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可以通過君主立憲走向近代化,爲何滿清卻不行?

蕭曉四姑娘

日本之所以能夠通過君主立憲制,迅速從一個鎖國自閉的農業國家成為一個能在甲午戰爭中擊敗大清帝國的軍事強國,併成為而戰中重要的亞太地區的策源地有著極為深層次的原因!



日本是一個深受華夏文化影響的衍生文化,對於日本的精英階層,華夏儒家文化中的王霸之術是他們一直學習的目標,因此在當有力量進行展示的時候,他們也會試探一下,一次是唐朝,另一次是明朝,結果是一樣的,他們的雄心被徹底打回了原型!



對於日本的精英階層來說,似乎沒有什麼辦法實現他們的所學,而兩次對華夏的軍事試探也最終以失敗告終,這個高層似乎已經絕望,因此他們步大清的後塵閉關鎖國,然而美國艦隊的到來打破了日本人的這種絕望式寧靜,雖然鎖國政策被打破,國家主權被侵略,但是日本人的雄心卻重新被激活!多次嘗試未果的沮喪之心和壓抑很久的王霸之心,在接觸了西方的文化和技術後,迅速的轉變為一種社會共同進取的精神,他們的天皇不是放權而形成的君主立憲制,而是民眾或更準確的說日本的精英階層從末代幕府手中要回來的君主立憲制!日本的天皇已經有一千年以上的沒有如此高的權力了!



而清帝國則不同,華夏曆史上都是王霸之術的輪迴上演,清帝國的統治者也不例外,尤其是清帝國的康雍乾三朝的文治武功,更是將清帝國的統治階層和上層社會的自我認知推上了天朝上國的地位,既然是天朝上國那必然的不稀罕洋鬼子的工業伎倆,直到鴉片戰爭被英國的堅船利炮打打疼,從最初的排斥但逐步的接受,雖然接受水平不行,但架不住國家足夠大,傾國力搞一隻像樣的海軍還是很平常的事,就這樣的海軍規模與當時的列強來比也已經不算弱小,但問題的根源就在這裡!



既然如此不費多大勁就可以搞出來的裝備規模,還需要深度改革國家政治體系嗎?很顯然當時的社會認知缺乏君主立憲制的基礎,即使勉強成功也不過是架著君主立憲制的名聲,行中央集權的事,所謂的不破不立正是這個真實的寫照,這樣的自滿心態直到甲午戰爭被徹底打殘,可以說正是甲午戰爭把清朝的紙老虎的形象紙戳穿,隨後的八國聯軍也能以一萬多點的軍隊直搗重兵防禦的國家中樞,那八國聯軍除了日本的是正規軍隊,英國軍隊根本就是英國軍官指揮的印度及香港的當地警察!



所以一對比就發現,根本就不是一樣的環境!也沒有一樣的認知!君主立憲制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舊伎倆!


嘟嘟超

宏觀上說,世界不是一個早晨一起進入近帶的。 進入的先後是有規律可循的。 我們可以用公比2.618,將人類社會的幾個形態連接對應起來,看看,進入先後次序的規律性。 先用0.618為公比確定一個框架,再具體時間點對應。 (一)公元前12100年到公元前6573年,為世界第三氏族社會時代早期。 (二)公元前6573年到公元前3158年,為世界第三氏族社會時代中期。

(三)公元前3158年到公元前1047年,為世界奴隸制時代早期。

(四)公元前1047年到公元258年,為世界奴隸制時代中期。

(五)公元258年到公元1065年,為世界封建生產關係時代早期。

(六)公元1065年到公元1563年,為世界封建生產關係時代中期。

(七)公元1563年到公元1871年,為世界資本時代早期。

(八)公元1871年到公元2061年,為世界資本時代中期。

(九)公元2061年到公元2179年,世界第一社會時代早期。

(十)公元2179年到公元2252年,世界第一社會時代中期。

框架出來了,我們可以對比任意時間的等價對應的時間了。 我們先對應一個公元1848年到1871年這段時間,這是世界資本時代早期的最後時間,世界領先大區的西方體系中的最先進部分裡出現下個時代特徵了。忽閃忽暗。東方此時還在農業生產時代。

