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花溪文化:與遵義沙灘文化並立,是清代貴州文化的兩大支柱

貴陽花溪文化:與遵義沙灘文化並立,是清代貴州文化的兩大支柱

如果說樂安江是沙灘文化的靈魂,那麼花溪河就是花溪文化的靈魂。花溪是一條美麗的小河,沿岸有天河潭、鎮山村、花溪公園、十里河灘、黃金大道、孔學堂等美景。作家陳伯吹先生在《花溪一日間》中說道:“過貴陽不上花溪,如入寶山而空手歸來。”吳鼎昌說:“彩筆新題壩上橋,駐看飛瀑捲回潮。”陳毅元帥曾賦詩稱讚花溪:“真山真水到處是,花溪佈局更天然。十里河灘明如,幾步花圃幾農田。

貴陽花溪文化:與遵義沙灘文化並立,是清代貴州文化的兩大支柱

早在明崇禎十一年,徐霞客在《黔遊日記》中,對花溪流經的地方有五次記載,可惜失之太略。花溪流入貴陽主城區後,叫做南明河,到了開陽叫做清水河和洛旺河,最終在開陽匯入烏江。明朝初期,朱元璋為了開發貴州,調集30萬大軍駐於黔中,形成屯堡,其中青巖屯便位於花溪。青巖屯的設立加速了花溪的開發,青巖也逐漸從一個軍屯變成一座軍民共住的城堡。如果青巖古鎮已經有了600年的歷史。

貴陽花溪文化:與遵義沙灘文化並立,是清代貴州文化的兩大支柱


一,文化世家:花溪周氏

在這次“調北征南”的過程中,許多外省移民開始大規模湧入貴州,這些移民不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還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其中花溪周氏的祖先周可敬(江西人)就在洪武年間,隨著徵南將軍傅友德進入貴州,因為周可敬徵九股洞箐有功,被封為正印長官,子孫世襲其職,從此周氏就在花溪騎龍寨定居。

貴陽花溪文化:與遵義沙灘文化並立,是清代貴州文化的兩大支柱

清朝建立後,實行改土歸流,周氏失去政治權利,便轉向文化學術道路。周漁璜是花溪周氏第十一代,字玉礎,號起渭。他十四歲就寫下《燈花詩》,在士林中傳誦一時。康熙二十六年(1687),周起渭中鄉試“解元”,七年後再試文場,考中進士。周漁璜進入仕途後,先後任翰林院檢討、侍讀、侍講學士、浙江鄉試正考官、提督順天學政和詹事府詹事,並受命為欽差大臣,奉旨祭祀過禹陵和明太祖陵、巡閱江浙兩省駐軍。

貴陽花溪文化:與遵義沙灘文化並立,是清代貴州文化的兩大支柱

因其才華卓越、道德高尚,被時流推崇為“力持風雅,領導群彥”的文壇領袖。周漁璜的詩歌風格對清末貴州詩人鄭珍、莫友芝及影響甚大。他們都視周漁璜為清初黔中詩界的先驅而尊崇。周漁璜的另一重大貢獻,是他在京都翰林院時參與編纂的《康熙字典》和《貴州通志》

周漁璜在北京居住時,十分想念貴州。康熙五十三年(1714),他病危時,便向老父留下遺願:一是將自己在北京櫻桃衚衕的住宅捐獻為“貴州會館”,為來京的貴州人士提供憩息之所;二是獻出自己多年來的積蓄,囑託家人重修桐埜書屋,讓騎龍寨的農家子弟讀書上進;三是要求父親和弟弟修建一座騎龍到青巖馬路之間的高車橋,以便利山鄉與城鎮的交通;四是希望家人在騎龍設立義倉,以便災年時救濟家鄉父老。這種心繫家鄉體恤民困的高尚情懷,真令人感動不已。

