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含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以武力得天下之後,重武輕文。勳戚多是統兵將帥,諸王也以能節制諸軍而增加了自己的威權。相反,文成地位甚低,他在用人上並不十分重視科舉,而是進士、貢舉、雜流三途並用,做官並不一定要讀書。王世貞說:“國家初起重武力,其於文事亦不數數焉,大要各以其途進”。朱元璋晚年對功臣的誅殺並未觸動武人的根本地位和種種的特權,他殺的是一些可能對皇權構成威脅的高級將領,這種重武輕文的政策是當時的政策決定的。打江山靠軍人,鞏固江山也靠軍人,但是經過了30多餘年的和平之後,這種政策是需要改變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逝世,建文帝繼位之後就開始實施改革,著力提高知識分子的地位。他不僅提高六部尚書的品秩,讓文臣分享更多的權利,而且大開科舉為知識分子進入政權開路。建文帝想建立一直推行其政治理想的隊伍,他還詔舉優通文學之士作為科舉的補充,甚至下令“並衛所”,我有點貶低武將的意思。如此一來,建文新政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洪武政治的否定,他必然會得罪於洪武時期的既得利益集團。這個集團必然會反對他,並竭力維護洪武的政治統治不受損害。凡已變更的,均需恢復舊制。
所以建文新政所得罪的至少包括兩部分人。其一是眾親王,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使他們的權利地位受到極大的損害。其二是眾多的武將,因為文成地位提高,勢必使他們的權益受到抑制。
而就在這時,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需提出足以號召的政治口號,而這個口號就是恢復祖宗舊制,他指著朝中奸臣變亂祖宗成法,聲稱“靖難”,“清君側”。以維護組織為理論依據,朱棣要推翻建文君臣需要依靠不滿於建文新政的勢力,而這正是諸親王和眾武將。
所以在朱棣攻城略地的時候,很多建文將領都懷有二心,無心戰爭,甚至有更多的是直接投降,因此朱棣大軍才會屢戰屢勝,最終完成奪位。
小獅Lion
朱棣是中國歷史上藩王造反中最成功的一個,同時朱棣還是藩王造反唯一一個成功的,題目中問朱允炆有那麼多的軍隊,而且還都是朝廷的正規軍,怎麼就打不過朱棣區區幾萬的地方軍呢?其實按道理來說,朱棣是絕對打不過朱允炆的,只要朱允炆不是個傻子,讓手下的將士放心幹,朱棣是絕無可能成功的。
朱棣當時說白了也就是掌握自己轄區的兵馬,可是朱允炆卻是坐擁天下的,無論從財力或者是兵力來看,都是無法和朱允炆相比的。朱棣的成功給他幫助最多的不是別人,正是朱允炆,是他親手將自己的皇位給葬送了。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他的名氣也是很大的,朱棣一生帶兵,所以首先他的軍事能力就很強。
朱棣做藩王的時候,蒙古人聽見朱棣的名字都能嚇的變臉,可見這個人的能力是非常強的,朱棣在造反的時候還聯絡了其他藩王,給他們許諾下了許多東西,雖說後來一個都沒實現,可是這些藩王也給了朱棣不少的幫助。
在朱棣造反的時候,朱允炆還下令不允許傷到朱棣,這就讓手下的大將們難辦了,假如說取得勝利後傷到朱棣,自己肯定會被朱允炆嚴懲,敗仗也是吃不了兜著走。他的這個命令讓手下的人陷入兩難,朱棣本就是賭上了命,自然是一路拼死戰鬥。最諷刺的是,朱允炆後來重用的李隆基更是直接打開城門迎接朱棣,實在是諷刺。