以2.618為公比,對應世界封建生產關係時代裡最領先部分的公元1004年到公元1065年。這時世界領先大區是東亞。宋朝出現了世俗文化,商品經濟活躍,城市化水平突出。僱傭關係若隱若現。世俗文化商業文化活躍,宋朝收入中工商業佔比超過一半。這隻可能是世界最先進地區才有的特徵,歐洲此時還沒有城市復興。

再乘公比2.618為公元前1206年到公元前1047年。世界奴隸制時代領先者中東地中海大區,進入鐵器革命時代,個體家庭勞動時時產生著,但也時時又被限制了。東方還處在殷商時代,鐵器革命還沒有大範圍爆發。主要生產工具還是石器加部分青銅器。

再乘公比為公元前6990年到公元前6573年。這時世界的領先地區是亞洲。東亞是最突出的,農業革命廣泛發生,人口大增長,遊牧部落從農業部落中分離出來,手工業也豐富起來,分工開始變細,商品交換在部落間活躍起來。財富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集中。在農業人口的增加下,定居的村莊越來越大。此時是公元前6990年。農業革命導致的人口暴漲和村落的大型化商品交換的增加在東亞大陸最為突出廣泛。文明的要素星星點點的出現,但只是要素。 這一列對應的是下個時代的萌芽或特徵的出現的最早的地區。

第二步,我們對應,世界第一次萌芽的誕生,持續和間斷。 時間點選擇三個,公元1905年,公元1918年,公元1992年。

世界資本時代中期的這三個時間,歐洲世界的大東歐做了一次持續但最後間斷的嘗試。

乘以公比2.618對應出,公元1153年,公元1186年,公元1380年。重點是金國和大概率不包括南宋,誕生了資本萌芽和國家的重商主義,經過元朝國際貿易時代的推動,在元末戰爭的破壞和明初的重農抑商全方位封建化政策下結束。這是一次國家商業化資本特徵的嘗試。和北宋時代的微觀生產中的要素萌芽時代不一樣,所以,這個嘗試的重點是金國。而北方中原部分的金元的繼承性和特徵性特別接近,金元之間不存在間斷與否的問題。元明之間的間斷性特徵明顯。而宋朝萌芽是上一次對應的時代的事,本時代已經過時。所以,才點放在金國身上。也才會有元時這一國家商業特徵興,明初時結束。

再乘2.618對應,公元前816年,公元前728,公元前221年。這個時期,一統中東地中海的大帝國先後有亞述,米底,波斯,馬其頓,和馬其頓分解的三大國。在這一帝國時代,中東東部的農牧結合地區是小農特徵最為明顯的地區,而不是希臘地區。上個水平的萌芽才有希臘。本時代要實現的高度,馬其頓有可能做到一部分,希臘城邦是不可能小農化自給自足的。隨著中東地中海這個時代大國的衰落,奴隸制特徵再次明顯。

再乘2.618為公元前5969年,公元前5739年,公元前4411年。在這個時代,遊牧部族建立的東方大部落集團,是東方第一次文明時代的嘗試。流動部落聯盟的盛衰繼承性弱,最終結束了這一次嘗試。

第三,我們對應,世界未來的領導者,時間點為公元1956年和公元1998年。東亞誕生了新特徵,並且只有自己持續到第二個時間,歷史選擇的就是這裡。

對應公元1287年,公元1396年。歐洲文藝復興了,層層推進不會停留,明朝封建重農體制完全確立了。

對應公元前465年,公元180年,東方戰國到秦漢,勢不可擋。西方地中海成了羅馬的內湖,要將西方奴隸制推進到登峰造極。

對應公元前5050年,公元前4305年。這是6300年前,中東誕生了安定的城邦。東方的文明追溯源頭到5300年前。

第四。老的領先者開始向下個時代的過渡。公元2019年,2092年。

對應公元1453年,1644年。 土木堡之後,權利重心向士大夫下落,工商業再次活躍,新類型的資本萌芽再次誕生,導致了封建明朝體質的鬆動,進而被農民推倒,最後也是核心的一步,新興的生命力旺盛的清。創造了嚴謹的高瞻遠矚的國家。

又 對應公元前31年,公元470年,羅馬帝國建立,隸農制誕生,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中世紀開始。

