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吉林網執行總編輯杜宇峯對話央視著名評論員楊禹

6月29日,省互聯網業聯合會黨委、省互聯網業聯合會在省賓館舉辦了首期“新時代傳習所e講堂”,同時進行省互聯網業聯合會黨委理論中心組學習。

首場授課嘉賓是《中國改革報》副社長、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大型專題政論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總撰稿人楊禹。

中國吉林網執行總編輯杜宇峰對話央視著名評論員楊禹

涼爽的夏 與綠色發展理念是相關的

杜宇峰:首先,非常歡迎楊禹老師來到東北,來到吉林,來到長春。我也很榮幸,今天不是坐在電視機前作為觀眾看您點評天下大事,而是能夠和您面對面地進行交流。剛才一見面,您就提到長春的天氣很涼爽。我特意看了一下今天的天氣情況,北京今天最高溫度是37℃,長春最高是30℃。楊老師對長春初步印象如何?

楊禹:其實,我來過長春很多次。長春的天氣,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長春的夏天特別涼爽;長春的冬天呢,屋裡特別暖和,而外邊卻可以看到我在北京也很難看到的皚皚白雪。我還曾經嘗試過在冬天有積雪的路面上開車,很考驗車技(笑)。

我覺得,長春在這樣的季節,有這樣一種涼爽宜人的氣候,它既是大自然賜予的,其實也跟這麼多年來,長春以及咱們吉林省的同志們,一方面大力發展經濟,另一方面也始終堅持綠色發展觀,始終保持著這樣一個自然宜居的環境,這跟發展理念是相關的。用一句簡單的話說,擁有好的生態環境,既是天幫忙,也是人努力。

回望和再思考 是為了把未來看得更清楚

中國吉林網執行總編輯杜宇峰對話央視著名評論員楊禹

杜宇峰:很高興,我們吉林給楊禹老師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們知道,您這次受邀來吉林參加新時代傳習所e講堂等系列的宣講活動,其中很核心的一個主題,就是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您被大家所熟知的身份是央視的特約評論員,而您的本職工作是中國改革報社的副社長。可以說,無論是央視評論員這個身份,還是資深媒體人的身份,您都是中國改革開放整個歷程的守望者和見證者。我們通過相關資料瞭解到,在十年前,您曾以媒體人的身份策劃組織參與了改革開放30週年的重大專題報道。時間過得真快,十年過去了,在這樣一個時點上,當您回望過往,今天您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又有哪些新的感悟、觀察和洞見?

楊禹:十年前的2008年,是中國大事要事很多的一個年份。那年,我們一起抗震救災,然後是北京奧運會,到了年底,大家一起慶祝改革開放30週年。我們當時進入新世紀剛幾年的時間,那個時候,我覺得大家對改革開放的思考特別多地集中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所面臨的新的形勢。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們中國迎來了擴大開放的一個新的階段,那麼這種擴大開放又倒逼我們自身的改革。所以當時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五六年的時間,大家更多的是在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問題。當時,我們做媒體報道也是更多地去圍繞經歷了入世之後的五六年時間,大家對改革開放下一步進程的一些思考。

改革要走向更深的層次需要有整體上的突破

站在當時的時點上,我們不僅看到了改革開放的一種不斷地接力式的這種前進,而且也開始注意到,改革需要走向更深的層次,需要超越一些局部的領域和一些點上的突破,需要有整體上的突破。在十年前那個時候,大家普遍感受到中國的改革開放需要再上一個臺階,但是對於怎麼去推動整體上再上臺階,大家有很多思考,也有一些疑問,更有大量實踐當中的各個方面共同的探索。

之後,又經過了幾年,我們就迎來了黨的十八大召開,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作為一個經常報道改革的媒體人,我就感覺到這個部署就是在對以上所談到的這些思考、疑問以及探索所作出的回應。

我覺得,從30週年到40週年,從十八大到十八屆三中全會這個階段,正好就體現出了這十年當中,我們又經過五年左右的摸索、思考之後,新一屆黨中央自上而下地對推動深改做出了整體部署,推動著我們的改革上了一個新臺階。

