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可以通过君主立宪走向近代化,为何满清却不行?

萧晓四姑娘

日本之所以能够通过君主立宪制,迅速从一个锁国自闭的农业国家成为一个能在甲午战争中击败大清帝国的军事强国,并成为而战中重要的亚太地区的策源地有着极为深层次的原因!



日本是一个深受华夏文化影响的衍生文化,对于日本的精英阶层,华夏儒家文化中的王霸之术是他们一直学习的目标,因此在当有力量进行展示的时候,他们也会试探一下,一次是唐朝,另一次是明朝,结果是一样的,他们的雄心被彻底打回了原型!



对于日本的精英阶层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办法实现他们的所学,而两次对华夏的军事试探也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个高层似乎已经绝望,因此他们步大清的后尘闭关锁国,然而美国舰队的到来打破了日本人的这种绝望式宁静,虽然锁国政策被打破,国家主权被侵略,但是日本人的雄心却重新被激活!多次尝试未果的沮丧之心和压抑很久的王霸之心,在接触了西方的文化和技术后,迅速的转变为一种社会共同进取的精神,他们的天皇不是放权而形成的君主立宪制,而是民众或更准确的说日本的精英阶层从末代幕府手中要回来的君主立宪制!日本的天皇已经有一千年以上的没有如此高的权力了!



而清帝国则不同,华夏历史上都是王霸之术的轮回上演,清帝国的统治者也不例外,尤其是清帝国的康雍乾三朝的文治武功,更是将清帝国的统治阶层和上层社会的自我认知推上了天朝上国的地位,既然是天朝上国那必然的不稀罕洋鬼子的工业伎俩,直到鸦片战争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打疼,从最初的排斥但逐步的接受,虽然接受水平不行,但架不住国家足够大,傾国力搞一只像样的海军还是很平常的事,就这样的海军规模与当时的列强来比也已经不算弱小,但问题的根源就在这里!



既然如此不费多大劲就可以搞出来的装备规模,还需要深度改革国家政治体系吗?很显然当时的社会认知缺乏君主立宪制的基础,即使勉强成功也不过是架着君主立宪制的名声,行中央集权的事,所谓的不破不立正是这个真实的写照,这样的自满心态直到甲午战争被彻底打残,可以说正是甲午战争把清朝的纸老虎的形象纸戳穿,随后的八国联军也能以一万多点的军队直捣重兵防御的国家中枢,那八国联军除了日本的是正规军队,英国军队根本就是英国军官指挥的印度及香港的当地警察!



所以一对比就发现,根本就不是一样的环境!也没有一样的认知!君主立宪制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的旧伎俩!


嘟嘟超

宏观上说,世界不是一个早晨一起进入近带的。 进入的先后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们可以用公比2.618,将人类社会的几个形态连接对应起来,看看,进入先后次序的规律性。 先用0.618为公比确定一个框架,再具体时间点对应。 (一)公元前12100年到公元前6573年,为世界第三氏族社会时代早期。 (二)公元前6573年到公元前3158年,为世界第三氏族社会时代中期。

(三)公元前3158年到公元前1047年,为世界奴隶制时代早期。

(四)公元前1047年到公元258年,为世界奴隶制时代中期。

(五)公元258年到公元1065年,为世界封建生产关系时代早期。

(六)公元1065年到公元1563年,为世界封建生产关系时代中期。

(七)公元1563年到公元1871年,为世界资本时代早期。

(八)公元1871年到公元2061年,为世界资本时代中期。

(九)公元2061年到公元2179年,世界第一社会时代早期。

(十)公元2179年到公元2252年,世界第一社会时代中期。

框架出来了,我们可以对比任意时间的等价对应的时间了。 我们先对应一个公元1848年到1871年这段时间,这是世界资本时代早期的最后时间,世界领先大区的西方体系中的最先进部分里出现下个时代特征了。忽闪忽暗。东方此时还在农业生产时代。