又 對應公元前3914年,公元前2604年,炎黃聯盟崛起,黃帝成為天下共主,構建起華夏文明。東方五千年文明開始。

第五,次級轉型者。 公元2070年,公元2118年。

對應公元1586年,莫臥爾帝國崛起,公元1710年,俄國,日本對西方世界表現出巨大興趣。並且生產水平接近中國水。

又對應,公元320年,印度芨多帝國時代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公元645年。日本大化革新,和中東為之一新。

又對應,公元前2998年,印度河誕生城邦。公元前2147年,眾多地區出現城邦。

第六,領先地區生產力大變革 公元2138年,

對應公元1765年,西歐英國工業革命

對應公元786年,兩稅法施行拉開了唐宋生產力大變革。

對應公元前1777年,中東萌生鐵器革命。

對應10500年前,亞洲開始完全意義的農業革命和人口暴漲。農業收穫開始超越採摘和狩獵經濟。不是零星的培育行為。

第七。生產力大變革擴散中,第一批追趕型地區崛起並實現經濟重心最重大的轉移。 公元2175年發展中國家普遍興起,公元2188年。南方國家超越北方國家 。

對應公元1860年,美國,法國,德,俄國,日本,崛起,公元1894年,美國經濟超越英國。中國還是工業革命前時代國家。

又對應公元1035年到公元1127年,亞洲國家普遍興盛,歐洲城市還沒有復興,處在十字軍東征前的一派田園風貌和時有欠收的狀態下。宋朝實現經濟重心南移。

又對應公元前1126年到公元前886年,中東地中海世界,鐵器廣泛傳播,國家林立。地中海周邊,超越中東老文明中心。東方處在平靜的西周時代。沒有多少鐵器,全是井田的世界。

又對應公元前6780年,到公元前6152年 農業革命大普及。溫帶超越熱帶。經濟重心發生轉移。

第一批追趕型現代化國家(不是近帶化國家)裡有俄國和日本,為什麼沒有中國,世界中心地區的輻射的度,只能帶動根基淺的國家和地區。深厚根基的地區,近帶化慢半拍,現代化(工業化)也是要慢半拍的。這個現代化慢的半拍後果影響深遠,將自己的轉型拖延到世界時代的中期波動裡,即,公元1894年到1950年(中世紀為對應1127年到1271年)學習的對象變成了高生產力社會及其嘗試型高形態社會。而自身的基礎又是近帶化和前近帶化殘餘。近帶化需要發展到現代化,前近帶化需要否定後再否定。學習對象的雙元性,自身條件的雙元性。這四元的組合,比趕早一批現代化的路徑容易的多。

歷史就是這樣,便易前行,對哪個文明中心都是邊緣的日本,便易的進入了第一批現代化國家,老文明中心的中國便易的進入了新時代。


世界發展等比周期律

“夫古今之變,至秦而一盡,至元而又一盡,經此二盡之後,古聖王之所惻隱愛人而經營者蕩然無具。”

黃宗羲先生的這句話,在問答裡被我多次提到,如果不瞭解不讀懂這句話,永遠也找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王夫之先生對這句話還有一句解釋:“二漢、唐之亡,皆自亡也。宋亡,則舉黃帝、堯、舜以來道法相傳之天下而亡之也。

翻譯成現在的術語就是,宋亡後,中國出現了文明斷代。

經過唐代韓愈的古文運動後,儒家正統迴歸到孟子一脈,又經過五代時期的動亂,皇權至高無上的影響幾乎蕩然無存。“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的宋朝已經出現了“天下為公”的自由思潮。如果說繼續和平發展下去,宋朝會自然的進入君主立憲制,並走向現代化。

但是元朝滅宋,導致了中華文明的中斷,文明倒退到了幾近奴隸制的“家天下”社會,之後明繼元制,明在文明覆蘇時卻又亡,代替的清朝在繼承元明制度的同時,又大大的倒退了一步。

如歐洲出現君主立憲制的前提是,1215年英國《自由大憲章》的簽訂使國王的權利得到了制約;日本出現君主立憲制的前提是,長期類似歐洲封建的社會制度,天皇僅僅是象徵而無實際權利;而中國自從宋朝之後,已經徹底失去了可以孕育君主立憲制的土壤,唯有從下而上完全推翻這種腐朽落後的制度,才能在廢墟上重新建立新的制度。但是失去了原先的社會基礎,只能從零探索最適合的社會制度。