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講一句話“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這句話,我覺得說得特別好,這個大眾哲學的表達,生動地說明了回望與展望之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回望,不光是回望剛才咱們談的這個剛剛過去的十年,我們應該回望整個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我覺得,這個回望很有必要。這個回望,不是說就為了一起來翻翻故紙堆,我們就講點老故事,回憶回憶當年的經歷就完了。所有這些我們回望和再思考,其實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看清楚未來,是為了把未來改革開放更久遠的路程怎麼走得更好,能夠看得更清楚。

中國吉林網執行總編輯杜宇峰對話央視著名評論員楊禹

話改革 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雙輪驅動

杜宇峰:楊老師,您擔任了十集大型政論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的總撰稿。這部片子在國內外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即便不詳細地看內容,只是通過片名,我們至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信息,那就是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它不是一個節點,而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它既不是完成時也不是過去時,而是一個正在進行時,甚至成為中國,乃至中華民族的一種姿態,我們就是要不斷地改革創新與時俱進,不斷地對外開放擁抱世界。

那麼對未來的十年,乃至更長的歷史進程,您怎麼看,有什麼樣的展望?

楊禹:《將改革進行到底》這部政論片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當時時間短,任務重,一大批各級領導、專家學者、資深媒體人都參與其中。如果說《將改革進行到底》這個片子有什麼創造的話,那麼這個片名《將改革進行到底》可能是一個亮點。這是我們在創作過程當中不斷深入思考並提煉出來的。其實,這個話也是從習近平總書記的一些重要表述中獲得的靈感。

改革就是今天最重要的革命任務之一

就是在開始做這個片子的前幾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的一個迎接2017年的新年茶話會上,意味深長地講到了幾十年前毛澤東同志對全黨提的兩個要求:一個是抗戰勝利前夕,毛澤東說我們要愚公移山;一個是解放戰爭即將勝利的時候,毛澤東對全黨講要將革命進行到底。習近平總書記重提毛澤東同志的這兩句話,深刻地啟發了我們,讓我們體會出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大家要有將革命進行到底的精神,那我們想改革就是今天最重要的革命任務之一,我們應該也必須將改革進行到底。我們的片子播出之後將近一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很多次地直接講了這句話,提出了這個要求。

改革永遠在路上永無止境

如果讓我來總結一下這句話的含義的話,我覺得,第一就是改革永遠在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它是永無止境的;第二就是改革到今天要在新的起點更高水平上再出發;第三就是在我們後邊很多改革領域裡邊,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比之前還要難的,特別難的、最難的問題就在後面等著我們,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勇氣決心和能力,那你今天這一步可能就走不下去了。

所以,我認為現在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地把這句話講給全黨同志,就是希望特別是在十九大之後,我們慶祝和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的時候,引領著我們大家更多地去看下一步,要看下一步的難題、下一步的重任,然後下一步怎麼去攻堅克難,讓大家去思考這些問題。

中央不僅有頂層設計,還要有更強有力的頂層推動

這裡,值得思考的問題確實很多。如果讓我提綱挈領地提幾點的話,我覺得,大家可以去看過去幾年,在改革上面,中央主要是負責頂層設計。目前來看,中央在不斷地頂層推動很多重大改革,那些在一個省裡邊一個部門裡邊自己就能完成的改革基本都完成了,今後大多數改革都是跨省、跨部門的改革,那就需要中央不僅有頂層設計,還要有更強有力的頂層推動,帶著我們一起去跨部門、跨領域、跨地方地去整體啃這個硬骨頭。

基層落實要體現首創精神

還有一個呢,我們這些年一直講,說基層幹什麼呢?基層負責落實,中央做完頂層設計,基層要落實,從總書記的要求裡,從這幾年的實踐裡,就能看出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含義,就是基層還要探索。落實不能理解為基層就是等著,等著中央省裡市裡一層一層地告訴我具體怎麼幹,你不告訴我怎麼幹,我就一動不動。落實不是這個意思!總書記多次講過基層情況千差萬別,中央定了原則方向之後,特別期待,也要求各地結合本地實際,做差別化的探索,要體現首創精神。

改革的關鍵點、落腳點在哪裡?