以2.618为公比,对应世界封建生产关系时代里最领先部分的公元1004年到公元1065年。这时世界领先大区是东亚。宋朝出现了世俗文化,商品经济活跃,城市化水平突出。雇佣关系若隐若现。世俗文化商业文化活跃,宋朝收入中工商业占比超过一半。这只可能是世界最先进地区才有的特征,欧洲此时还没有城市复兴。

再乘公比2.618为公元前1206年到公元前1047年。世界奴隶制时代领先者中东地中海大区,进入铁器革命时代,个体家庭劳动时时产生着,但也时时又被限制了。东方还处在殷商时代,铁器革命还没有大范围爆发。主要生产工具还是石器加部分青铜器。

再乘公比为公元前6990年到公元前6573年。这时世界的领先地区是亚洲。东亚是最突出的,农业革命广泛发生,人口大增长,游牧部落从农业部落中分离出来,手工业也丰富起来,分工开始变细,商品交换在部落间活跃起来。财富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集中。在农业人口的增加下,定居的村庄越来越大。此时是公元前6990年。农业革命导致的人口暴涨和村落的大型化商品交换的增加在东亚大陆最为突出广泛。文明的要素星星点点的出现,但只是要素。 这一列对应的是下个时代的萌芽或特征的出现的最早的地区。

第二步,我们对应,世界第一次萌芽的诞生,持续和间断。 时间点选择三个,公元1905年,公元1918年,公元1992年。

世界资本时代中期的这三个时间,欧洲世界的大东欧做了一次持续但最后间断的尝试。

乘以公比2.618对应出,公元1153年,公元1186年,公元1380年。重点是金国和大概率不包括南宋,诞生了资本萌芽和国家的重商主义,经过元朝国际贸易时代的推动,在元末战争的破坏和明初的重农抑商全方位封建化政策下结束。这是一次国家商业化资本特征的尝试。和北宋时代的微观生产中的要素萌芽时代不一样,所以,这个尝试的重点是金国。而北方中原部分的金元的继承性和特征性特别接近,金元之间不存在间断与否的问题。元明之间的间断性特征明显。而宋朝萌芽是上一次对应的时代的事,本时代已经过时。所以,才点放在金国身上。也才会有元时这一国家商业特征兴,明初时结束。

再乘2.618对应,公元前816年,公元前728,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一统中东地中海的大帝国先后有亚述,米底,波斯,马其顿,和马其顿分解的三大国。在这一帝国时代,中东东部的农牧结合地区是小农特征最为明显的地区,而不是希腊地区。上个水平的萌芽才有希腊。本时代要实现的高度,马其顿有可能做到一部分,希腊城邦是不可能小农化自给自足的。随着中东地中海这个时代大国的衰落,奴隶制特征再次明显。

再乘2.618为公元前5969年,公元前5739年,公元前4411年。在这个时代,游牧部族建立的东方大部落集团,是东方第一次文明时代的尝试。流动部落联盟的盛衰继承性弱,最终结束了这一次尝试。

第三,我们对应,世界未来的领导者,时间点为公元1956年和公元1998年。东亚诞生了新特征,并且只有自己持续到第二个时间,历史选择的就是这里。

对应公元1287年,公元1396年。欧洲文艺复兴了,层层推进不会停留,明朝封建重农体制完全确立了。

对应公元前465年,公元180年,东方战国到秦汉,势不可挡。西方地中海成了罗马的内湖,要将西方奴隶制推进到登峰造极。

对应公元前5050年,公元前4305年。这是6300年前,中东诞生了安定的城邦。东方的文明追溯源头到5300年前。

第四。老的领先者开始向下个时代的过渡。公元2019年,2092年。

对应公元1453年,1644年。 土木堡之后,权利重心向士大夫下落,工商业再次活跃,新类型的资本萌芽再次诞生,导致了封建明朝体质的松动,进而被农民推倒,最后也是核心的一步,新兴的生命力旺盛的清。创造了严谨的高瞻远瞩的国家。

