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光又尴尬的工作
16年,像很多理工科出身的小伙伴们一样,带着由技术转管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设想,我进入了国内本专业top5的集团。
央企,世界500强,上市公司,任何一个名头挂出去都是让业外人羡慕的工作单位。但西三环边上这栋风光的大楼内,却是一份让自己尴尬的工作。
央企高工资高福利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工资总额的限制让曾经的铁饭碗风雨飘摇。第一次听老同事调侃“单位竟然出现过大半年发北京最低生活保障的情况”时,我潜意识地拒绝相信。
但当时抱着傍上大平台,努力学技术,最好混到管理层,然后再跳个小公司的幻想,并没有马上萌生及时退出的想法。于是,一边安抚自己实习期挣着2800的不甘,一边想尽各种办法快速了解公司的运营全景。
2、虚度一年
部门大部分业务是做EPC,也就是总包。利用资质和体制内关系,把活儿拿过来再分包下去,做总承包项目管理。
我们也有技术部门,但主要工作是负责工程管理和协调。各科室骨干大部分是部门成立时从设计院、电建公司挖来的老手,设计施工通吃,以一当十。毫无设计施工经验的小白耳濡目染一段也可以上手,但没有相当的技术功底,即使当上了专业主设人、设总,也多半只能做一些管理性的事务工作:打电话,催图,开会协调。
吃的是政策饭,风头就这么两年。单位没有完善的毕业生培养模式,也没人顾得上认真考虑毕业生的成长。
很幸运,我被分配到了技术部门里的核心科室。执牛耳的全是大拿,好不容易有人愿意带我,谁知政策一夜突变。业务范围急剧转移到了另一个科室,本科室的除了在执行的,几乎没有新项目。
没有新项目也就没有锻炼新人的机会,入职的前半年,准备一个执业证书基础考试、参加集团培训、看规范、熟悉往期工程案例,转眼到了年底;后半年给师傅当设总助理,偶尔出个差,自己看看书,第一年就这样结束了。
3、萌生退意
可以说,毫无收获,浪费了一年光阴。但也让我基本看清了处境:大平台,做工程总包,不论是业主还是分包商,你能接触到的都是比较高的层次。你的见识,你的视野都能因此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动辄过千万的项目,即使你在其中的话语权有限,也能锻炼出色的大局观和协调能力。但另一方面,这里学不到系统的技术,而且专业限制性强,一旦离开这个行业几乎无法通用。
更要命的是工资低得惊人,转正后4000+发俩月就减成3500,后来直接2600。要改变窘境,有关系和有眼力都很重要,做人和做事一样关键。升职才能加薪,熬得住才有希望,问题就在于我有点熬不住。
工作没有好不好,更多是适合不适合。一起入职的好几个同事在北京买了房,干着一份上班压力小,时间相对自由的工作,熬着资历,看准时机进入序列往上爬一爬,没人能说这个活儿不行。
同北漂不同命,对于我这种更大程度上奔着挣钱的人来说,平台解决不了最迫切的问题。
4、高不成低不就
跳槽是个技术活儿,原则之一是“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没有新东家,就继续服侍老东家。
我能干什么?我喜欢干什么?这成了避免再次发生“行业乱入”悲剧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事实证明我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深入,未能找到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
本行业?师傅在某次饭局上给我介绍了一个设备供应商,那大哥三杯下肚,大手一挥,“没地儿去了就过来跟着我干,别的我不敢说,一年10万没问题。”做销售?不谙世故、没酒量,这行好像不是我的菜。。
设计院?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形成了一种固执的偏见,提起画图就不感冒。而且该在设计院打基础的日子自己用来读了一个研,“年事已高”,不太适合从头开始画起。放弃。。
搞培训?坐井观天式地自我感觉英语还可以,决定考个雅思去教出国考试。8月一站,10月二战,两次都是6.5。这就很尴尬了,进面试的门槛至少是7.0。但实力的欠缺,高昂的报名费,这条路暂时走不通了。。。
考雅思失败后,生活再次陷入一团乱。我无比痛恨于自己的高不成低不就。妻子也愁得不行,她犹如看着提不起的阿斗,说,要不你去超市杀鱼吧。
另一方面,新掌权的领导终于看到角落里的我,迅速把我暂借到上面提到的部门新宠儿科室。11月,第一次以设总身份带队去山西一个项目踏勘。我终于做上了刚入职时梦寐以求的事情,带项目。
看着同行的大我十几二十岁的分专业负责人挣着比我高两三千的工资,恰逢山西大雪,寒风刺骨,当上设总的激奋被冻碎一地。还是得走。
5、考博风波
常年异地,工作前景灰暗,我不时就想起一个哥们离开北京前跟我说的话,北漂,要么牛,要么滚。我暗暗感觉自己得滚了。但路在何处,前方仍一团迷雾。
大哥打电话,听我吐完苦水,说兄弟可以考虑在学业上再迈一步。风雨飘摇中,我考虑了两天决定抓住这根飘过来的稻草。人一旦陷入迷茫就是一种全方位的迷失和伴随的自我否定,没有方向,没有底线,也忘了自己过去想要成为的模样。从毕业后妻子就常有建议我再考,只是每次都被我强力否决了,那时候方向还很清晰,对未来还很有信心。
结束北漂,结束异地,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石家庄的学校读博。但学校、专业,选择都很有限,多方联系下,终于有一个老师同意接收报考。
年轻,最怕生活没有方向。有个目标,马上热火朝天。突击备考三个月,再次踏上考场。
笔试完第二天复试,早上八点,我慌慌张张赶到复试地点,却被通知分在了第二批,九点四十。学院没有安排候考休息教室,楼道站着怪尴尬,在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大家纷纷下楼去校园溜达。
站在一棵街头常见但叫不出名字的大树下,我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这是在干什么?