朱棣最終取得勝利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元璋活著的時候,為了給朱允炆鋪路,殺害了不少的功臣,這些人死了之後,朱允炆遇上事情的時候無人可用,朱棣在軍事上才能一路高歌,總的來說,朱棣造反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影響下的結果,而朱允炆毫無疑問是給他幫助最大的,如果朱允炆一開始就狠心剿滅朱棣,那麼朱棣下場自然是死路一條。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第一,雙方交戰,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朱允炆跟朱棣比起來,不論是政治上的雄才大略,還是軍事上的戰術攻守,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雙方的指揮官差了許多,註定了最後戰爭的結局。
第二,朱棣雖然兵少,但都是久跟蒙古作戰的明朝精兵,這支軍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就連蒙古人都談棣色變。相比而言,朱允炆的兵將遠不如朱棣兵將,缺少戰場上的歷練。
第三,朱允炆與朱棣交戰,顧及叔侄之情,下不了狠手。朱允炆下令不準傷害朱棣,這會讓前方將士很為難,戰敗有罪,傷害了朱棣也有罪,戰爭決心從一開始就決定了雙方的勝負。反觀朱棣,那可是要致侄皇帝於死地的。
第四、朱元璋在位時大殺開國元勳,造成藩王造反時無將可用。朱允炆削藩,其他藩王本就不同意,朱棣叛亂,藩王的人心在朱棣那,而朝廷的大將們,謀略上、勇武上不如朱棣,再加上私心裡認為誰當皇帝都是姓朱,註定了戰爭的天平傾向於朱棣。建文帝最相信的大將李隆基開城投降迎朱棣,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
綜上,建文帝縱有百萬雄兵,面對朱棣這樣的對手,又有何用呢?說白了,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建文帝失敗,不能埋怨別人,只能埋怨自己本領不濟。
陸棄
由於朱元璋在世之時屠戮功勳老臣,朝廷無能征善戰之將,僅有能打仗的也只剩下洪武朝的功勳耿炳文了。耿炳文打仗的特色是善守,而不是善攻。
而如鐵璇等一批大才之人在當時也沒有受過多少重要軍事韜略,以致與李景隆這一無能之流也能充當將領。
而這也就導致了,建文帝的軍隊與燕王朱棣軍隊一觸即潰。
朱棣本人也會領兵打仗,朱棣的兵經常和蒙古兵打,軍風彪悍,而建文帝的軍隊沒戰鬥力,朱棣自然會贏。
在當時的情況下,首先他的那些叔伯們都是藩王。他們有自己的領土,甚至有自己的軍隊。
而可怕的是他們都蠢蠢欲動,不服建文帝,可以說並不只是朱棣一人反建文。
尤其是寧王朱權的軍事實力帶甲八萬,麾下的朵顏三衛更是驍勇善戰。加入朱棣的陣營,更是令他們實力如虎添翼。
當然了最主要的是因為建文想要削藩,侵害了他們的利益。
而且當時是建國初期而已,朱棣他們都是從生死戰場上過來的。他們有忠於他們的軍隊,這就使得他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對付建文。
並且他是一個有勇有謀的統帥,和不懂用兵的建文帝是不一樣的。
再者,建文還用了一個草包李景隆當統帥,他不懂用兵之道,亂來一通,燕兵進駐金川門,他開門迎降。
解讀歷史人物
講道理,朱棣靖難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運氣。說實話一開始就像明朝中期地方作亂的規模一樣,非常小。但是北方的將領很多都是朱棣以前的老部下,一開始沒打呢就直接投降了,還有朱能這種萬人敵當打手,前面也是打的順風順水。
後來朱元璋留下來的唯一一個老將不靠譜,三十萬人兩場仗都沒打贏。然後換了明朝第一草包李景隆上去頂替。一直增兵到50萬,包圍了北平。
全世界都以為事情要結束了,結果朱棣帶著精銳襲擊了看戲寧王朱權。沒錯,就是正德時期造反的那個寧王的祖先。這個朱權是所有藩王裡最能打的,手底下兵也是最精銳的。被突襲之後自己和家人都在朱棣手裡,朱棣也大方,說事成之後,平分天下。朱權就這麼被拉下水了。不過你你得不說,朱權手下的朵顏三衛戰鬥力就是強。和朱棣一起把包圍北平的李景隆給打懵了。
