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小米等品牌的強勢狙擊,金立已在印度關機

面对小米等品牌的强势狙击,金立已在印度关机

西南季風掠過德干高原的時候,金立送了一首涼涼給自己。

6月27日,印度媒體報道稱,印度本土手機制造商Karbonn Mobile正在收購金立印度公司,交易目前已進入長期品牌授權環節。預計總交易規模將達到2925-3665萬美元(20-25億盧比),其中1828萬美元(12.5億盧比)為品牌授權費用。

金立印度的少數股東Arvind R Vohra也參與其中。

此前的21日,Karbonn Mobile控股公司Jaina Group的創始人Pardeep Jain和Vohra一起,在香港與金立通訊設備有限公司簽署了一份意向書和保密協議,收購金立印度74%的股權。金立印度其他26%的股份此前已經易主,歸屬於Vohra家族。

面对小米等品牌的强势狙击,金立已在印度关机

業內高管表示,交易可能會在2-3周內完成。

金品質立天下,作為最早進軍印度市場的中國手機廠商,巔峰時期,金立是印度第六大手機品牌,出貨量相當於印度其他所有中國手機品牌的銷量總和,且貢獻了金立海外業務近70%的銷量。

但最終,它並未能在南亞次大陸一站到底。

金立深耕印度時,世上還沒有小米

令創始人兼董事長劉立榮引以為傲的是:金立是市場上從最早期存活至今的手機品牌。唯一,而非之一。

在上古神獸諾基亞制霸江湖的2007年,金立開始了中國製造的海外輸出,與印度手機制造商Micromax合作,為其貼牌生產手機,一度成為Micromax最大的供應商,產量佔比達到60%

項籍觀始皇儀輦,發出了“彼可取而代也”的朋友圈吸贊金句。數年海外代工生涯,附加值低且時有砍價、砍單之虞,金立的內心未嘗不是風雷騷動。

2010年,金立成立海外事業部,2012年6月,金立決定砍掉ODM,開始在印度市場推出自己的品牌手機,自立門戶做回甲方,不再仰人鼻息。

2012年8月,金立印度分公司在新德里成立。在時任總裁盧偉冰力主之下, 2013年1月,金立品牌的手機正式在印度市場上啟動銷售。但其全年在印度銷量只有約100萬臺。同比往年,數量銳減,利潤也驟降一兩億元人民幣。

不過,金立的海外戰略很快開始高速增長,有如神助驚豔無匹。

金立的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金立手機全球出貨2800萬臺,海外佔比高達55%。其中印度出貨量接近400萬臺,相當於其他所有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市場的銷量總和,成為印度第六大手機品牌。

漸入佳境的金立,隨後憑藉均價約8千盧比(約合人民幣796元)的智能手機,月均銷售達到50萬部。

印度市場也由此拔得金立海外業務的頭籌。最多的時候,印度市場佔據了金立海外業務近70%的銷量。2015年,金立印度全職員工已超7000,其中6000多名為促銷員。

同年,金立斥資800多萬美元,取代曾經的一哥諾基亞,與印度板球超級聯賽(IPL)的冠軍球隊KKR簽約三年,成為其主贊助商。其後,金立一直積極通過體育贊助來推廣運營,它還是印度超級聯賽的加爾各答騎士隊和班加羅爾皇家挑戰者隊的冠名贊助商。

此外,金立還贊助了當地一系列類似於達人秀、好聲音的高收視率節目,進一步提升了在印度市場的知名度。

盧偉冰曾公開表示,2016年第四季度,金立在印度市場的份額達到5%。金立還聲稱,已在印度的超過42,000家門店開展零售業務,並擁有600家專屬服務中心。

然而隨著小米、OPPO、vivo等眾多國產手機廠商紛紛殺入印度市場,原有的印度手機市場格局被快速打破。

金立的產品缺少明確賣點,又沒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短暫輝煌後,便在印度市場節節敗退,市場份額快速下滑。

IDC的數據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已經超越三星,拿下了26.8%的印度智能手機市場。vivo、聯想、OPPO也進入了前五。

金立在印度市場的排名已經跌出前五,被列入了“其他品牌”之中。

即便是功能機市場,前五中也難覓金立的身影,進入印度市場兩年不到的傳音卻進入了前三,拿到了9.7%的市場份額。

面对小米等品牌的强势狙击,金立已在印度关机

當地媒體估計,金立目前在印度手機市場中的份額可能只有2-3%左右。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2017年金立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為2.2% 。

流水落花春去也,換了人間。

2017年底,力主開拓海外市場的總裁盧偉冰離職,這被視為是替金立海外業務的失敗擔責。離職之後,盧偉冰創辦了誠壹科技,接手了金立原來的海外手機代工業務,劉立榮以個人身份作為小股東入股。

此前有報道稱,金立計劃在2018年投入約9741萬美元(約65億盧比),力求躋身印度智能手機品牌前五名。與去年相比,營銷支出將增加約30%。金立的海外銷售人員還透露,以後印度將會成為金立手機的主戰場。

然而今年1月份,因為未能支付多家供應商的貨款,中國法院凍結了金立董事長劉立榮持有的41.4%股份,為期兩年。

金立財務危機大面積爆發,其海外業務也大受波及。金立在印度的中國員工已撤回國內,理由是“業務難以繼續開展”。金立印度CEO常士丹也已離職。

今年4月26日,已經淡出國內市場的金立,在印度新德里發佈了兩款新手機,這是金立2018年的首次新機發布,現在來看,這也可能是金立在印度自主發佈的最後兩款新品。

時來天地皆同力,如今金立還剩做選擇的自由。

門內的接盤人

在中國廠商蜂擁進入印度之前,印度的手機市場長期維持著“三星+四家本土廠商”的格局,牢不可摧。

Karbonn,就和金立曾為之代工的Micromax一起,廁身本土四巨頭之中。

2009年3月,在金立進入印度為Micromax代工近兩年後, Karbonn才宣告成立,旗下產品包括功能手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手機配件。

