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美國爲什麼不重視發展機炮?

用戶7363392879422

二戰各國戰鬥機的航空武器一般都採用航空機槍和航炮混搭的配置形式,如英國的噴火戰鬥機可裝備8挺7.7毫米口徑機槍,或2門20毫米機炮和4挺機槍,德國BF-109戰鬥機採用兩挺7.92毫米同步機槍和兩門20毫米機炮。

之所以這麼配置,主要是當時作戰環境的需要和航空武器性能上的侷限性所造成的。當時的航炮主要是用來對付轟炸機的,因為當時轟炸機的裝甲防護能力很強,機槍甚至都打不穿它的裝甲,因此需要航炮這種毀傷力大的武器,但航炮的問題是射擊精度差,射速相對比較低,同時備彈量少,持續作戰能力差,所以需要和機槍搭配使用,機槍射速快,成本低,非常適合打擊敵方防護力較弱的護航戰鬥機。

唯一例外的是美國,二戰中,美軍絕大多數的戰鬥機都只裝備了12.7毫米機槍,這也是由於美軍特殊的作戰環境決定的,在1944年以前,美軍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同日本的作戰,日本當時根本沒有成規模的戰略轟炸力量,而日軍戰鬥機的特殊之處就在於機動靈活且防護極差,日本著名的零式飛機採用鋁合金製成,外面根本沒有覆蓋裝甲板,因此,面對美國飛機的打擊一打就透,一點就著,12.7毫米機槍已經完全足夠了。在中期解決了機動性不足的問題之後,美國飛機完全是壓著日本飛機打,實力非常懸殊。

在大批第二戰場後,美國航空力量開始大規模轉向歐洲,德國的航空力量要強大的多,但也已經逐漸轉向戰略防守,很難組織起大規模的戰略轟炸,美國戰鬥機不需要對付德國重型轟炸機,自然也沒必要研製大口徑機炮的必要了。

知道二戰結束後,面臨蘇聯威脅,美國才真正開始研製高性能的大口徑航空機炮。


兵工科技

你好我是迷彩派,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你。

美國人發展過機炮,只不過在整合過程中沒整合好,使得研製出來的飛機綜合性能不是特別好。這其中就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P-39飛蛇戰鬥機。

這款飛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是一種很有特色的飛機,也是一款很先進設計性的戰鬥機——首先採用了三點起落架,然後是後置發動機。最後就是在發動機延長軸內還佈置了一門37MM機炮,使得這款飛機具有在二戰各型戰鬥機中數一數二的火力。

但是這款飛機由於採用了很多在先進的設計,在整合的時候沒整合好,導致這款飛機在列裝後遭到美國空軍的集體聲討。其主要毛病主要體現在俯仰操縱生澀、高空功率不足、爬升性能差、維修麻煩等。尤其是在太平洋戰場上與日本“零”式戰機的對抗中顏面掃地,更讓美國陸軍航空隊對它失去了所有信心。

由於這款飛機遭到抵制,遂逐漸的被棄用。再後來,這些被送入倉庫的飛機被一股腦的送給了蘇聯。在交貨的時候美國人給這些毛子灌了一頓伏特加,喝的他們暈暈乎乎的也沒開箱驗貨。

後來蘇聯人開箱驗貨的時候不由得驚呆了:三點起落架、後置發動機、37毫米的同軸機炮……蘇聯人不由得感嘆,美國朋友實在是太實在了,把這麼好的戰鬥機送給我們。至於那些毛病,在號稱戰鬥民族的蘇聯人眼中壓根就不是事——維修麻煩?搞笑,這麼先進飛機的維護保養豈能是一般戰鬥機能比的?操縱麻煩?純粹是那些美國飛行員的毛病給慣的。

後來這些飛機在被戰鬥民族用的大放異彩,很多蘇聯空軍英雄都是用這款戰鬥機打出來的。


迷彩派軍事

扛著一門坦克炮的P39是被你吃了麼?

可能有這幾個原因:

1。武器配置一般原則就是夠用就好,.50機槍裝甲車都打得穿,我還裝4挺6挺8挺,打小鬼子足夠了,歐洲戰場打109能打個半爛我也很高興,中型轟炸機交給噴火九去對付吧。

2。航炮還是挺重的,炮管短也影響初速和彈道。BF109中置的航炮就有這個問題,所以必須“敵機充滿擋風玻璃”時候開火。而美帝飛行員不是德國那種精英,怎麼玩呢,我300米開火同時踩舵,一片彈幕,丁零當啷總能打著你吧。

別的我想到再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