但是朝廷這邊家大業大,根本無所謂,而且也有人才,比如說盛庸。這個老鐵是朱允炆這方最能打的人,大破朱棣的燕軍,連主將張玉(和前面的萬人敵朱能一個地位)都戰死了。山東參政鐵鉉那就更是拖得朱棣寸步難行。
這個時候朱棣是非常慌的,靖難的成功性幾乎為零。但是次年盛庸也犯了蠢,吃了敗仗,不過遠沒有到兵敗如山倒。你不得不說人才就是人才,一眼就看出了朱棣的弱點,兵源無法做到補充,也沒有辦法分兵佔據城池。雖然朱棣打了勝仗,但是損失慘重,再這麼拖下去,真的是可以集體自首了。
但是這個時候太監來通風報信,說南京城內空虛。朱棣直接率兵突襲南京,一路都沒有太多的抵抗,勢如破竹。一直打到南京城下,南京可是座首都,城牆又堅固又高,如果打的時間長了,北方的軍隊回援,朱棣也是死路一條。
但是這個時候,李景隆和李穗居然開了城門出來投降了。完全就是不費吹灰之力。恕我直言,這個李景隆就是朱棣安插在朱允炆身邊的內奸。前面五十萬大軍讓他帶崩潰了沒收拾他,到了後面居然直接賣了朱允炆,這樣的二五仔,真的也是個奇葩。
最後再說個你不知道的事情,靖難之後,李景隆居然是百官之首,位列所有靖難官員之前,你說這沒勾結能相信?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同的故事
砍歷史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兵不在多而在精。
造成南軍縷縷被朱棣擊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朱棣的軍隊相較南軍而言,更為精銳。朱棣常年駐守在邊境地區,與蒙古人為戰,麾下的軍隊自然是百戰之師。更重要的是,朱棣本人的部隊中,是存在蒙古騎兵的。這些蒙古騎兵來源不同,一部分是朱棣本人率領,另一部分是他吞併的寧王朱權精銳朵顏三衛。實際上,此時的明軍戰鬥力已經退化,在面對精銳的蒙古騎兵時根本不是對手。
因此,南方的這些少爺兵,在面對朱棣的百戰之師和蒙古鐵騎時,真可謂是插標賣首。
除了軍隊質量的差距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朱允炆手下始終沒有一員合格的大將。明朝那一班開國名將,比如馮勝,傅友德,藍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或早死,或病死,或被朱元璋幹掉(大多數是這個結局),留下了一個只善於防守的耿炳文。而朱棣一邊,由於本身就負擔這軍事任務,所以手下武將如雲,朱能,張玉,自己的兒子朱高煦包括他本人,都有著傑出的軍事才能。如此一來,雖然南軍也出了鐵玄和盛鏞這樣的名將,但總體天賦還是不如朱棣。
最後,朱棣有個好兒子朱高熾。建文帝圍攻北京時,全賴朱高熾守住老巢。任憑建文帝怎麼利誘,朱高熾都沒有動搖。
除此之外,建文帝一方的謀臣,黃子澄和齊泰加上方孝儒,都是一些書生,在處理公務政務方面,毫無半點能力,雖然這些人最後都非常有骨氣,但這也能難以掩蓋這些人作為社稷重臣的嚴重不合格。
庭州行者
時也命也,朱允炆輸的不冤,朱棣贏的也僥倖。
一、主將差距太大
靖難之時,大明最能打的將領,開國武將,差不多就剩燕王朱棣了。朱棣正是靖難的主角,也是北軍主帥。朱允炆方的南軍,主將先是盛庸,這是個擅長防守的主兒,而後李景隆是個草包。孫子云:“道天地法將”。起碼在將領上,朱允炆已經輸了。
二、天命不幫建文
朱棣靖難路上,一到快失敗的生死存亡關頭,老天爺就放妖風幫忙。白河溝大戰,眼看快被平安先鋒軍包餃子剁成肉醬了,突然妖風四起,好巧不巧的吹斷了李景隆的帥旗,南軍大亂,朱棣趁火打劫,李景隆逃跑。夾河溝大戰,打的正熱火朝天,老天爺又颳風了,還是定向風系魔法,只吹南軍,飛沙走石,眼都睜不開,朱棣趁火打劫,盛庸逃跑了。
三、建文帝愛面子
朱棣都造反了,拎著腦袋跟你朱允炆死磕呢,盛庸都帶著大軍出發了。朱允炆派一匹快馬趕緊往前線傳一道聖旨——“勿傷吾叔”,害怕背上殺害叔叔的名聲。估計盛庸心裡非常MMP,這仗沒法打了。正是這道諭令,像給朱棣穿上了一件防彈衣,可勁兒的親自去刺探軍情,親自斷後,親自衝鋒,反正皇帝都發聖旨了,不準傷害我,這麼大的便宜,不用白不用。
四、秀才遇上老混混兒