下面舉例下宋亡前後,中國的變化,方便大家理解:

宋朝曾有大臣對天子說:“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君雖得以令臣,而不可違於理而妄作;臣雖所以共君,而不可貳於道而曲從”。這些已經就是君主立憲制的思想了。

宋亡後,天下又成為了皇帝私人的財產,大臣又重新成為了皇帝的家奴。

宋朝時商業發達,已經取消了宵禁制度,即使夜晚也如鬧事一般。人們可以用繳納錢財代替各種差役勞役制度。百姓可以在國內自由通行,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的職業。國家通過律法管理,甚至已經有了司法考試。

宋亡之後,商業收到抑制,宵禁制度重新出現。百姓外出需要路引,職業被編如戶籍,需要服對應差役勞役,子孫不能順便改變工作戶籍。原先國家的管理制度完全被破壞,法律被取消,皇帝的命令至高無上。

敢問這樣的環境,當所有的權利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上,數百年之後,又如何能夠讓他們心甘情願的將自己手中所有的權利都交出現?


Rick潘維鏞

中日甲午戰爭,直接打斷了滿清的脊樑,也將國人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徹底打醒過來。此後,即在民間與官方都掀起了向日本學習的熱潮。在政治上,仿效日本進行君主立憲的改革的呼籲,也自然越來越高漲,然而,為啥滿清最終卻沒有通過君主立憲而自我挽救呢?

拋開其他因素,單論中日兩國的社會形態的迥異,就決定了滿清不可能實行君主立憲。我們被熟知的社會形態,分為五種,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其實,這是按西方的社會進程劃分的,而並不適用於中國。

過去我們把商周王朝稱為奴隸社會,其實,商周卻是實實在在的封建(封土建國之意)社會,商周時期的社會形態與西方的中世紀更相似。而自秦始皇統一天下,卻是廢分封,行郡縣,建立了集權帝制的形式(最早的集權帝制,出現在兩河流域,聞名遐邇的波斯帝國即是集權帝制形式)。秦滅亡後,漢朝建立,雖是實行了郡國並行制。但不久,漢王朝就見識到了地方封國太重的厲害,自七國之亂平定後,漢王朝實行“推恩令”,使諸侯國越分越小,以致無力與中央對抗。

自漢以後,就幾乎很少有大的封國出現,而至明清,中央集權已達巔峰。而滿清又系漁獵遊牧民族入主華夏,其自身具有很深的奴隸制殘餘,而與華夏的集權帝制相糅合。所以,滿清的中央集權更是空前絕後。

而中央集權與君主立憲卻是背道而馳。日本可以君主立憲的很大原因,就在於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是一直都是封建形態,無論是豐臣秀吉還是德川家康統一的日本,都是一種形式上的統一,而當時的日本仍然是“政出各藩”,各藩的武士也只效忠於各自的藩主。明治維新,雖是以“天皇”為旗幟,但本質上卻是日本的西南強藩抬出來的。所以,日本的政治受到地方藩閥所左右,例如長洲藩主導日本陸軍,薩摩藩長期主導日本海軍,日本天皇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順從“民意”而為之。

而滿清卻不同,權力集於皇室,大臣只知道磕頭如搗蒜,一切全憑皇上聖裁。享受權力高度集中滋味的人,又怎麼會輕易放下手中的權力,去搞什麼君主立憲呢?所以,支持康有為梁啟超搞"百日維新”的光緒,也不過是從沒有真正掌握實權的傀儡皇帝的想法而已。而對於當時滿清真正的“皇上”慈禧來說,君主立憲卻一直是其深惡痛絕的。所以,直到滿清王朝要進棺材板的那一天,還在搞“皇族內閣”來糊弄百姓。

而從歐洲的近現代史,也可以得到例證。在西歐諸國之中,唯獨法國爆發瞭如此跌宕、洶湧的大革命呢?這在於西歐諸國在中世紀普遍實行封建制,君主的權力並不十分強大。而法國從路易十四(太陽王)時期,削弱了貴族的力量,而建立了絕對王權政治。絕對王權政治,雖可以使一個國家在短時期內迅速強盛,但會使國內矛盾長期積壓。歐洲其他國家,君權受到各方勢力的制約,更容易走改革的道路以緩解社會矛盾。