又 对应公元前31年,公元470年,罗马帝国建立,隶农制诞生,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中世纪开始。

又 对应公元前3914年,公元前2604年,炎黄联盟崛起,黄帝成为天下共主,构建起华夏文明。东方五千年文明开始。

第五,次级转型者。 公元2070年,公元2118年。

对应公元1586年,莫卧尔帝国崛起,公元1710年,俄国,日本对西方世界表现出巨大兴趣。并且生产水平接近中国水。

又对应,公元320年,印度芨多帝国时代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公元645年。日本大化革新,和中东为之一新。

又对应,公元前2998年,印度河诞生城邦。公元前2147年,众多地区出现城邦。

第六,领先地区生产力大变革 公元2138年,

对应公元1765年,西欧英国工业革命

对应公元786年,两税法施行拉开了唐宋生产力大变革。

对应公元前1777年,中东萌生铁器革命。

对应10500年前,亚洲开始完全意义的农业革命和人口暴涨。农业收获开始超越采摘和狩猎经济。不是零星的培育行为。

第七。生产力大变革扩散中,第一批追赶型地区崛起并实现经济重心最重大的转移。 公元2175年发展中国家普遍兴起,公元2188年。南方国家超越北方国家 。

对应公元1860年,美国,法国,德,俄国,日本,崛起,公元1894年,美国经济超越英国。中国还是工业革命前时代国家。

又对应公元1035年到公元1127年,亚洲国家普遍兴盛,欧洲城市还没有复兴,处在十字军东征前的一派田园风貌和时有欠收的状态下。宋朝实现经济重心南移。

又对应公元前1126年到公元前886年,中东地中海世界,铁器广泛传播,国家林立。地中海周边,超越中东老文明中心。东方处在平静的西周时代。没有多少铁器,全是井田的世界。

又对应公元前6780年,到公元前6152年 农业革命大普及。温带超越热带。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第一批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不是近带化国家)里有俄国和日本,为什么没有中国,世界中心地区的辐射的度,只能带动根基浅的国家和地区。深厚根基的地区,近带化慢半拍,现代化(工业化)也是要慢半拍的。这个现代化慢的半拍后果影响深远,将自己的转型拖延到世界时代的中期波动里,即,公元1894年到1950年(中世纪为对应1127年到1271年)学习的对象变成了高生产力社会及其尝试型高形态社会。而自身的基础又是近带化和前近带化残余。近带化需要发展到现代化,前近带化需要否定后再否定。学习对象的双元性,自身条件的双元性。这四元的组合,比赶早一批现代化的路径容易的多。

历史就是这样,便易前行,对哪个文明中心都是边缘的日本,便易的进入了第一批现代化国家,老文明中心的中国便易的进入了新时代。


世界发展等比周期律

“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

黄宗羲先生的这句话,在问答里被我多次提到,如果不了解不读懂这句话,永远也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王夫之先生对这句话还有一句解释:“二汉、唐之亡,皆自亡也。宋亡,则举黄帝、尧、舜以来道法相传之天下而亡之也。

翻译成现在的术语就是,宋亡后,中国出现了文明断代。

经过唐代韩愈的古文运动后,儒家正统回归到孟子一脉,又经过五代时期的动乱,皇权至高无上的影响几乎荡然无存。“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宋朝已经出现了“天下为公”的自由思潮。如果说继续和平发展下去,宋朝会自然的进入君主立宪制,并走向现代化。

但是元朝灭宋,导致了中华文明的中断,文明倒退到了几近奴隶制的“家天下”社会,之后明继元制,明在文明复苏时却又亡,代替的清朝在继承元明制度的同时,又大大的倒退了一步。

如欧洲出现君主立宪制的前提是,1215年英国《自由大宪章》的签订使国王的权利得到了制约;日本出现君主立宪制的前提是,长期类似欧洲封建的社会制度,天皇仅仅是象征而无实际权利;而中国自从宋朝之后,已经彻底失去了可以孕育君主立宪制的土壤,唯有从下而上完全推翻这种腐朽落后的制度,才能在废墟上重新建立新的制度。但是失去了原先的社会基础,只能从零探索最适合的社会制度。