明明完全有机会今年能博士毕业,进入这所学校来当老师,现在却在跟3个人争一个博士入学名额。
错过的一些机会大部分时候真的不能怪别人,只能怪当时对自己认识不清,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
6、转博往事
15年,研二,所里启动转博工作。简单询问了一下导师,我也开始和大家一起准备转博材料。当时觉得转博答辩就是一个形式,只要导师同意就肯定没有问题。然而,现实情况却狠狠给我浇了一盆冷水。
转博申请第一版草稿给导师看,他提出了很多意见。我回去修改后再次提交,他看了半天,说,这个博士你还是不要转了。
意外,震惊,突如其来,毫无防备。我无法形容当时的感受,就那样站在原地,手足无措。
在回学生办公室的路上,我忍不住地拼命想,为什么导师会不同意,为什么他会不同意?
难道是因为我对转博这个事情一直比较隐晦,没有像同一个实验室的另两个同侪一样很早就表明心意;难道是因为我和导师一直交流很少,他觉得我对这个方向没有兴趣;难道是因为前一段我不小心把一个重要仪器的电源烧了,他觉得我做事不够细心;难道是因为做实验的时候我经常找人帮忙,他觉得我没有做科研的潜力和能力。难道。。。
太多太多,3分钟的路上,我几乎把入学两年的经历都翻了一遍。
下午,师姐得知这个消息后跟我谈心。
如果想转博,还有别的机会。同实验室的一个老师由于底下学生对课题推进不顺,希望招一个男生转博去一起承担科研任务。后来才知道,如果真心想读,我当时还可以去联系所里其他实验室的老师。如果没有尝尽所有可能,就等同于自己放弃了机会。
最终,我拒绝了师姐的建议。
事情过去,就很难再挖出真相。我已经无法确定当时自己为何会把这个机会拒之门外。是因为要换一个新方向,我从内心因为陌生有一些排斥和恐惧;是因为导师没要我,换个老师大家以后见面尴尬;是因为一时意气,你不让我转我就不转;是因为我对实验室主流方向(当时导师的研究是实验室的“支流”)形成了一种偏见,潜意识里已经把自己和他们隔开;是因为。。。
剖析到底,还是因为自己目标不明确,导致决心不强。
当时并不觉得一个博士学位就会对以后的发展造成什么致命的影响,那个没出校园的少年太心高气傲,一心想的是进企业闯出一番天地。从没想过要凭借博士学位进普通高校当个老师,更不会想到自己未来有一天会在一个双非学校跟别人争一个入学名额。
于是,机会溜走,时间已是三年以后。后悔吗,后悔!就像摩根弗里曼在《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经典台词“我无时不刻地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感内疚。回首曾经走过的弯路,我多么想对那个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轻人说些什么,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告诉他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解决问题。可是,我做不到了。那个年轻人早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只留下一个老人孤独地面对过去。”
不至于如此严重,但已能品到后悔的滋味。
当明天还不甚明朗,你一定要努力抓住一切提升自己的机会,不管是在学业上还是工作上。有条件再往上迈一步的时候就全力迈一步,在一个点上站得高了,在其他路上也能看得更远,走得更远。
写这篇文章本没有必要猛揭这块伤疤去探究伤口的形成,但我仍旧愿意在重温往事中被满满的追悔莫及和哀己不争包裹。马上而立,不能让事情再简单的过去就过去了。即使没有收获,也必须要有教训。
一个半小时后,我踏进复试考场。当然,结果我就像我在另一篇文章里写的,最终一个本校的40岁左右的小姐姐以总分比我高1.7的优势被录取。再次名落孙山,时间已经是今年5月底。
7、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时间一晃而过,几年间也有过机会。但套用《爱情公寓》里的经典对白,机会曾经如雨点般向我打来,但都被我成功避开。
几次尝试失败,唯一明确是要放弃第一份工作。但路在何方,仍一头雾水。
年轻就是资本,这句话说得真好。20出头,即使一不小心挥霍了两年,也还是20出头。找不到倾心的方向可以有大把的时间上天入地,去构筑生涯,去追逐梦想。
不过从来没人说过30岁就不能从头开始,只是自己内心恐惧。舍不得走出舒适区,害怕迎接新挑战。重新出发,也许依然看不清未来,但至少认清了自己。没有炼成洞悉未来的眼光,只能依靠孤注一掷的勇气。
每一个选择都是福祸相依,利弊相伴,纠结权衡最容易消磨意志。条条大路通罗马,重要的是迈开第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总好过望洋兴叹。
于是,我继续向前走去
閱讀更多 這些鹹魚有點兒閒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