而極權政治的國家,很難通過改革以緩解社會矛盾,唯有通過革命以獲得。沙俄十月革命也是如此,沙俄受蒙古統治二三百年,受東方集權政治影響較深,君主權力過大。此亦是為何日本可以通過明治維新而實行近代化,而滿清就必須通過革命才可走向近代化的原因所在。


歷史聞知社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並不是滿清不行,而是被自己玩瞎了。

首先一點,觸碰既得利益階層太多利益。日本明治維新採用的是贖買的方式收購大名和武士手裡的權益,這些封建貴族拿到錢以後很多都轉變為工業主。而滿清的政策制定者就沒有那麼聰明瞭,“許旗人自養”一條就讓滿清貴族無所適從,這些旗人沒有得到朝廷安置費用,沒有一技之長,以前靠朝廷養現在自己拿什麼養自己?(慈禧等頑固派代表的就是這些老旗人的利益)“廢除科舉”那些讀書人讀了半輩子書,就是想靠這些換個功名,朝廷一下子舉行分科考試,取消了八股文,這些讀書人拿什麼生活?(

革命黨中有很多人都是知識分子,並不是外國啟蒙有多重要,而是朝廷拿走了他們的麵包)裁撤綠營改練新軍,戊戌變法之前地方的綠營已經在進行近代化的改革,朝廷這一改很多綠營老弱都被裁掉失去了生計。(革命黨在新軍中發展迅速一方面是新軍吸納了很多知識青年入伍,另一方面就是綠營兵對這次改革有牴觸心理被革命黨利用了

第二,預備立憲,操之過急。很多人認為中國的預備立憲期限為九年,是清政府在愚弄百姓,其實看目前的清宮檔案並不是這樣的。“

皇族內閣”被天下人詬病也是冤枉了他們,清政府作為執政府希望的是平穩改革,用的都是些皇族中支持變法的人,裡面沒有頑固守舊的大臣。但當時中國各地已經成立諮議局,那些人不斷給地方和中央施壓希望早開議會,早變政體。清政府不得不將預備立憲的時間一再縮減,使得清政府的立憲上馬倉促,很多政令都相互矛盾,改革也是漏洞百出,革命黨人趁機煽動,所以清政府正式著手立憲不足半年就引發了辛亥革命。

第三,財政危機和地方分離勢力。經過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打擊,清政府的賠款壓力劇增,中央沒有資金支持新政的施行,不得不允許地方自籌新政資金。所以各地都開始抽取厘金,截流海關稅收,甚至收取捐納等等,獲得了財政自主。這些錢很多都用來編練新軍,這樣地方督撫就獲得了財權和軍權。所以辛亥革命的時候,各地督撫敢把衙門口的匾換了就宣稱革命,脫離清政府。

綜上,當時的清政府在立憲變法的過程中,客觀條件不具備,操之過急,而且政策制定者本末倒置,更加激化了這一矛盾,最後自己把自己整垮了。


軍事歷史小能手

清王朝和日本為什麼在近代發展會形成不同結果。文淵認為有兩條。

第一條:外部環境不同

清朝從18040鴉片戰爭開始受到來自西方勢力輪番蹂躪,喪權辱國,先後簽訂了一千多個不平等條約。國土被割裂,人民受到欺壓屠戮,更使得中國這個幾千年來的天朝上國,被世界嘲笑為東亞病夫。可以說中國這不僅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更是三千年未有之恥辱。而我們的鄰居日本開始也好不到哪去,作為東方諸國之一,中國的鄰海國,在整個西方勢力壓倒東方之際,日本也不能倖免的受到西方人的敲打。


1853年日本被美國艦隊用武力打開國門,史稱黑船事件。黑船事件讓統治日本幕府統治根基受到動搖,日本人在受到恥辱同時,對於不能御外侮的幕府深感失望。想要奪回權利的天皇勢力和一些希望強國富民的有識之士乘機開啟倒幕活動,這都是後話。




