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场吃喝风

明朝官场吃喝风中的第一号名人,当推建国初期的左丞相胡惟庸。此公不仅经常拉拢一帮子权贵在家中酣饮,而且挖空心思,把十几只猴子训练得能打躬作揖,跳舞吹笛,宴客时,就让它们端茶斟酒,并雅称为“孙慧郎”。而比起胡惟庸来,嘉靖时的权相严嵩,则更为荒唐离奇,他和其子严世蕃,不仅生活奢豪,连尿壶都是金、银制成,日享珍馐百味。而且每当贪赃受贿满百万两,就大肆请客以示庆祝。严嵩垮台后,从他家抄出的金酒杯、酒盂、酒缸的重量,即不下17000余两。

明朝官场吃喝风

把训练好的猴子叫做孙慧郎

胡惟庸、严嵩,近年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争议,但多数人仍认定他们是历史上的反面人物。而万历初的名相张居正,近年来则声价倍增,公认是明代最杰出的改革家。但正是这位张居正,在大刮吃喝风方面,并不比胡惟庸、严嵩逊色。他的父亲病逝,奉旨归葬时,沿途都有特派的厨师伺候,上等佳肴“过百品”,“犹以为无下箸处”。饱食思淫乐。他因姬妾众多,大吃补药。名将戚继光投其所好,献给他不少海狗肾,致使“终以热发”,“竟以此病亡”。

上梁不正下梁歪。权臣如此讲究吃喝,下属官吏怎不竞相效尤?如宣德三年(1428),御史严皑、方鼎、何杰等,就因“沉湎酒色”被宣宗命令枷号示众。次年,宣宗又指出,“近闻大小官……沉酣终日,怠废政事”。嘉靖时,有个姓袁的松江郡守,不务正业,经常跑到城东的袁姓同年家中去痛饮,以致百姓哄传“东袁载酒西袁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明代官吏及富家巨室的食品,不仅搜求四方之佳物,如时人谢肇淛所记述的那样: “穷山之珍,竭水之错,南方之蛎房,北方之熊掌,东海之鳆炙,西域之马奶,真昔人所谓富有小四海者,一筵之费,竭中家之产不能办也。”有的宦官、大吏,搜奇猎珍,所食之物简直出乎人们的想象。有个宦官吃的米,“香滑有膏”,异于常品。产于何处?原来,“其米生于鹧鸪尾,每尾只二粒,取出放去,来岁仍可取也。”而南京的宦官秦力强喜食胎衣,驸马都尉赵辉食女人月经,南京国子祭酒刘俊喜食蚯蚓等等。匪夷所思,令人作呕。

明朝官场吃喝风

风花雪月,吃喝成风

吃喝风的盛行,必然进一步助长送礼、走后门的歪风。万历时,南京周晖在除夕前一天外出访客,至内桥,见中城兵马司前手捧食品盒的人,挤满了道路,以致交通堵塞。他很奇怪,一打听,才知道: “此中城各大家至兵马处送节物也。”当然,对于位居要津的权贵们来说,食品盒又何足道哉。万历中某侍郎收到辽东都督李如松送的人参,竟“重十六斤,形似小儿”,如此奇珍,该又价值多少!《金瓶梅》描写清河县提刑千户西门庆,为了跟蔡、宋二御史拉关系,请他俩赴宴,一桌酒席竟“费勾千两金银”,堪称是明代官场贪嗜好食、挥金如土的典型写照。

明朝官场吃喝风

不难想见,吃喝风的盛行,必然导致政风的腐败。你想,明代官俸最薄,如自掏腰包,那样大吃大喝,他们早破产了!再之,成天琢磨吃喝,醺醺然,昏昏然,还有多少精力认真从政?而有的封疆大吏,为了讨好皇帝,在吃的上面大做文章,更使政风日颓。如弘治时的丘浚,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本来政绩不错,却也未能免俗,费尽心机地制成一种饼,托宦官献给孝宗,但制法却又保密,致使孝宗食后大喜,下令尚膳监仿制,司膳者做不出,俱被责。对此,连当时的宦官都看不惯,说: “以饮食……进上取宠……非宰相事也!”

不能认为,明朝有作为的政治家对上述官场的吃喝风都熟视无睹。朱元璋就曾经一度禁酒,下令农民“无得种糯,以塞造酒之源”。宣宗朱瞻基鉴于“郎官御史以酣酒相继败”,专门发布了《酒谕》,指出如果“耽嗜于酒,大者亡国丧身,小者败德废事”。而著名的清官况钟(1383—1442),在江南的告示中曾一再抨击奢侈,禁止酗酒。但是,所有这些,都收效甚微,至明中叶后,官场的吃喝风更愈演愈烈。固然,这是封建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 每一个王朝,到了中叶,随着封建经济的繁荣,封建特权的加大,地主阶级的消费欲便日趋膨胀,消费幅度惊人地增长,直至激化各种社会矛盾,以王朝的崩溃而告终,明朝当然也绝不会例外。但我们仔细观察,则又不难发现,明朝的有关政策互相矛盾,以及无连续性,不能不是未能制止官场吃喝风的重要原因。如朱元璋一方面禁酒,一方面又在南京先后建起16座酒楼,在楼上或宴请百官,或招待“四方之商贾”,并用官妓侑酒。而以酒而论,纵观整个明代,根本上就是实行的放任自流政策。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要刹住官场的吃喝风,当然是不可能真正奏效的。

撰文:王春瑜(明清史专家,本文是节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