朱允炆身邊是一幫高材生,老秀才,方孝孺、黃子澄等,讀書一個頂倆,出謀劃策就沒臉看了。最後把建文帝氣的大罵這幫秀才,但也無力迴天了。朱棣身邊呢,是個把造反當作最崇高的人生理想的道衍老和尚,年過半百,闖蕩江湖半生,造反經驗豐富,人性把握精準。雙方根本不在一個段位,這就沒的玩兒。
情況大致如此,也是個人愚見,見笑見笑。
古氏春秋
明惠帝朱允炆之所以坐擁百萬大軍,卻讓明成祖朱棣“靖難”成功、改朝換代,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朱允炆方面的,另一個是朱棣方面的。
先說朱允炆方面。朱允炆雖然好號稱坐擁百萬大軍,實際上卻並沒有那麼多。明朝的軍隊很多是駐守地方的,而且明初的不少邊疆駐軍還掌握在藩王手中。這些被朱允炆整得小心臟拔涼拔涼的叔叔們,不落井下石就已然不錯了,根本不能指望他們“勤王”。因此,朱允炆實際能調動的軍隊基本上就是“靖難”期間調動的那小几十萬。不過,僅僅如此,也足以對燕藩形成兵力優勢了。
可就在這樣的兵力優勢下,朱允炆還是敗了。為什麼?首先得怪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給孫子減少上位後的阻力和壓力,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戮淮西勳臣,導致很多英勇善戰的淮西悍將被清洗。再加之隨著年齡增長而正常死亡的,到朱允炆即位時,除了耿炳文等少數幾人,已經無將可用。一支軍隊,沒有了合格的統帥將領,那就是一群烏合之眾,根本不堪一擊。
即便如此,畢竟還是有耿炳文這些人在的。而且,起初朱允炆也是用人得當的,任用老將耿炳文掛帥。耿炳文的長興侯也的確是真刀真槍打出來的,著實讓朱棣壓力不小、兵鋒減弱,雙方進入了膠著狀態。 朱允炆本可以跟朱棣拼消耗,實際上朱棣拼不起,耗下去朱棣鐵定是個死。
可就在這個時候,急於求成的朱允炆卻聽信了幾個文人之言,用表大爺、名將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換下了老將耿炳文。李景隆可不是他爹李文忠,純粹是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繡花枕頭,哪裡是他表叔朱棣的對手。三下五除二,被朱棣收拾得一乾二淨。不久後,燕軍兵臨南京城下,恰恰又是這位李大公子,夥同另一位表叔谷王朱橞打開了金川門,把朱棣迎進了南京城。最終,朱允炆一把火把建文朝燒成了永樂朝。直到最後,朱允炆給麾下將領的命令中依然還有勿傷燕王性命這一條,如此縛手縛腳,將領如何作戰?誤傷了朱棣,誰負這個責任?不敗就怪了……
再說朱棣方面。朱棣本身就是鎮守北平的藩王,擔負著戍邊的使命,而且多次和岳父徐達一道,奉命與北元殘部交戰,軍事才能傑出。同時麾下張玉、朱能等將領也是經歷過戰火洗禮的,遠非朱棣的那位表侄兒李景隆可比。此外,擅長謀略、精通厚黑學的道衍和尚也遠不是齊泰、黃子澄、方孝儒等一介腐儒可比的。
除了人才,軍隊本身也是一個方面。朱棣麾下的軍隊雖然不多,但卻都是與北元作戰的精銳。後來又半借半搶地拉上了寧藩的蒙古勁旅——朵顏三衛,其實力不容小覷。而且,朱棣的野心不是一日兩日,實際上早有準備,和匆匆應戰的朱允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雖然如此,畢竟朱允炆麾下的軍隊人數上佔據了絕對優勢,且坐擁全國財政,朱棣根本耗不起。但是,朱棣偏偏不走尋常路,根本不和侄兒打消耗戰。在重創表侄兒李景隆之後,孤軍深入,不計一城一地的得失,兵鋒直指南京城,最終兵臨南京城下,與李景隆、朱橞裡應外合,不費一兵一卒就進去了金川門,攻進了大明王朝的都城南京。如果真的對耗下去,結局還真的很難說……
不務正業歪醫生
朱棣是起兵謀反取得成功的藩王,朱棣靖難之役取得成功,既有朱棣團隊努力的結果,另一方面就是豬一樣的對手朱允炆朝廷團隊的幫忙了,所謂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朱允炆很好的扮演了朱棣一個幫手了!
