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燴麵是哪裡流傳過來的?

大胖尊者

河南燴麵是從哪裡流傳來的呢,其實早先鄭州是沒有燴麵的,而鄭州的燴麵也是從河南省會遷往鄭州以後才有的,特別是比較有名的那幾個都集中在國棉廠附近,而且有像合記、蕭記等都是一些老字號的燴麵館。



像網上好多人說河南燴麵起源於陝西的麵條,我想說雖然陝西面條種類比較多,而且當地人做的麵條也比較好吃,但是河南燴麵真的和陝西沒有關係,最初燴麵還是起源於開封,是由當地人愛吃的麵條改良出來的。


除了從開封流傳出來的河南燴麵說以外,還有其他幾種說法,像唐太宗落難說,也就是唐太宗落難時老婦將麋鹿宰之,給唐太宗做了一碗肉羹麵條,後來就流傳開來了,因為後來麋鹿數量減少,便用山羊代替,也就成為了今天我們吃到的羊湯燴麵。


商丘身邊事兒

似乎每一種美食都有一部帝王落難史,都是各地小吃為了自身宣傳,炮製出的民間小故事,以增加小吃的傳奇性。河南燴麵也不例外。關於燴麵起源的民間傳說,摘錄兩則先品評一下。

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一個寒冬雪天,患寒病落難於一回民農院。回民母子心地善良,將家養的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亦稱麋鹿)屠宰燉湯,又和麵欲做麵條為李世民解餓。但追敵逼迫,情形緊急,老婦人草草將麵糰拉扯後直接下入湯鍋,煮熟後端給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滿暖流湧身,上下通泰,不覺精神大振,寒疾痊癒。後策馬謝別。


李世民即位後,整日山珍海味倒覺不出滋味,就想起回民母子做的面,想到他們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尋訪,以厚加賞賜。還真是不負有心人,終於找到了那母子。太宗又命御廚向老人拜師學藝。從此,唐宮庭御膳譜上就多了這救命之面——麒麟面。後來,因為麋鹿極稀少,覓獵困難,武則天為此殺幾貢使仍無濟於事,只得取山羊代替麋鹿,麒麟面也改稱山羊燴麵。經御廚、御醫鑑定其口感滋味和醫用價值都不亞於麒麟面,羊肉燴麵便成為宮庭名膳,長盛至今。這則故事具有一定的傳奇性,細節真實性當然有待推敲,可做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另一個“燴麵”民間故事說,羊肉燴麵是飛機轟炸出的美食。抗戰時期,日軍飛機常空襲鄭州,時有一名廚叫趙榮光,喜吃麵食。飛機來了,趙師傅去躲飛機,回來後,就把剩下的麵條加羊肉湯燴燴再吃。久之,趙師傅發現重新燴過的面也很好吃,便潛心研究。後加入些鹽、鹼,使之更筋,面別有一番風味,逐漸風靡。這個故事出現在了鄭州合記燴麵的牆上,是商家宣傳的噱頭。

以上兩則故事講出了燴麵的共同點:補身祛寒,方便易做。

其實就麵條自身歷史,河南出現麵條也已數千年了,漢魏時期亦稱湯餅,唐以後名稱漸變,宋代汴京食店便有“插肉面、大奧面”的供應。清朝西安泡饃傳到河南,河南人不喜吃饃喜吃麵,就把它演變成了燴麵。現在燴麵中的湯都類似西安泡饃的味道,湯用羊肉、羊骨煮五個小時以上,加入七八味中藥熬製。麵筋軟光滑,湯濃醇性溫。燴麵逐漸成為河南,尤其是鄭州的代名詞,所謂“沒吃過燴麵就沒到過鄭州”。