下面举例下宋亡前后,中国的变化,方便大家理解:

宋朝曾有大臣对天子说:“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君虽得以令臣,而不可违于理而妄作;臣虽所以共君,而不可贰于道而曲从”。这些已经就是君主立宪制的思想了。

宋亡后,天下又成为了皇帝私人的财产,大臣又重新成为了皇帝的家奴。

宋朝时商业发达,已经取消了宵禁制度,即使夜晚也如闹事一般。人们可以用缴纳钱财代替各种差役劳役制度。百姓可以在国内自由通行,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职业。国家通过律法管理,甚至已经有了司法考试。

宋亡之后,商业收到抑制,宵禁制度重新出现。百姓外出需要路引,职业被编如户籍,需要服对应差役劳役,子孙不能顺便改变工作户籍。原先国家的管理制度完全被破坏,法律被取消,皇帝的命令至高无上。

敢问这样的环境,当所有的权利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上,数百年之后,又如何能够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将自己手中所有的权利都交出现?


Rick潘维镛

中日甲午战争,直接打断了满清的脊梁,也将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彻底打醒过来。此后,即在民间与官方都掀起了向日本学习的热潮。在政治上,仿效日本进行君主立宪的改革的呼吁,也自然越来越高涨,然而,为啥满清最终却没有通过君主立宪而自我挽救呢?

抛开其他因素,单论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的迥异,就决定了满清不可能实行君主立宪。我们被熟知的社会形态,分为五种,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实,这是按西方的社会进程划分的,而并不适用於中国。

过去我们把商周王朝称为奴隶社会,其实,商周却是实实在在的封建(封土建国之意)社会,商周时期的社会形态与西方的中世纪更相似。而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却是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了集权帝制的形式(最早的集权帝制,出现在两河流域,闻名遐迩的波斯帝国即是集权帝制形式)。秦灭亡后,汉朝建立,虽是实行了郡国并行制。但不久,汉王朝就见识到了地方封国太重的厉害,自七国之乱平定后,汉王朝实行“推恩令”,使诸侯国越分越小,以致无力与中央对抗。

自汉以后,就几乎很少有大的封国出现,而至明清,中央集权已达巅峰。而满清又系渔猎游牧民族入主华夏,其自身具有很深的奴隶制残余,而与华夏的集权帝制相糅合。所以,满清的中央集权更是空前绝后。

而中央集权与君主立宪却是背道而驰。日本可以君主立宪的很大原因,就在於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是一直都是封建形态,无论是丰臣秀吉还是德川家康统一的日本,都是一种形式上的统一,而当时的日本仍然是“政出各藩”,各藩的武士也只效忠於各自的藩主。明治维新,虽是以“天皇”为旗帜,但本质上却是日本的西南强藩抬出来的。所以,日本的政治受到地方藩阀所左右,例如长洲藩主导日本陆军,萨摩藩长期主导日本海军,日本天皇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顺从“民意”而为之。

而满清却不同,权力集於皇室,大臣只知道磕头如捣蒜,一切全凭皇上圣裁。享受权力高度集中滋味的人,又怎么会轻易放下手中的权力,去搞什么君主立宪呢?所以,支持康有为梁启超搞"百日维新”的光绪,也不过是从没有真正掌握实权的傀儡皇帝的想法而已。而对於当时满清真正的“皇上”慈禧来说,君主立宪却一直是其深恶痛绝的。所以,直到满清王朝要进棺材板的那一天,还在搞“皇族内阁”来糊弄百姓。