在外部勢力中國清王朝和日本幕府受到來自西方國家欺侮。表面看兩國情況類似,但是深沉次比較就完全不同。早在15世紀西方航海行動興起,早期的西方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來到東方就造訪過中國和日本。從那個時候起,西方諸國對當時中國明朝和日本就對待不同。比如西班牙和荷蘭就跟日本貿易同時黑日本帶去了火槍,而對中國他們想要更大貿易以外還搶劫,甚至侵略中國土地。葡萄牙侵佔過屯門和澳門,荷蘭侵略過澎湖,臺灣。為什麼會造成這樣不同,其根源就是中國太大了,物產豐富。對西方這些資本國家來說,中國是一塊大肥肉,同日本相比中國隨便一個地區的油水都能甩日本幾條街。因此在這些貪婪西方人眼裡豬腳當然是中國,注意力也集中在中國。而日本它非常幸運它旁邊有一個更受關注的古老帝國,成功吸引了西方殖民勢力力量。使得日本他的行動受到西方勢力干擾特別小。黑船事件後也就先後法國和美國對日本有過短暫的干預,而且該興趣缺缺,從近代史來看,西方國家甚至都不怎麼掠奪日本經濟。在我看來在馬關條約前的日本根本就是窮的如麻瓜,全熬了也弄不出幾兩油。當時西方強國,英法德等對日本都不屑一顧,否則也輪不到美國去開日本大門。這些歐洲殖民者都集體到中國吸血,把中國分成數個勢力區,日本充其量也就是西方人過腳點。正是因為外部勢力關注和力量不同,中國和日本自救革命也就不一樣。日本國內倒幕運動不但沒有受到西方干預,甚至因為西方的存在倒幕派能從外部獲得軍火。中國則不同西方有太多利益在中國,中國任何自強或者革新如果損害他們利益都會被群起攻之,無論是太平天國還是還是後來民國都擺脫不了外國人的爪子。




第二條:內部環境不同

外部原因怎麼說都是客觀原因,中國和日本結局不同最主要還是內部環境不同。中國是東亞文明的根源,甚至很多時候東方代表就是中國,一談到東方文明必然就是中國。中國創造燦爛的文明同時讓中國人也變得自大,我們稱呼周邊的國家民族為夷,稱自己為世界中心,我們對自己文明無比自信和固執。滿清雖然是落後民族統治中國但是滿清入關後迅速融中原主流文化,甚至到了清朝中後期滿人的儒化比漢人還嚴重,漢人王朝整套世界觀,統治架構觀全盤接受。正是基於中國文化固有性,所以中國人對待外來文化整體就是藐視和排它,即使有識之士推動,中國人在接受到完全使用也是充滿遲鈍。而鄰國日本不同他們本身自己就沒有先進文明,整個國家都是拿來主義和實用主義,以前就是拿中國的漢唐,現在東方文明中國勢弱,那麼拿西方文明心裡一點負擔沒有。很大區別就是日本人對於黑船事件認知是感恩,認為黑船事件讓日本人開啟近代文明之路。而中國對於鴉片戰爭西方文明侵略認知是恥辱。當然我前面也說了,西方人對中國日本侵略程度是不一樣的,這也導致中國人和日本人對西方文明感官完全不同。


最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就是中國的社會結構是帝王時代文明的巔峰。因為過於成熟所以運行時間就太長,西方已經由封建文明跳進帝國主義文明,我們還在帝王時代徘徊,甚至還運行的很好,如果不受打擾可能還可以運行幾百年。這種過於成功的成熟架構讓中國人從上到下都適應固有模式而不想改變。清王朝不行了,爆發農民起義也還是帝王思想,而且你不能說他領頭人錯了,因為幾千年我們就是這麼幹的。袁世凱弄掉清皇帝,然而他自己還是忍不住想當皇帝,這就是固有化。


字文淵

清政府之所以立憲失敗,是因為深厚的民族矛盾(注意,不是階級矛盾),並以慈禧光緒的突然去世為標誌。

公元1895年3月17日,中日甲午戰爭進入最後關頭,日軍於劉公島登陸,並摧毀威海衛海軍基地,李鴻章處心積慮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滅,這也標誌著清政府“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徹底失敗。