將在謀不在於勇,兵在精不在於多。朱棣的兵馬人數不足十萬,可是士兵都是常年征戰在外的精兵強將,反觀朱允炆的朝廷士兵,號稱百萬,一二十萬還是有的,訓練是有,可是都是沒經歷過戰場考驗的新兵,在士兵素質上朱棣的兵要比朱允炆的強。說到指揮人員的素質就更不用說了,朱棣本身的軍事才能就強,一直和蒙古人對戰,經驗豐富。開始朱棣起兵,北平周圍的守將多數是朱棣的舊部,朱棣一到,大家都投降了,兩下子朱棣就統一了北平,穩固了自己的老巢。朱允炆要鎮壓朱棣,找來找去只能讓還有經驗的70多歲的老將耿炳文領兵出戰,沒辦法,朱元璋幾乎把開國的將領都殺光了,只剩下耿炳文一個能打仗的人了,朱允炆只能無奈老馬當新馬用了。
雖然說耿炳文擅守不擅攻,可是經驗還是很豐富的。耿炳文知道自己的士兵素質,因此採取的策略就是步步為營,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守,這樣的好處就是既能練練兵,也能拖垮朱棣的軍隊,因為朱允炆是中央朝廷不缺糧草兵馬,可朱棣缺啊,耗下去,朱棣肯定被耗死。耿炳文策略雖然穩妥,可是戰爭進程緩慢,朱允炆不懂戰略,覺得耿炳文打的太慢了,因此換了耿炳文,讓李景隆當主帥。這下子就悲催了,李景隆雖然是老將的後代,可是毫無領兵經驗,是個紙上談兵的官二代,打仗爛的可以,搶功勞可是比誰都跑的快。李景隆做了主帥,仗是一場場打輸了,雖然李景隆無能,可是手下的都督瞿能攻破了張掖門,眼看近在眼前的朱棣老巢北平城唾手可得,結果李景隆命令瞿能等他到了再攻打,李景隆無非就是想搶功勞嘛!結果就是白白浪費戰機,北平城的守軍利用空檔,把水澆在城牆上,那時天氣多冷啊,水就變成了冰,比石頭還硬,北平城牆就變成了一個堅固的堡壘,李景隆拿出所有力氣就是攻打不下,最後灰溜溜退兵了,真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啊!
李景隆無能那就換吧,朱允炆還沒有愚蠢到家所以他換了李景隆,讓盛庸當主帥,盛庸可是一個強人,曾經打的朱棣灰頭土臉的。盛庸當主帥,的確讓局勢換了過來,朝廷軍也打了幾個勝仗,眼看戰場局勢變得良好,朱允炆不知道腦袋發瘋了,居然給前線的將領士兵發了一道聖旨,說戰場上遇到朱棣時不能殺朱棣,不能讓朱允炆擔上殺叔的罪名。朱允炆真是一頭豬啊,都起兵謀反了,還講什麼婦人之仁,真是讓人很無語。就是在朱允炆這豬一樣的聖旨下,朱棣打了敗仗,就自己斷後,反正對面的朝廷軍隊不殺自己嘛,朝廷軍隊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朱棣瀟灑而去,錯失了幾次能夠幹掉朱棣的機會。
就是在豬好友朱允炆的幫助下,朱棣一路打到了南京,朱允炆火燒南京皇宮逃跑去了,朱棣謀反成功當了皇帝。朱允炆本來手上有很多好牌,可是自己無能,一次次喪失了勝利的機會,既然自己無能,最後出局只能怪自己啦!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朱元璋在建國之後大肆的殺戮功臣。給朱允炆留下能征善戰的將軍,根本就沒有多少。最後,祝願文只能派出一件粘性七旬的耿炳文領兵作戰。但是耿炳文卻是一個擅長防守的將軍。但是朱元璋卻要求他主動出擊,打敗朱棣。最後,在耿炳文為攻打不利之後,朱允炆馬上把他撤了下來,讓名將之子李景隆成為主帥,然後調集了全國各地的50萬大軍,繼續攻打朱棣。
李景隆雖然是名將之子,但他卻是一個毫無領兵能力的紈絝之子,沒有任何的作戰經驗。他打仗的本事不行,但是搶功勞的本領確是很強。在李景隆的指揮下,朝廷的軍隊接連失敗,多次被朱棣擊敗。李景隆雖然能力不行,但是朝廷軍隊還是在都督瞿能的帶領下,經過苦戰,馬上就可以攻破北平城,獲得大勝了。
但是在這種關鍵時期,李景隆身為統帥卻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瞿能一定要等援軍到來之後才可以攻破北京城,這樣的話,自己才可以分到功勞。最後,瞿能沒有辦法,只能停止進攻。而燕軍就趁著這個時機往城牆上潑水,因為北方寒冷,經過一夜之後,城牆上面都結滿了冰。朝廷軍隊就再也沒能攻破城牆。後來朱棣在正面戰場節節獲勝,而且他的軍隊還越打越多。
由於朝廷軍隊接連出現昏招,在指揮上連連失誤。朱棣一路非常順利,攻打到了南京城,最終,朱允炆丟掉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