貴陽花溪文化:與遵義沙灘文化並立,是清代貴州文化的兩大支柱

當時周氏還有一位名人,叫做周鍾瑄,是周漁璜的族叔。周鍾瑄早年喪母失父,就養於叔父,從堂兄讀書,弱冠即有文名。貴州巡撫衛既齊、督學道華章志皆奇其文,於是拔置省城貴陽府學深造。康熙三十五年(1694),周鍾瑄中舉,次年北上京都,再試文場,結果會試敗北,而後閉門苦讀,研習經史。

貴陽花溪文化:與遵義沙灘文化並立,是清代貴州文化的兩大支柱

後來周鍾瑄先後擔任了周漁璜幕府、福建邵武知縣等,頗有政績。臺灣收復後,他被調往臺灣任諸羅知縣(嘉義)。他帶領嘉義人“建學宮,修城隍,築木城”修建一座新的嘉義城,又“闢阡陌,廣田疇,開溝渠,築塘堰”,勸課農桑;又設立義學,延師課讀,教高山族同胞學習官話,挑選俊秀之才入學就讀

。他離任後,嘉義人為了紀念他,修建了城隍廟,並將周鍾瑄神像作為鎮廟之寶。他政務之暇,纂修成《諸羅縣誌》十二卷。《中國地方誌詞典》對此書有如是言:“ 清代官修的臺灣地方誌,以《諸羅縣誌》最為學人推重。”


貴陽花溪文化:與遵義沙灘文化並立,是清代貴州文化的兩大支柱


周氏家族在清朝中期繼續保持文化家族的傳統,但是家業中衰。出生於這個時代周奎,僅有茅屋兩間,破敗不蔽風雨;荒山幾畝,耕地瘠薄。但其父則常以忍苦力學教誨,謂雖奇窮而不可廢讀,督促周奎執經辨難,故周奎雖飢餓難耐仍堅持苦讀。四十五年(1780),周奎考中舉人,此後科舉不順。回籍後,在鄉設館教讀。嘉慶六年(1801)授貴州開泰縣(今黎平)教諭,合署麻哈州(今麻江)訓導。二十一年(1816)以年老辭職,在家課讀子孫。

儘管家道中落,但周奎身上仍受家族家訓影響,到了其成才成家之後,尤其注重家訓。周奎的嚴格家訓和以身作則是很有成效的,甚至影響了周家一門出了五進士,在貴陽曆史上留下佳話:其子周際華,嘉慶六年(1801)中進士,授內閣中書,歷任河南輝縣知縣、江蘇興化知縣、泰州知州等官;周際釗,嘉慶十四年(1809)進士,選庶吉士,官刑部山東司主事,後回籍掌教貴陽貴山、正習書院;其孫周頊,嘉慶十五年(1801)進士,翰林院編修,後出任江蘇常鎮通海道;周灝,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士,歷任直隸定興、正定縣知縣。


二,花溪趙氏:一門三進士

在青巖古鎮,有一條街名為狀元街,有一個四合院叫做“狀元府”,這些都是為了紀念貴州第一位文狀元——趙以炯。趙以炯,字仲瑩,又字鶴林,清咸豐七年(1857年)二月生。清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人,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中進士,殿試一甲第一名,中狀元,大魁天下,成為雲貴兩省自科舉以來“以狀元及第而奪魁天下”的第一人。與康熙年間武狀元曹維城、光緒年間文狀元麻江人夏同和、遵義人探花楊兆麟稱為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李端棻為此特寫下一副對聯祝賀:沐熙朝未有殊恩,聽傳臚初唱一聲,九十人中,先將姓名宣闕下;豈吾黔久鍾靈氣,憶仙筆留題數語,五百年後,果然文物勝江南。