於是一個新的問題擺在了清政府眼中,既然洋務運動都不行,我們接著要怎麼做才能振興中國呢?日本那麼牛逼,那我們學日本好不好。

於是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國考察別國的政治環境,特別是日本的。公元1908年8月27日,慈禧以光緒(此時光緒被囚禁)的名義頒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性文件《欽定憲法大綱》,而這個憲法大綱正是完全抄襲日本明治維新時候所頒佈的《五條誓文》,但是他們卻又有本質的區別。

日本最初的 《五條誓文》毫無疑問是包裹著中央集權,表面上全民平等的封建屬性憲法,因為向民眾傳達了政府積極向西方學習和改革決心,所以得到大家的支持。

但是清政府不一樣啊,日本天皇在百姓心中名聲並不差,百姓很容易接受天皇的特權。但是清政府當初在百姓心目中都爛透了,他們還在《欽定憲法大綱》直接寫著:

“凡法律雖經議院議決,而未奉詔命批准頒佈者,不能見諸施行“

“凡一切軍事,皆非議院所得干預”

“國交之事,由君上親裁,不付議院議決“

“當緊急時,得以詔令限制臣民之自由”

《欽定憲法大綱》一共23條,其中14條講的是怎麼維護君主權力,而且就單上面幾條,如果說明治維新《五條誓文》是新瓶裝舊酒,清政府所頒佈的《欽定憲法大綱》瓶子都沒換,就換個標籤,簡直愚蠢至極。

這樣的做法導致了議會實際上基本沒什麼權力,自然就受到了當時以漢族為代表的立憲派的發對,深厚的民族矛盾加上毫無誠意的憲法大綱。因為立憲派根本述求是滿清皇室下放權力,日本則不需要天皇下放權力,這使得清政府這部憲法根本就沒人理。而隨後慈禧和光緒的相繼去世,則代表著中國君主立憲的徹底失敗。


三觀粉碎機

這個問題不用比較太多的,用什麼其他君主立憲制度來說,其實還是一種誤讀。

我們首先要確定一個事實好了,明治維新後,日本真的是君主立憲制度嗎?

就筆者看來,1911年以後才是,1868年以後不是。以君主立憲制來說,君主的權利被大臣們瓜分,君主或者說皇帝只能擁有一部分的權利對國家事務進行干預。而明治維新後,日本憲法的第一條就是將天皇的權利完全置於第一,乃至於後來神話的地步,這件事在中國史書中也是屢見不鮮的。說日本明治維新後,就走向君主立憲制,還是不恰當的。就憑一人的任免,就可見明治維新其實封建制度的繼續。

乃木希典因為旅順攻防戰的失敗,一直被群臣們看不慣,要求撤換他。只有明治天皇力排眾議,讓乃木繼續打下去。君主立憲制的一個特點就是,內閣可以與君主在人事任免上爭論,當乃木希典的例子很明顯是一人說了算的結果。

然後回頭說大清,大清是絕不可能走上君主立憲制的。

抽象來說就三點

一,滿人的自卑心理

二,漢人割據勢力的存在

三,封建集權的上癮,讓滿人不會放權

首先說第三點,大概會有人這一點是第一點的內容,其實是分開的。在老佛爺去世後,為何皇族內閣一出來,就天下唾罵,說到底就是封建集權制度的誘惑實在太大了。可別忘了,溥儀的父親載灃不過是頂著一個攝政王的頭銜,手下無一兵一卒的他,曾決定殺掉袁世凱立威,還不是載灃一人,是一堆滿人想那麼做。可見集權制度的好處大大地。

然後說第二點,袁世凱在後來左右清王朝命運的原因,說到底就是因為袁世凱是軍閥,手上可謂無可用軍隊的清廷只能依仗他。我們甚至可以假設,如果袁世凱不進攻武漢的敵軍,揮師北上殺向北京,北京肯定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這就是太平軍以後,漢人割據勢力存在的情況,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無一人不是軍閥上位的重臣。不僅控制局部地區,可以說是控制了大半個中國的他們,就和袁世凱一樣,是既要依仗,也是萬分害怕的。

這就是第一點的內容了,甲午戰爭中,老佛爺還沒老年痴呆,她自然是知道海軍要是完蛋了,咸豐北狩的事情重演也說不定,為何從頤和園到戶部的翁同龢都不拿一文錢給北洋水師呢?說到底,就是對漢人的不信任的私怨在裡面。翁同龢是和李鴻章的個人恩怨篡奪光緒不支援北洋,或者盡出餿主意。說光緒沒有滿人的征服心理存在,當然是假的。而老佛爺這種心理更甚,她修頤和園被罵,還要修的原因,說到底,就是要證明滿人永遠是中國的主人。就算亡國了,照樣是主人的心理作怪。不過話說回來,滿人的那個皇帝沒有那種心理存在?