Karbonn主要針對印度市場,在印度的區域滲透率超過92%。目前擁有85,000多個零售合作伙伴和900多個服務中心(其中約150家為Karbonn專營)。2015年,該公司在印度消費市場的總收入超過6.5億美元。

在CMR的印度手機市場年度評論(2017年)中,Karbonn躋身“印度五大手機品牌”之一。TRA Research的數據顯示,Karbonn是印度十大最具吸引力的手機品牌之一。

Karbonn Mobile由班加羅爾的United Telelinks和奧克拉的Jaina Group合資創辦。此番收購金立印度的投資者Pardeep Jain,就是Jaina Group的發起人。

自1995年起,Pardeep Jain一直從事手機經銷業務,包括HTC、三星、摩托羅拉和LG等各大品牌,直到創立了Karbonn。

另一位收購者Arvind R Vohra,則堪稱金立家門之內的接盤者。

自金立在印度開山立派起,Vohra就一直擔任金立印度首席執行官兼董事總經理,掌舵印度業務幾近五年。2017年7月,金立決定直接控制印度業務,隨後新的CEO常士丹被任命為印度業務負責人。

在盧偉冰離職的幾個月前,Arvind Vohra辭職卸任,幾乎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一幕印度活劇。Vohra家族此前已將金立印度26%的股份收入囊中,憑藉其持有的股權,Vohra辭職之後仍繼續擔任執行董事。

富有戲劇性的是,今年年初常士丹離職之後,Vohra走馬上任,再度成為金立印度CEO。人面不知何處去,救火隊員笑春風。

業內高管表示,在金立印度的中國管理層撤退之後,Vohra與諾伊達的另一家印度手機制造商洽談過接管金立印度的可能性。幾經拉鋸,無疾而終。彼時Jaina趁勢而入,一拍即合。

看好這筆交易的業內高管認為,Vohra和Jain恢復金立品牌也並非難事,因為金立在印度消費者中仍然具有一定知名度、認可度,而且兩人在手機領域都有著豐富經驗。

金立曾給不少印度本土品牌做ODM代工,對印度市場瞭若指掌;早在功能機時代,金立就積累了一定的線下渠道資源,而印度手機市場恰好以線下傳統渠道為主。這些都是金立在印度市場的獨特優勢。

業內高管還稱,Vohra和Jain有權使用金立品牌長達10年以上,除了向金立直接支付品牌授權費用,他們還將向金立支付專利使用費。Vohra和Jain已向合作伙伴表示,他們將在10月的排燈節之前恢復金立品牌,並會推出功能豐富和價格極具競爭力的產品,來與市場領導者小米競爭。

性價比是萬能的嗎?

業內人士分析,金立之前的海外品牌手機業務基本以印度為主,海外代工業務則交給了前總裁盧偉冰。印度業務的出售一旦確認,便意味著金立海外業務的全面收縮。

在國內市場遭遇滑鐵盧,增長基本停滯之後,海外市場成為金立手機業務生死攸關的依靠。但目前來看,金立恐怕難以寄望於斯。國內融資問題懸而未決,如今又失去印度市場,金立的復興之路愈發黯淡。

除了自身的財務問題,小米等品牌在印度市場的強勢阻擊,同樣是促成金立戰略撤退的心腹之患。

雖然進入印度市場較晚,但憑藉紅米系列的超高性價比,小米成功實現彎道超車,現已成為印度市場的主要力量之一。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印度的市場份額達31.1%,位列榜首。

性價比依然是印度用戶的首要考慮因素之一,這為小米的後發先至提供了絕佳土壤。但性價比絕非不二法門。在印度智能手機前五大廠商中,OPPO、vivo等品牌就憑藉拍照等優勢技術,受到印度用戶歡迎。

事實上,2017年下半年,印度智能手機市場鉅變橫生。原有的“三星+四家本土廠商(Mircomax、Intex、Lava、Karbonn)”的格局,變成了“小米、OPPO、vivo、聯想圍剿三星”。

面对小米等品牌的强势狙击,金立已在印度关机

中國廠商已在印度市場佔據半壁江山。IDC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廠商的份額已經上升到53%,在2016年,這個數字是34%。

儘管印度尚屬價格敏感型市場,但並非僅靠營銷+性價比就能無往不利。這恰恰是對印度市場的一種誤讀。沒有技術、口碑和服務,最終仍將難以在印度市場立定腳跟。

缺乏良好的體驗、在市場競爭中無法形成獨特優勢,導致銷售額同比下降、購買意願降低,這些要素的綜合作用,形成了金立手機在印度的發展阻力,繼而令金立手機在印度陷入困境。

金立與樂視在印度市場的表現說明,不僅僅是定價策略,在進入印度以後,中國企業在商業模式、品牌傳播、優勢定位、本土運營等方面都應深思熟慮。

兩年前的金立,在印度市場正值巔峰,一時之雄銳不可當。

2016年6月,金立在印度北部與當地政府正式簽署備忘錄,擬在印度北部的哈里亞納邦投資5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95億元),建設一座佔地20萬平方米、計劃年產能為3000萬部的工廠,新工廠計劃在2年內投產。

昔往今來,依依霏霏。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鈦媒體作者介紹:本文原創首發於志象網微信公眾號(ID:passagegroup),文/邵世明】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