而从欧洲的近现代史,也可以得到例证。在西欧诸国之中,唯独法国爆发了如此跌宕、汹涌的大革命呢?这在於西欧诸国在中世纪普遍实行封建制,君主的权力并不十分强大。而法国从路易十四(太阳王)时期,削弱了贵族的力量,而建立了绝对王权政治。绝对王权政治,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短时期内迅速强盛,但会使国内矛盾长期积压。欧洲其他国家,君权受到各方势力的制约,更容易走改革的道路以缓解社会矛盾。

而极权政治的国家,很难通过改革以缓解社会矛盾,唯有通过革命以获得。沙俄十月革命也是如此,沙俄受蒙古统治二三百年,受东方集权政治影响较深,君主权力过大。此亦是为何日本可以通过明治维新而实行近代化,而满清就必须通过革命才可走向近代化的原因所在。


历史闻知社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并不是满清不行,而是被自己玩瞎了。

首先一点,触碰既得利益阶层太多利益。日本明治维新采用的是赎买的方式收购大名和武士手里的权益,这些封建贵族拿到钱以后很多都转变为工业主。而满清的政策制定者就没有那么聪明了,“许旗人自养”一条就让满清贵族无所适从,这些旗人没有得到朝廷安置费用,没有一技之长,以前靠朝廷养现在自己拿什么养自己?(慈禧等顽固派代表的就是这些老旗人的利益)“废除科举”那些读书人读了半辈子书,就是想靠这些换个功名,朝廷一下子举行分科考试,取消了八股文,这些读书人拿什么生活?(

革命党中有很多人都是知识分子,并不是外国启蒙有多重要,而是朝廷拿走了他们的面包)裁撤绿营改练新军,戊戌变法之前地方的绿营已经在进行近代化的改革,朝廷这一改很多绿营老弱都被裁掉失去了生计。(革命党在新军中发展迅速一方面是新军吸纳了很多知识青年入伍,另一方面就是绿营兵对这次改革有抵触心理被革命党利用了

第二,预备立宪,操之过急。很多人认为中国的预备立宪期限为九年,是清政府在愚弄百姓,其实看目前的清宫档案并不是这样的。“

皇族内阁”被天下人诟病也是冤枉了他们,清政府作为执政府希望的是平稳改革,用的都是些皇族中支持变法的人,里面没有顽固守旧的大臣。但当时中国各地已经成立咨议局,那些人不断给地方和中央施压希望早开议会,早变政体。清政府不得不将预备立宪的时间一再缩减,使得清政府的立宪上马仓促,很多政令都相互矛盾,改革也是漏洞百出,革命党人趁机煽动,所以清政府正式着手立宪不足半年就引发了辛亥革命。

第三,财政危机和地方分离势力。经过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打击,清政府的赔款压力剧增,中央没有资金支持新政的施行,不得不允许地方自筹新政资金。所以各地都开始抽取厘金,截流海关税收,甚至收取捐纳等等,获得了财政自主。这些钱很多都用来编练新军,这样地方督抚就获得了财权和军权。所以辛亥革命的时候,各地督抚敢把衙门口的匾换了就宣称革命,脱离清政府。

综上,当时的清政府在立宪变法的过程中,客观条件不具备,操之过急,而且政策制定者本末倒置,更加激化了这一矛盾,最后自己把自己整垮了。


军事历史小能手

清王朝和日本为什么在近代发展会形成不同结果。文渊认为有两条。

第一条:外部环境不同

清朝从18040鸦片战争开始受到来自西方势力轮番蹂躏,丧权辱国,先后签订了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国土被割裂,人民受到欺压屠戮,更使得中国这个几千年来的天朝上国,被世界嘲笑为东亚病夫。可以说中国这不仅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更是三千年未有之耻辱。而我们的邻居日本开始也好不到哪去,作为东方诸国之一,中国的邻海国,在整个西方势力压倒东方之际,日本也不能幸免的受到西方人的敲打。


1853年日本被美国舰队用武力打开国门,史称黑船事件。黑船事件让统治日本幕府统治根基受到动摇,日本人在受到耻辱同时,对于不能御外侮的幕府深感失望。想要夺回权利的天皇势力和一些希望强国富民的有识之士乘机开启倒幕活动,这都是后话。