這就是中國和日本不同道路的原因之一了。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近代,清朝與日本都受到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被迫打開了國門,然而雙方的命運卻天壤之別:清朝喪權辱國割地賠款,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滅亡;日本力挽狂瀾迅速崛起,搖身一變成為了亞洲唯一與西方列強一較長短的強國。

眾所周知,日本有明治維新,清朝有洋務運動他維新變法,然而結果一個巨大成功,一個非常失敗,為什麼呢?



第一,推動改革的力量與環境不同。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專制發展到了一個巔峰,皇權至高無上,加上滿清的特殊性,當時的清朝已經被奴役數百年早就已經麻木不仁,鴉片戰爭後沒有驚醒,反而仍舊沉迷。

而當時的日本雖然也是封建主義國家,但是天皇大權旁落,雖然有幕府將軍掌權,但是各地的大名、武士也擁有相當的權力,日本的情況反而更加類似於曾經的歐洲,封建勢力其實相對薄弱。



被列強入侵以後,雙方都開始了變革,清朝的維新變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

然而,雖然都是自上而下的變革,清朝的維新變法依賴的只不過是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而維新變法卻得到了日本天皇與大量實權人物的全力支持。

第二,變革的目的與時機不同。

清朝無論洋務運動也好,維新變法也好,還有最終變成一場笑話的“清末新政”,其主要目的並不是所謂的富國強兵,而是維護滿清的封建統治。在變法過程中,但凡會威脅到滿清統治的都被抹殺,如此一來又如何成功?



而日本的明治維新目的非常明確,那就是“脫亞入歐”,成為與列強一較長短的強國。日本是單一民族,而當時的清朝滿清沒有這種條件。一旦“開民智”、“興民權”,那就等於是自己摧毀自己的統治,滿清統治比當年的元朝更持久,靠的是什麼呢?

清朝與日本相比,本身就缺乏變法成功的先天條件,即便是有日本那樣的心氣,最終的註定是一場失敗。慈禧太后一再拖延新政,也並非沒有道理,她也知道,不可能像日本那樣能夠一蹴而就。



澹奕

我們首先要明白,“君主立憲”,對近代時期的中國和日本,意味著什麼?

晚清時代,清朝體制的反對者分為 立憲派和 革命派。把國家改為君主立憲,是立憲派的要求。立憲派的主要組成其實是各地方勢力,如地方士紳等等。


因為原先清帝國的中央權力,主要掌握在清皇室和親王手中,立憲派要求君主立憲,開議會,事實是要求清皇室把中央權力如開戰,稅收,等國政大事的權力分出來給地方士紳。

其實權力的被迫轉移一向很困難,在各國曆史上無不是經過重重鬥爭,甚至反覆復辟,各國君主要讓出權力,實現立憲制度,幾乎無不耗時良久。

比如英國,1263年出現制約國王權力的議會雛形,1688年通過《權利法案》。1701年又通過《王位繼承法》,從法律上確認“議會主權”原則,給王權以很大限制。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廢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實施。至此,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政體才算初步確立。


算一算時間,英國差不多經歷了438年,才實現了君主立憲。


日本的君主立憲制, 被稱為“實君共和”,其實跟英國的“虛君共和”相比,算是半成品,日本天皇和議會各擁有一部分權力。

為什麼明治天皇願意讓首相和議會分享他的權力?


其實說起來很簡單,日本天皇在維新成功之前,本來就一點權力都沒有,德川幕府下臺後,天皇和維新勢力組成了執政同盟,從完全沒有權力,到可以有機會分享權力,日本皇室當然願意。


而反觀清帝國則不同,清朝的皇帝們早習慣了專制君主制,不談慈禧了,就是光緒,如果沒有被架空,恐怕內心裡都是拿乾坤獨斷的 康熙做榜樣,怎麼會願意拿出權力來分給議會,搞什麼立憲君主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