貴陽花溪文化:與遵義沙灘文化並立,是清代貴州文化的兩大支柱


孩童時的趙以炯所作"詠刺梨"一詩,就初現過人才華:"生在山間不入盆,擅妍不肯進朱門。卻和龍井釀成酒,貢上唐朝承聖恩。"有一日趙以炯在家中樓上自吟:"一上上到趙家樓,目擊江翰氣橫秋。眼前若無三山堵,看破江南十二州。"可見其心懷遠大抱負。趙以炯在保和殿參加殿試時,光緒帝出上聯"東津明,西長庚、南箕北斗,誰能為摘星漢?"趙以炯對下聯"春牡丹、夏芍藥、秋菊冬梅,臣願作探花郎。"此聯對仗工整貼切,久久盛傳。

貴陽花溪文化:與遵義沙灘文化並立,是清代貴州文化的兩大支柱


趙以炯其應試時所作的《賦得得生字五言作韻》獲"刻畫工巧,藻不妄抒"的好評,其作的《中庸不可能也》一文更是得到極高佳評:"絕不矜才使氣而軒豁,呈露題蘊自闡發無遺,知洗練之功深矣。"《歷代狀元殿試對策觀止》中對趙以炯對策的評價是:"今讀趙狀元對策,其博學多識,理密慎思,文筆流暢之處的確不亞於別的狀元策。"博學多才的趙以炯是以厚實功底為貴州爭得榮譽,用博學才智改變了士林認為"黔無人"的看法。

貴陽花溪文化:與遵義沙灘文化並立,是清代貴州文化的兩大支柱

趙家素以教子有方為榮,趙家除趙以炯中狀元大魁天下,其餘兄弟也名揚故里。從光緒五年到十五年(1879~1889年)的十年間,趙家一門四喜,長兄趙以煥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進士,官至江蘇丹陽知縣,三弟趙以炳與趙以炯同入庠,光緒五年(1879年)同榜中舉人,趙以炳中得經魁。四弟趙以煃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舉人,光緒十二年(1886年)與趙以炯同榜中丙戌科進士。趙家一門出了三個進士、一個經魁,而且還中了一個狀元,這在科舉時代實在是極其難得的殊榮貴陽花溪文化:與遵義沙灘文化並立,是清代貴州文化的兩大支柱


三,花溪隱士——吳中蕃


貴陽花溪文化:與遵義沙灘文化並立,是清代貴州文化的兩大支柱

(蘆荻寨:吳中蕃隱居地)

吳中蕃在詩的創作方面頗有造詣。當時著名的戲劇家孔尚任曾鄙視貴州道:“黔陽詩非全無也,有之而人不知,知之而不能採,採之而不能得,等於無耳。”

但是當他看到吳中蕃寫的《敝帚集》後,便為自己說的話後悔了,於是不禁讚美:“屈子之閒吟澤畔,子美之放歌夔州,其人似之,其詩似之……”。

貴陽花溪文化:與遵義沙灘文化並立,是清代貴州文化的兩大支柱

吳中蕃隱居之地原名樓梯寨,吳中蕃誤以為是蘆荻寨。吳中蕃隱居蘆荻寨後,把書房改為響懷堂,自號“今是山人”,以農耕教書為主,整理詩稿之餘寄情山水,漫遊蘆荻一帶的風光。時光流逝,幾百年後,貴陽開始開發此地,並取名天河潭,成為一大新的景區。

貴陽花溪文化:與遵義沙灘文化並立,是清代貴州文化的兩大支柱

吳中蕃學識廣博,才華橫溢,著作豐碩,著有文稿《四書說》、《曲臺捷取》、《聽古集》、《響懷堂文集》與《文集續稿》、《黔言通志補遺》,詩作集有《敝帚集》、《響懷堂集》、《腐草》、《斷硯草》與《斷硯草二集》及其《韻會》,並修訂了《坡仙集》、《明文集》、《明高、楊、張、徐集選》、《曹能詩始選》、《袁海叟詩選》諸書,後於乾隆年間修《貴州通志》、道光年間續修《貴州通志》。如今,除《敝帚集》千餘首詩存世外,其餘著作均湮滅無存,實為可惜。

貴陽花溪文化:與遵義沙灘文化並立,是清代貴州文化的兩大支柱

(吳中蕃故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