在外部势力中国清王朝和日本幕府受到来自西方国家欺侮。表面看两国情况类似,但是深沉次比较就完全不同。早在15世纪西方航海行动兴起,早期的西方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来到东方就造访过中国和日本。从那个时候起,西方诸国对当时中国明朝和日本就对待不同。比如西班牙和荷兰就跟日本贸易同时黑日本带去了火枪,而对中国他们想要更大贸易以外还抢劫,甚至侵略中国土地。葡萄牙侵占过屯门和澳门,荷兰侵略过澎湖,台湾。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不同,其根源就是中国太大了,物产丰富。对西方这些资本国家来说,中国是一块大肥肉,同日本相比中国随便一个地区的油水都能甩日本几条街。因此在这些贪婪西方人眼里猪脚当然是中国,注意力也集中在中国。而日本它非常幸运它旁边有一个更受关注的古老帝国,成功吸引了西方殖民势力力量。使得日本他的行动受到西方势力干扰特别小。黑船事件后也就先后法国和美国对日本有过短暂的干预,而且该兴趣缺缺,从近代史来看,西方国家甚至都不怎么掠夺日本经济。在我看来在马关条约前的日本根本就是穷的如麻瓜,全熬了也弄不出几两油。当时西方强国,英法德等对日本都不屑一顾,否则也轮不到美国去开日本大门。这些欧洲殖民者都集体到中国吸血,把中国分成数个势力区,日本充其量也就是西方人过脚点。正是因为外部势力关注和力量不同,中国和日本自救革命也就不一样。日本国内倒幕运动不但没有受到西方干预,甚至因为西方的存在倒幕派能从外部获得军火。中国则不同西方有太多利益在中国,中国任何自强或者革新如果损害他们利益都会被群起攻之,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还是后来民国都摆脱不了外国人的爪子。




第二条:内部环境不同

外部原因怎么说都是客观原因,中国和日本结局不同最主要还是内部环境不同。中国是东亚文明的根源,甚至很多时候东方代表就是中国,一谈到东方文明必然就是中国。中国创造灿烂的文明同时让中国人也变得自大,我们称呼周边的国家民族为夷,称自己为世界中心,我们对自己文明无比自信和固执。满清虽然是落后民族统治中国但是满清入关后迅速融中原主流文化,甚至到了清朝中后期满人的儒化比汉人还严重,汉人王朝整套世界观,统治架构观全盘接受。正是基于中国文化固有性,所以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整体就是藐视和排它,即使有识之士推动,中国人在接受到完全使用也是充满迟钝。而邻国日本不同他们本身自己就没有先进文明,整个国家都是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以前就是拿中国的汉唐,现在东方文明中国势弱,那么拿西方文明心里一点负担没有。很大区别就是日本人对于黑船事件认知是感恩,认为黑船事件让日本人开启近代文明之路。而中国对于鸦片战争西方文明侵略认知是耻辱。当然我前面也说了,西方人对中国日本侵略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也导致中国人和日本人对西方文明感官完全不同。


最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就是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帝王时代文明的巅峰。因为过于成熟所以运行时间就太长,西方已经由封建文明跳进帝国主义文明,我们还在帝王时代徘徊,甚至还运行的很好,如果不受打扰可能还可以运行几百年。这种过于成功的成熟架构让中国人从上到下都适应固有模式而不想改变。清王朝不行了,爆发农民起义也还是帝王思想,而且你不能说他领头人错了,因为几千年我们就是这么干的。袁世凯弄掉清皇帝,然而他自己还是忍不住想当皇帝,这就是固有化。


字文渊

清政府之所以立宪失败,是因为深厚的民族矛盾(注意,不是阶级矛盾),并以慈禧光绪的突然去世为标志。

公元1895年3月17日,中日甲午战争进入最后关头,日军于刘公岛登陆,并摧毁威海卫海军基地,李鸿章处心积虑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这也标志着清政府“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于是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清政府眼中,既然洋务运动都不行,我们接着要怎么做才能振兴中国呢?日本那么牛逼,那我们学日本好不好。