接下來,從這兩個層面去看,看中央怎麼頂層推動,也看地方在落實當中,怎麼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中央確定的原則方向基礎之上,特別能體現地方的一些帶有首創精神的探索。這種來自頂層的設計和來自基層的探索,彼此呼應,良性互動,是改革的關鍵點、落腳點,也是我們大家去關心改革思考改革和參與改革的著力點。

改革開放中的辯證關係

中國吉林網執行總編輯杜宇峰對話央視著名評論員楊禹

杜宇峰:的確,正如您所說,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僅有來自頂層的宏大設計,更有來自基層的創新實踐,它們之間的呼應與互相聯動,形成了我們中國整個改革開放既意志堅定又生動鮮活這樣一個充滿力量的偉大格局。此前,曾看到您寫的一篇評論《改革開放的16個音符》,這篇文章的篇幅不長,但是在這篇文章裡你用了16個詞彙所組成的8對辯證關係,來表達您對改革開放這樣一個歷史進程中很多關鍵問題的這種哲學思辨和現實體認。比如您提到了,破與立,變與治,均與先等等……實際上,這些問題,對中國改革開放進程而言,都是比較核心的問題。

我們想了解,從您寫完這篇文章到現在這段時間以來,您對這些辯證關係有沒有一些更新的深入思考?

楊禹:這篇評論大概有一兩年前了,我在評論裡提了這八對關係。其實,這些關係不是我自己天馬行空般想出來的,而是結合這些年我對改革開放實踐的觀察,特別重要的是結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要思想,我所生髮的一些感悟。換句話說,這些關係可能我是用新聞評論者的語言去表達它,但實際上所表達的核心要義,我覺得是體現我對習近平總書記改革思想的理解。

改革,破與立都要做

就這八對關係而言,其實習近平總書記都用他的語言講過。比如說破與立的關係。我記得習近平總書記就講過一句話,他說今天的改革是兩件事,要改的,必須堅決改;不能動的,堅決不能動。所以說,這個“立”也是改革。你不能說改革就是突破,不斷地改變,這就叫改革,不是的。今天的改革,特別是包括最近這一段時間,大家共同的最新的思考,就是改革進程當中,我們要打破很多原來的東西,但是還有很多改革動作是為了立起一些東西,是為了把一些原來遊動的東西讓它進一步的定型,用制度去定型,用法治的手段去定型。現在,這個破與立都要做。過去,我們曾經有些歷史階段講要先破後立,甭管怎樣先打破了再說,再慢慢地去立。現在,你不僅要改革,還要穩定,還要發展。現在是既要“破”更要“立”,甚至有的時候你要先“立”再“破”,就要把這個“破”和“立”的辯證關係,進一步準確地把握好。

改革不是照著教科書按圖索驥的過程

再比如說“變”和“治”的關係。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格局不斷地在變化,那改革者不是說提前多少年自己先寫一本給自己的教科書,我把未來三四十年要發生的事全想好,然後都寫進書裡,然後咱們就照著書去改革,不是的。改革者每天都在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所以改革者你要不斷地推進改革的深化,一定首先要對世界的變局和中國的變化保持最敏銳的準確的判斷,然後根據這個判斷去提出新的治理主張,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只是照著教科書按圖索驥的過程。

改革要更精準地去構建實事求是的公平

還有“均”和“先”的關係。其實,這是講過多年的老話題。如何追求公平與效率的平衡,從一開始改革開放,我們就在進行不斷地探索。但是我們今天不斷地在新的起點更高水平上,你就要去思考,在這個階段我們追求的公平是什麼?效率是什麼?怎麼把公平與效率的均衡關係更好地找到?我們大家都講要公平,但是你看現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很多要求,包括我們的改革動作是在幹什麼呢?它不僅在構建更多的公平,而且更精準地去構建實事求是的公平。公平不可能是絕對的,烏托邦式的,沒有效率,沒有“先”字,沒有創新創業創造,沒有人去站在最前面去探索,那大家沒有什麼可分享的東西,公平也就無從談起。

改革思想當中蘊含著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

所以,我想諸多這樣的關係,歸根結底是體現了所有的改革者,特別是過去這些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他在改革思想當中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

他講改革又要整體推進,又要重點突破,膽子又要大,步子要穩。你又要頂層設計,又要摸著石頭過河,這都是體現了辯證思考。

“不忘初心”的三重內涵

中國吉林網執行總編輯杜宇峰對話央視著名評論員楊禹

杜宇峰:在今天,世界看中國,有一個重大的話題是繞不開的,就是我們黨的十九大。可以說,黨的十九大舉世矚目,在這次大會上所傳遞出來的重大信息,不但深刻影響著中國,也在深遠影響著世界。您曾經說過,十九大精神最好的載體,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當然,數萬字的報告是鴻篇鉅製,我們今天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無法全面系統地去討論。那麼,我們就選擇一個比較小的切口,來談談十九大吧。

說起十九大,現在大家往往都會說到一個詞,那就是“不忘初心”。

對於“初心”這個詞彙,您怎麼理解?