而我們今天桌面上吃到的口味燴麵則是近幾十年的事。1954年,省會遷至鄭州,1956年飯店公私合營。為了滿足大鍋飯集體吃飯的要求,批量快速製作熱湯麵應運而生。


燴麵,類似於螺螄粉、熱乾麵,工藝簡單,可預先儲備大量半成品,隨需求快速製作。地理上來看,它們又都誕生在鐵路樞紐。鄭州、武漢、柳州,都是解放前的鐵路節點,都是跨省大鐵路局的駐地。上世紀中國主要的交通靠鐵路,鐵路帶來了現代生活和流動人口,鐵路樞紐最易誕生現代口味的美食。燴麵沒誕生在洛陽或開封,而誕生於火車拉來的城市鄭州,很能說明問題。

鄭州有名的四廠燴麵,湯汁濃郁,裡面主要加入了咖喱。咖喱最早起源於印度,怎會出現在河南燴麵中?其實四廠燴麵也不過幾十年的歷史。四廠燴麵中的四廠指的是國棉四廠,鄭州建國後列為輕紡工業城市,建設了幾個棉紡廠,其中之一的四廠以美食聞名,包括燴麵。

四廠成立之初,從全國招調許多輕紡工人,傳播技術,其中包括很多蘇州紡織女工,那時蘇州的紡織技術領先。蘇州女工喜食咖喱,燴麵中便有了加入咖喱的創新做法,美味不斷改進,流傳至今。四廠燴麵位於西郊,那是老鄭州的地盤,燴麵是經過一代代食客考驗過的,留下來的必然沉澱著有老鄭州的歷史,老鄭州的滋味,老鄭州的人情。


其實,沒有一種美食的味道是一成不變的,所有的滋味都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與人類口味喜好的變化,隨之而變的。例如,在明朝辣椒傳入中國前,川菜就已非常出名,位列八大菜系,那時的代表作魚香肉絲,反而是甜鹹口。現在川菜無辣不歡,已經改變了人們對其的印象。

所以,很難說某一口味的燴麵起源於哪裡,終結與何方。若現在穿越回50年前,500年前,燴麵的口味必然與現在不同。

美食必然隨著人類口味的不斷變化花樣,與時俱進。


本人來鄭州近十年,起初並不喜食燴麵,現在逐漸愛上燴麵的香,濃,彈,滑。個人推薦大家兩家燴麵,首先說明,絕不是打廣告 。四廠燴麵,景祥燴麵,這是給我留下深刻美味印象的。大家有機會來鄭州可以嘗一嘗。

碼字不易,喜歡煩請各位親點關注,關注“稻場晚風”


稻場晚風

河南燴麵誕生的歷史並不長,迄今僅有幾十年的時間。從大類上劃分,河南燴麵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流派,即:鄭州燴麵和方城燴麵。

鄭州燴麵的發源地是鄭州。據考證,陝西的羊肉泡饃於清朝咸豐年間傳入河南。河南人喜歡吃麵不喜歡吃泡饃,羊肉泡饃在河南一直未能很好發展起來。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鄭州一位廚師把扯麵下到了泡饃湯裡,把羊肉泡饃改良成了燴麵,沒想到大受歡迎。喜歡吃羊肉泡饃的食客們說,現在的河南燴麵中還能依稀聞到羊肉泡饃的味道。

在1956年以前,鄭州乃至河南境內,還沒有一家主營羊肉燴麵的麵館。1956年公私合營後,合記燴麵館成立,這是河南省首家專營羊肉燴麵的飯館。

方城燴麵起源於南陽方城,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方城燴麵開始在方城縣城出現。南陽緊鄰陝西商洛,自古為秦楚咽喉,在飲食、文化等多方面深受陝西影響。方城燴麵融合了陝西扯麵的面、羊肉泡饃的湯,又結合南陽人的飲食習慣,反覆調整、改進,而最終成為獨具南陽地方特色的方城燴麵。

方城燴麵與鄭州燴麵的最大區別,在於方城燴麵裡只有湯、面、青菜、肉,沒有鄭州燴麵裡的海帶絲、千張絲、鵪鶉蛋、黑木耳。方城燴麵講究湯在濃白、面要筋道、肉要綿軟、菜要青翠、碗要大氣、片在均勻、料要辣香;鄭州燴麵除湯、面、青菜、肉外,都配以黃花菜、黑木耳、水粉條、海帶絲、千張絲等,可謂是菜、面、湯齊全,別具一番風味。

