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倡議成立的「羅漢堂」,代表人文社科研究領域的新趨勢

楊國英

企業推動人文社科研究,正在成為新的趨勢?6月26日,研究機構羅漢堂在杭州成立。據悉,該機構由阿里巴巴倡議,全球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多領域的頂尖學者們共同發起,將一起研究與科技創新伴生的社會經濟形態變化等課題。

羅漢堂的新意在於,他是由著名企業推動成立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尤其是在研究領域上,明顯超脫於一家企業通常的功利性考量。

阿里倡議成立的“羅漢堂”,代表人文社科研究領域的新趨勢

事實上,企業推動科研,在國外不是新事物。從各種創業、創新項目的校企融合,到企業反哺高校前沿課題的研究,乃至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均是發達國家科研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便在公共、社會等領域,由企業推動的研究機構也不乏其例。

就當下而言,參照發達國家代表性企業發展的經驗、邏輯,以及當下中國全面參與新一輪全球技術革命的大背景,我國企業推動人文社科領域重要研究作為一種新生的現象,其出現其實是有必然性的。

總的來說,我國企業開始注重對前沿領域基礎研究(部分或完全超脫於對經濟效益的考量)的投入,在這背後,其實綜合反映了企業創新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的提升,以及對企業經營基業長青、企業價值觀有效傳承的訴求。實際上,所有這些,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企業開始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舞臺,並且迎接技術變革浪潮,均是很多企業需要面對的課題,也是我國新興領域的企業與傳統企業重要的區別所在。

首先,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相比狹義的科技創新研究、具體的技術攻堅,是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涉足的領域。科技方面的研究機構,如阿里巴巴此前成立的達摩院,其成果對企業本身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溢出效應,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深度,涉足社科領域的研究,其研究成果的價值更多則是社會性的,對企業本身的助益則是間接性的,它實際上更多包含著企業對自身外部價值最大化的深度思考。

最後,企業能夠做什麼?推動社會科學研究,大企業具有顯而易見的優勢,通過行業之一域,企業能真實體察和掌握社會經濟運行的細部,就當下而言,時代性的企業不僅有原始素材和數據,而且也有契合時代需要的研究工具。而企業涉足社會科學領域,首先意味著會把這些資源和工具開放給相關領域的頂尖學者,從而帶來社會效用的最大化。

在全球範圍內,即便是在看起來較為冷門的公共領域,企業推動基礎性研究的傳統其實也早已形成,比如,日本有松下政經塾,但侷限於私學階段,美國福特公司也曾資助成立密歇根大學公共政策學院……單就模式而言,羅漢堂和阿里巴巴以及眾多全球頂尖學者的緊密結合,其創新性主要體現在對傳統資助型研究的超脫,在企業原始資源的加持之下,前者的研究可能更富實效。

就時代性而言,與羅漢堂更有對比性的則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對社會科學領域的投入。洛克菲勒基金會對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的重點研究之所以從1936年起步,有著相當的時代必然性——這一個大蕭條之後、二戰前夕的時間節點,美國社會一方面經歷著生產技術和生產力的突飛猛進,一方面卻不得不面對經濟崩潰和財富分配兩極分化帶來的社會危機。事實證明,這一時期也是社會科學大發展的一段時期。而更多的歷史也每每證明,對於如何應對技術革命的挑戰,包括企業在內的全體經濟社會參與者,都應有更充分的準備,科學進步的價值。

新技術必然是對生產力的又一次解放,因此,企業推動人文社科研究,可能是未來幾年將在全球範圍內出現的新趨勢。對於我國來說,這種趨勢更富新意,它由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發力所激發,但更是一次企業社會價值理念的一次深度進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