼各職、不領薪水,主要通過作畫籌款去建設“仲愷農工學校”。1929年秋,她個人專門創作所積存的作品,加上向各名家畫友徵集到的畫件,總計三百五十餘幅,帶往東南亞賣畫,籌得十萬元寄回廣州仲愷農工學校。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她立即起程回國,尚未到達上海就向媒體發表談話,不久即以“何香凝發起救濟國難書畫展覽會”號召,為東北抗日救亡捐款。由於大量畫家的支持和“中國人民高度的愛國熱情的勝利”,12月28日開幕的展覽會,展期延遲到次年的1月3日,取得了很大成功。此後幾年她多次在上海、南京開展義賣畫展活動,往往是華僑捐一筆款,她就送一幅畫。就這樣,她用手中的畫筆為祖國、為人民、為抗敵將士謳歌,也為抗日救亡,為貧病婦孺、前線傷病員募款救護。

革命的浪潮洗禮了她的畫筆,也凝練了她的詩情。畫筆作為她特殊而心愛的革命武器,打擊敵人、喚起民眾和激勵同志,她的繪畫創作顯示出獨特的時代意義和實用價值。

何香凝把她對藝術質樸的酷愛、傑出的藝術天賦、才華和實現政治理想的抱負結合起來,火熱的革命實踐、抗日戰爭的烽火,中華民族的抗爭和奮鬥,前線將士的奉獻和犧牲,中國人民的愛國情懷,都成為她創作的力量源泉。也反映在她的作品中,總是充滿著昂揚的鬥爭激情,“冰霜雪壓心猶壯,戰勝寒冬骨更堅”!

作者系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館長

漯河統戰推薦

统战人物|艺术,如何成为何香凝的革命武器?

贊是一種鼓勵 | 分享傳遞友誼

统战人物|艺术,如何成为何香凝的革命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