楊禹:的確,在長達3萬多字的十九大報告裡,很關鍵的一個詞就是“初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也寫在十九大報告的主題裡。所以,“初心”也成為了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個“熱詞”。

其實,不忘初心也不是十九大報告最早提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週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就已經反覆提出來“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對於初心,我是這麼來理解的。首先,要給它一個歷史的座標。不忘初心的要求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來的,他也不斷地強調這個初心的重要性。這個初心不是最近這幾年我們共產黨人才發現我們的初心是什麼,這個初心是我們中國共產黨成立97年來一以貫之的偉大情懷,黨從當年成立之初,其實就找到了這個初心,總書記是要求我們要不忘這個初心。這個初心就是總書記在報告裡邊講到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你要看到過去這90多年,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沒有忘記,要忘記了初心,我們就走不到今天了。所以,“不忘初心”這是我們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共同和深刻的認識。

13億中國人民要秉持我們共同的初心

從橫向來看,他講初心也不光是對共產黨員講,很多場合他還講到我們13億中國人民要秉持我們共同的初心,13億人的初心。我想今天來看,就是我們要不斷地謀求民族復興,走好中國道路,這是大家共同的初心。他有的時候還在講我們共產黨人的國際使命,在十九大報告中,給這個初心和使命給了兩句話的定義,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去年12月,他在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又加了第三句話,他說我們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和平與發展;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他把這三句話又進一步簡化為,我們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

要踐行好,不是空泛的踐行

所以,我想我們現在對初心的理解應該跟上總書記這個節奏,跟著他不斷地去總結思考,並且要求我們自己去把“初心”的這三重內涵進一步的踐行好。要踐行好,不是空泛的踐行,而是通過不斷地務實奮鬥,把改革開放、法治建設、改善民生等等這些按照我們的目標做到位,那你的初心使命就能體現好。

鄉村振興戰略 吉林要給全國做示範

中國吉林網執行總編輯杜宇峰對話央視著名評論員楊禹

杜宇峰:楊老師,剛才我們就改革開放,十九大精神等等進行了交流,下面一個話題,我們想聊聊吉林。眾所周知,吉林省是農業大省,農業也是吉林的一張靚麗的名片。與之伴生,三農問題也是吉林省要著力破解的重點和難點。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們注意到,您也就這個話題第一時間在央視做了一個點評,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破解一切三農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和立足點。能不能談一談您對三農問題還有哪些進一步的思考,對吉林的破解三農問題有哪些建議?

吉林要把中央鄉村振興戰略落實好

我覺得,吉林三農的下一步,如果概括成一句話說,就是把中央關於鄉村振興戰略落實好。

在我看來,關鍵有三個問題——

現代化大農業吉林要給全國做示範

第一就是吉林要把自己在農業生產當中的這種相對的優勢進一步發揮好。全國很多農業生產區,大家是很羨慕吉林的,因為吉林自然環境優越,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也相當雄厚。我覺得,在怎麼做好現代化的大農業上,吉林有這個條件,不僅要做好,而且還得給全國做個示範。

吉林做農業不能只帶著農業思維

三農領域的改革吉林應該走在最前列

第三,就是要看到中國的三農問題歸根結底始終是兩個關鍵問題,一個是農村的人怎麼辦?一個是農村的地怎麼辦?在三農領域改革的要求非常高,你看十九大的報告裡,總書記講到鄉村振興戰略,當時講的話基本都是改革創新的要求。那我覺得我們這個領域的改革要把它當做一個主戰場來推進它,圍繞土地,各種跟土地相關的一些制度創新,那吉林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應該走在最前列;關於人這個城鎮化進程,怎麼推進它,怎麼讓想進城的人順利地進城,讓想種地的人順利地種地,涉及人的問題背後也歸根結底是改革要求,把這些動作都做到了,我想,吉林的農業還能再上臺階,還能有更高的境界。

