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大亞灣核電站「高起點」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40年」大亚湾核电站“高起点”走向世界

自1978年鄧小平宣佈引進法國技術在中國建設大型核電站以來,我國核電產業以大亞灣核電站“高起點”起步,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自主發展之路,並打造出了國家名片“華龍一號”,實現了核電“走出去”的夢想。

日前 ,“改革開放四十年:從大亞灣走向世界” 深圳站媒體座談會在大亞灣核電基地舉行,揭秘了與深圳改革同行的大亞灣核電站,從誕生之初到走向世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借雞生蛋”: 借貸建設、售電還錢

創新是第一驅動力。自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以來,創新已逐步融入深圳的發展基因裡。大亞灣核電站從一誕生,便跟這座改革開放之城的崛起同行。

在本次座談中,中廣核新聞發言人袁昌紅通過回憶“世紀之約”“不當省委書記幹核電”“借雞生蛋”“最牛推銷員”“逆襲之路”等十個故事,介紹了從大亞灣核電站起步的中廣核與改革開放的深厚淵源。

1979年8月26日

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批准設置深圳經濟特區,1980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對於深圳特區建設,鄧小平給的指示是:“殺出一條血路來”。

1982年12月

國務院批准採用法國核電技術來建設大亞灣核電站。袁昌紅介紹說,大亞灣核電站的總投資高達40億美元,為解決最困擾的資金問題,大亞灣核電站採用了“借貸建設、售電還錢”的全新模式——向歐洲的銀行借貸進行建設,建成後將電賣給香港換取外匯。在當時國家財政困難形勢下,這種模式打破了此前我國重大項目均由國家投資的模式,有人把這一思路形象地叫做“借錢買雞,養雞生蛋,賣蛋還錢”的零資本裂變模式。

1984年1月

鄧小平視察深圳期間做出指示:“深圳要辦好兩件事,一是建設核電站,二是辦好深圳大學。深圳核電站的同志要加倍努力,把工作做好!”這一句叮囑,更是將大亞灣核電站建設與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

1985年1月18日

廣東核電站合營合同簽字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次日,鄧小平親自接見了參加簽字儀式的香港中華電力董事局主席嘉道理勳爵。會談中,鄧小平說:“這是個了不起的事情,這個項目的意義,不僅是中外合資最大的一個項目,而且對香港的繁榮和穩定,以及增加香港人的信心起到重要作用。要用這個項目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典範,讓我們共同努力。”這一席話,賦予了大亞灣核電站作為改革開放標誌性工程的重大意義。

1985年2月9日

廣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舉行了開業典禮,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最大的中外合資企業、最大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由此誕生。

1994年5月6日

經過近7年建設,大亞灣核電站建成投產,實現了我國大陸大型商用核電站零的突破。

“逆襲”之路:我國核電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核電發展,需要人才先行。

由於人員素質對核安全至關重要,因此大亞灣核電站從建設時期開始,就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曾全國選派優秀人才赴法國和英國進行系統培訓。由於培訓費用高達130萬法郎,因此他們被外界譽為“黃金人”。

座談中,我國核電行業的“黃金人”代表、大亞灣核電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稱“大亞灣公司”)原總經理盧長申以親歷者的視角回顧並分享了“黃金人”的學習工作經歷,以及大亞灣基地在人才、技術、標準輸出等方面的貢獻。

“黃金人”的稱號在核電人看來是一種使命,一定要學有所成,回國後才能擔負起大亞灣核電站安全運營責任,管理好我國大陸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盧長申介紹說,派到法國核電站現場培訓115名“黃金人”,必須先考核領取法國核電站頒發的資格證書,才能作為在大亞灣核電站上崗的資格憑證。“大家懷著強烈使命感和責任心,克服生活、語言上的各種困難,放低姿態,用‘影子培訓’的方式,虛心向外國師傅求教。”

“從我們當年外派到英、法核電站現場培訓學習,到如今中國和英國簽約,中國將為英國培養新一代的核電工程師,中國在核電人才培養上實現了‘逆襲’”。盧長申表示,經過40年的發展,目前,大亞灣核電基地建立了完善的培訓體系,可以開展從主控室操縱員到換料操作員、維修技術人員,再到工程建設人才、管理人才的全方位培訓,並建設了總投資達20億的國內核電行業最完備的培訓設施,成為了中廣核及我國核電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核燃料操作員訓練中心全世界僅有兩個,一個在法國,一個在中國的大亞灣。”

另據瞭解,大亞灣核電站1987年開工建設時進口比例達到99%,連大宗的材料、鋼筋水泥都需要進口。在成功建設大亞灣核電站的基礎上,參照國際標準,按照國家“以核養核、滾動發展”的方針,我國核電設備國產化率從大亞灣核電站的1%出發,到採用自主品牌核電技術CPR1000的嶺澳核電站二期國產化率達64%,再到“華龍一號”示範工程防城港二期的86.7%,實現了我國核電裝備產業的逆襲。

“美麗中國”建設先行者:安全運營業績世界一流

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通過發展理念創新、技術方法創新以及政策體制創新等,探索出一條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具有深圳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當“學生”到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從引進國外技術到擁有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當年那粒在大亞灣種下的種子,如今正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大亞灣核電站四十年的發展充分說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大亞灣核電站,“高起點起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也是一條核電可持續發展之路。

大亞灣核電基地目前擁有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期、二期)共六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是全球最大的輕水壓水堆核電基地。自1994年首臺機組投入商業運行以來,一直保持安全穩定運行,安全運營業績優於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穩步保持在國際第一方陣。

2017年,大亞灣核電基地完成上網電量456.587億千瓦時,創歷史新高。截至2017年12月31日,基地累計上網電量達6637.10億千瓦時,其中對港供電達2362.17億千瓦時,有力地促進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

世界核營運者協會的WANO指標是國際上衡量核電安全水平的重要指標。2017年大亞灣核電基地六臺機組72項WANO指標中,有61項達到世界前四分之一的先進水平,先進率達84.7%,其中53項達到世界前十分之一的卓越水平,卓越率達73.6%,創六臺機組投產以來的“歷史最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4日,嶺澳一期1號機組已連續13年無非計劃停堆,實現連續安全運行達4373天,創造了國際同類型機組連續安全運行天數的最高紀錄,刷新了此前由大亞灣核電站1號機組創下的世界紀錄,比排名第二的法國機組領先15個月時間。到2018年6月1日已達4396天,目前該紀錄還在延續中。同時,嶺澳二期2號機組自2011年2月25日首次臨界至今,始終保持安全穩定運行,從未發生非計劃停堆,實現連續安全運行達2310天。

大亞灣公司新聞發言人常啟能表示,與深圳改革開放同行的大亞灣核電基地,持續20多年優良的安全生產業績,為粵港地區的繁榮發展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清潔電力,目前安全運營業績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併成為我國核電發展的“搖籃”、人才培養的“基地”、技術管理標準的“孵化器”。大亞灣核電基地多年來堅持綠色發展,追求核電與周邊環境的和諧共處,是粵港澳大灣區繁榮發展的貢獻者,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先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