于是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别国的政治环境,特别是日本的。公元1908年8月27日,慈禧以光绪(此时光绪被囚禁)的名义颁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而这个宪法大纲正是完全抄袭日本明治维新时候所颁布的《五条誓文》,但是他们却又有本质的区别。

日本最初的 《五条誓文》毫无疑问是包裹着中央集权,表面上全民平等的封建属性宪法,因为向民众传达了政府积极向西方学习和改革决心,所以得到大家的支持。

但是清政府不一样啊,日本天皇在百姓心中名声并不差,百姓很容易接受天皇的特权。但是清政府当初在百姓心目中都烂透了,他们还在《钦定宪法大纲》直接写着:

“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议决“

“当紧急时,得以诏令限制臣民之自由”

《钦定宪法大纲》一共23条,其中14条讲的是怎么维护君主权力,而且就单上面几条,如果说明治维新《五条誓文》是新瓶装旧酒,清政府所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瓶子都没换,就换个标签,简直愚蠢至极。

这样的做法导致了议会实际上基本没什么权力,自然就受到了当时以汉族为代表的立宪派的发对,深厚的民族矛盾加上毫无诚意的宪法大纲。因为立宪派根本述求是满清皇室下放权力,日本则不需要天皇下放权力,这使得清政府这部宪法根本就没人理。而随后慈禧和光绪的相继去世,则代表着中国君主立宪的彻底失败。


三观粉碎机

这个问题不用比较太多的,用什么其他君主立宪制度来说,其实还是一种误读。

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事实好了,明治维新后,日本真的是君主立宪制度吗?

就笔者看来,1911年以后才是,1868年以后不是。以君主立宪制来说,君主的权利被大臣们瓜分,君主或者说皇帝只能拥有一部分的权利对国家事务进行干预。而明治维新后,日本宪法的第一条就是将天皇的权利完全置于第一,乃至于后来神话的地步,这件事在中国史书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说日本明治维新后,就走向君主立宪制,还是不恰当的。就凭一人的任免,就可见明治维新其实封建制度的继续。

乃木希典因为旅顺攻防战的失败,一直被群臣们看不惯,要求撤换他。只有明治天皇力排众议,让乃木继续打下去。君主立宪制的一个特点就是,内阁可以与君主在人事任免上争论,当乃木希典的例子很明显是一人说了算的结果。

然后回头说大清,大清是绝不可能走上君主立宪制的。

抽象来说就三点

一,满人的自卑心理

二,汉人割据势力的存在

三,封建集权的上瘾,让满人不会放权

首先说第三点,大概会有人这一点是第一点的内容,其实是分开的。在老佛爷去世后,为何皇族内阁一出来,就天下唾骂,说到底就是封建集权制度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可别忘了,溥仪的父亲载沣不过是顶着一个摄政王的头衔,手下无一兵一卒的他,曾决定杀掉袁世凯立威,还不是载沣一人,是一堆满人想那么做。可见集权制度的好处大大地。

然后说第二点,袁世凯在后来左右清王朝命运的原因,说到底就是因为袁世凯是军阀,手上可谓无可用军队的清廷只能依仗他。我们甚至可以假设,如果袁世凯不进攻武汉的敌军,挥师北上杀向北京,北京肯定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这就是太平军以后,汉人割据势力存在的情况,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无一人不是军阀上位的重臣。不仅控制局部地区,可以说是控制了大半个中国的他们,就和袁世凯一样,是既要依仗,也是万分害怕的。

这就是第一点的内容了,甲午战争中,老佛爷还没老年痴呆,她自然是知道海军要是完蛋了,咸丰北狩的事情重演也说不定,为何从颐和园到户部的翁同龢都不拿一文钱给北洋水师呢?说到底,就是对汉人的不信任的私怨在里面。翁同龢是和李鸿章的个人恩怨篡夺光绪不支援北洋,或者尽出馊主意。说光绪没有满人的征服心理存在,当然是假的。而老佛爷这种心理更甚,她修颐和园被骂,还要修的原因,说到底,就是要证明满人永远是中国的主人。就算亡国了,照样是主人的心理作怪。不过话说回来,满人的那个皇帝没有那种心理存在?