以上回答,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騎著蝸牛追蜻蜓

提到燴麵,想到的肯定是鄭州燴麵,羊肉燴麵,三鮮燴麵,味道鮮美,湯汁濃郁,而且有滋補的功效,且價格不貴,吃過燴麵的人很多,但瞭解他的人卻不多。燴麵是漢族的傳統美食,應該是中原地帶最飽受歡迎的面類了。

我們先來看看燴麵的歷史,燴麵最開始還不是面,而是一種類似湯餅的東西,到宋朝則逐漸演變成了面,後來就有了羊肉燴麵。



據史料記載,燴麵起源於河南南陽的方城,但是發揚卻是在鄭州的,如今鄭州滿大街小巷都是燴麵館子。鄭州人愛吃燴麵,就比如武漢人愛吃熱乾麵一般。著名的有76人燴麵,合記燴麵等。


在寒冷的冬天來一碗熱氣騰騰的燴麵,吃著味道鮮美的羊肉,喝著滋補的羊肉湯,再加上個鵪鶉蛋。不得不說是難得的享受啊


等候4169

河南燴麵是中國十大面食之一,也是河南著名的三大名吃,燴麵有羊肉燴麵、牛肉燴麵、三鮮燴麵等種類,是河南人民日常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愛,在國內擁有極高的名氣。

關於河南燴麵的起源有很多傳說,有唐太宗落難說,有豫籍京官廚子自創說,有日機轟炸鄭州說(燴麵是由長垣籍廚師趙榮光創制的),有豫籍羊肉泡饃師傅改造說,有山西回族傳統麵食說,但其中這些傳說都不是河南燴麵的真實起源,據專家研究考證,河南燴麵只不過只有區區70多年的歷史,其起源是一種官方行為,在上世紀60年代實行公司合營後,鄭州市飲食公司成立合記燴麵館,專門經營羊肉燴麵,從此燴麵便逐漸成為老百姓下飯店必點的一道主食,再加上鄭州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南來北往的來自全國各地的人都在此旅遊、置業,燴麵逐漸傳播開來,為全國人民所熟知,為全國人民所喜愛。


全景商丘

還真不好說。

其實燴麵的歷史並不長,也就幾十年的時間。記得最早吃燴麵大概是八十年代末或者九十年代初,之前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燴麵。

以下僅為個人猜測,如有不妥,歡迎批評指正。

至於煮熟的方式,這個是根據各自所處地區的口味和習慣來決定。

燴麵,顧名思義是要在鍋裡燴。而安徽太和的板面是不用油的,醒好的面拉時候在案板上邊抻邊摔,還要沾著乾麵,扔鍋裡煮熟了撈出來,澆上特製的滷水,放幾根秋天的菠菜,就是一碗美味可口的板面。

新疆的皮帶面做法跟燴麵一樣,不同之處在於人家不是燴的,也跟安徽板面一樣清水煮熟了配著大盤雞或者其他的大盤肉,倒上去攪拌攪拌,一幫人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吃點皮帶面,那滋味也是美輪美奐。

說到燴麵的起源,個人認為無非是綜合了各地的做法,然後根據本地人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加以改進才形成了獨特的鄭州燴麵,至於我這個猜測是不是對的,歡迎各位網友批評指正。


亂眼看世界

我是鄭州人,燴麵是解放前發明的。

當時人們做好了麵條,日本飛機來轟炸,人都跑到了防空洞,回來麵條都涼了,那個年代扔了是不可能的,涼了不好吃,聰明的廚師就回鍋燴了一下,這就是燴麵。

其實一開始就是燴撈麵,鄭州的燴撈麵特別好吃,然後就是豬肉的燴麵,但是現在鄭州街頭已經吃不到正宗的燴撈麵和滷肉的燴麵了,最後是留存的是羊肉燴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