中國吉林網執行總編輯杜宇峰對話央視著名評論員楊禹

做電視評論員 深感責任重大

中國吉林網執行總編輯杜宇峰對話央視著名評論員楊禹

杜宇峰:謝謝楊禹老師對吉林的關心關注,也感謝您對吉林發展,尤其是三農問題所給出的很好的意見和建議。今天,我們聊了很多相對宏大的問題,那在這次訪談的最後,我們想問您一個和您自身相關的問題,您作為一名著名電視評論員,可以稱為10多年來中國電視評論界的一個大“IP”,很多國內國際的重大場合,您都參與其中。有很多人對您的這個工作非常感興趣。此前,您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曾說過,這份工作的壓力特別大。因為,新聞的發生往往是變化而且很難預知的,但是,中央電視臺作為國家電視臺,又要求在很新聞發生的第一時間內就要做出評論和引導,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比如您之前也提到過,您的評論幾乎從來都不寫稿,都是直接說,有些極端情況下,您都進演播室了,可能還不知道今天要去點評的內容什麼。就我們理解,您能在這種超高節奏下很好地完成工作,可能只是說您的反應快,頭腦機敏,但更多的時候,還是取決於您平時對很多重大問題的深入思考與不斷積累,只有心中有數,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事實準確、邏輯自洽、語言生動、導向正確、風格鮮明的觀點。

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您作為一個電視評論員每天的工作狀態是什麼樣的?

楊禹:說實話,這份工作壓力確實很大。自己身在其中,我覺得最大的感受是責任大。我在中央電視臺做評論員,分工是側重於重大時政和重大經濟類新聞的評論,大家都能看到我的評論基本都是跟著大事走的。這個時候,話筒就在我面前,億萬的觀眾在聽著,我覺得這個裡邊主要還是一份責任,有這份責任感,才能夠時刻不忘了坐在那兒的自己是誰,不忘了你要判斷和表達的東西是要負責任的,這個責任不是我個人的責任,是國家電視臺的責任,是黨領導下的一個國家電視臺的重大責任。

我最大的精力都用在學習上了

平時的工作狀態是很緊張的,真正說在直播的那個時間並不長,可能只有幾十秒幾分鐘,有的時候幾天可能就趕上一條評論,有的時候這一段時間都在為某一個重要評論做準備。但確實也有一些突發情況,就像剛才你說的,你坐在那兒了,其實面對的是一個正在進行的突發事件,你要評論的東西還正在發生的過程當中,也有這種情況,這個時候考驗就比較大。

工作中,我最大的精力都用在哪兒了?我覺得,是用在學習上了。因為,表達是最後大家聽到的,而背後最大的精力是用在不斷地要學習上,學習總書記的思想,學習中央的大政方針,去判斷、瞭解、把握你要評的這件事的方方面面,對它要有系統認識。然後,還要有自己的一點帶著新聞評論者的思考,不是簡單地把中央文件在評論裡給重複一遍,也不是簡單地只用一個普通的觀眾的視角去評說,評說兩句,隨便來兩句,那樣就完不成任務,你體現不了這份責任。

看問題的態度與方法在今天中國的輿論場上仍然是稀缺品

所以,我不斷地去學習,並且用新聞人的思維方式去了解這些事情本身的內在邏輯。今天,包括我在內的很多新聞評論員都願意聽一聽評論,不是說通過評論能給大家帶來多少信息。我們的評論裡邊有信息,但更重要的是,評論裡展現的是看待一些複雜問題和重大問題的方法,思考的方式。這種看問題的態度與方法,我認為在今天中國的輿論場上仍然是稀缺品。我們這個方法講出來不是命令大家說你必須像我這麼看問題,不是的;而是把我怎麼看問題的方法,潛移默化地講出去,長年累月地講出去。當大家看到碎片化信息的時候,我作為一個國家電視臺的評論員能給大家去講一講怎麼系統地看待這件事情。當大家看這個事情缺少歷史縱深的時候,那我去給大家帶來一些看這個問題的歷史的維度。當多樣的價值觀在輿論場上交織的時候,那我們評論員來講一講主流的價值觀是什麼。當大家對未來有了一些困惑的時候,那我用我的方法來講一講,我們怎麼更有建設性地充滿希望地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如履薄冰因為我知道責任重大

我覺得,這是我們這份工作承擔的重大的職責,所以我雖然在這個崗位做了十年的時間了,但是我始終是如履薄冰。如履薄冰,就是因為我知道責任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