这就是中国和日本不同道路的原因之一了。


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

近代,清朝与日本都受到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被迫打开了国门,然而双方的命运却天壤之别:清朝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灭亡;日本力挽狂澜迅速崛起,摇身一变成为了亚洲唯一与西方列强一较长短的强国。

众所周知,日本有明治维新,清朝有洋务运动他维新变法,然而结果一个巨大成功,一个非常失败,为什么呢?



第一,推动改革的力量与环境不同。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专制发展到了一个巅峰,皇权至高无上,加上满清的特殊性,当时的清朝已经被奴役数百年早就已经麻木不仁,鸦片战争后没有惊醒,反而仍旧沉迷。

而当时的日本虽然也是封建主义国家,但是天皇大权旁落,虽然有幕府将军掌权,但是各地的大名、武士也拥有相当的权力,日本的情况反而更加类似于曾经的欧洲,封建势力其实相对薄弱。



被列强入侵以后,双方都开始了变革,清朝的维新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然而,虽然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清朝的维新变法依赖的只不过是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而维新变法却得到了日本天皇与大量实权人物的全力支持。

第二,变革的目的与时机不同。

清朝无论洋务运动也好,维新变法也好,还有最终变成一场笑话的“清末新政”,其主要目的并不是所谓的富国强兵,而是维护满清的封建统治。在变法过程中,但凡会威胁到满清统治的都被抹杀,如此一来又如何成功?



而日本的明治维新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脱亚入欧”,成为与列强一较长短的强国。日本是单一民族,而当时的清朝满清没有这种条件。一旦“开民智”、“兴民权”,那就等于是自己摧毁自己的统治,满清统治比当年的元朝更持久,靠的是什么呢?

清朝与日本相比,本身就缺乏变法成功的先天条件,即便是有日本那样的心气,最终的注定是一场失败。慈禧太后一再拖延新政,也并非没有道理,她也知道,不可能像日本那样能够一蹴而就。



澹奕

我们首先要明白,“君主立宪”,对近代时期的中国和日本,意味着什么?

晚清时代,清朝体制的反对者分为 立宪派和 革命派。把国家改为君主立宪,是立宪派的要求。立宪派的主要组成其实是各地方势力,如地方士绅等等。


因为原先清帝国的中央权力,主要掌握在清皇室和亲王手中,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开议会,事实是要求清皇室把中央权力如开战,税收,等国政大事的权力分出来给地方士绅。

其实权力的被迫转移一向很困难,在各国历史上无不是经过重重斗争,甚至反复复辟,各国君主要让出权力,实现立宪制度,几乎无不耗时良久。

比如英国,1263年出现制约国王权力的议会雏形,1688年通过《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给王权以很大限制。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废除法律或中止法律之实施。至此,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才算初步确立。


算一算时间,英国差不多经历了438年,才实现了君主立宪。


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被称为“实君共和”,其实跟英国的“虚君共和”相比,算是半成品,日本天皇和议会各拥有一部分权力。

为什么明治天皇愿意让首相和议会分享他的权力?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日本天皇在维新成功之前,本来就一点权力都没有,德川幕府下台后,天皇和维新势力组成了执政同盟,从完全没有权力,到可以有机会分享权力,日本皇室当然愿意。


而反观清帝国则不同,清朝的皇帝们早习惯了专制君主制,不谈慈禧了,就是光绪,如果没有被架空,恐怕内心里都是拿乾坤独断的 康熙做榜样,怎么会愿意拿出权力来分给议会,搞什么立宪君主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