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釵,其實只有黛玉的命最好

林黛玉並不薄命,她的一生是幸福的

金陵十二釵,其實只有黛玉的命最好

林黛玉的一生,如果用俗世的眼光看,都會覺得她很悽苦。但如果從黛玉自身的角度來思考,我感覺她活得非常精彩——在一個女人最美麗的時光,活出了自己的風采,活出了自己的意義。就如同一朵花,開得最美豔的時候又瞬間消失,沒有給人留下凋零的殘敗,也沒有落入花開結果的俗套。留下來的,只有美麗。

金陵十二釵,其實只有黛玉的命最好

在傳統的中國人看來,一個人的福分多寡,是有衡量標準的。《尚書》曰:“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按照五條標準來看林黛玉,第一條黛玉就不夠格。她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魂歸太虛,壽考當然是很差的;“康”字林黛玉更不沾邊,自小體弱多病,動輒咳嗽連連、嬌喘微微,更是因著疾病而早夭。她一生經歷的大的波折當屬母親、父親的相繼離世,讓她成為了一個漂泊異鄉的孤兒。她因為與賈寶玉的感情糾葛,情緒時時刻刻處於大起大落的動盪與糾結之中,所以這個“寧”字也似乎與她牽扯甚少;“攸好德”這條標準在林黛玉身上相對比較令人糾結。林黛玉心腸柔軟、心底善良,在整部《紅樓夢》裡,她沒有惡意整過誰,沒有像王熙鳳一樣給誰設過惡毒的局。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她看到落花都會流淚,也唯有對生命懷有大悲憫的心靈,才會吟唱出那樣蕩氣迴腸的《葬花吟》。林黛玉身上要說最突兀的惡德,應該就剩下她刻薄的言語了吧。雖然有很多人將她的口齒犀利解釋為幽默,但她毫不留情、直指本質的言語,也常常讓很多人面子掛不住,陷入尷尬和難堪之中。佛家雲身口意三業,愛逞口舌之便的黛玉,讓下人覺得她刻薄,讓身邊的人覺得她難相處,這也成了她身上唯一讓人饒舌的短處;“考終命”俗話說就落善終。從肉體的層面看,林黛玉是耗盡了心血、耗盡了生命力,是病衰之後的油盡燈枯,沒有刑罰加身,沒有刀兵奪命,沒有喪生災禍,落了一個全屍,按照俗世的標準,她正經八百是善終了。但倘若聯繫到她當時的心境,林黛玉謝世的時候,正值賈寶玉大婚,這個錦心繡口的女子所有對於愛情、對於幸福的夢幻在這一剎那土崩瓦解,煙消雲散了,這對於這個三生河畔的絳珠仙子而言,無疑是最為沉重的打擊。她為報恩而來,為愛情而生,為寶玉而活,眼前的這一幕幕是首先斬殺了她的靈魂,再剝奪了她的生命的。所以,那句以無限猜測或者恨意、抱怨結束的“寶玉,你好……”語句從這美麗的女子嘴裡吐出來的時候,那份心靈的傷痛,估計遠遠大於她人生十幾年以來,疾病賜予她的所有疼痛的總和。所以,她並沒有壽終正寢、善了一生。林黛玉唯一能佔的就是富,她的父親林如海家族雖然沒有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豪奢富貴,但她自幼生長在官宦家庭,母親、父親相繼離世後她也繼承了豐厚的遺產。更何況她後來寄居的賈家,吃穿用度樣樣考究,從來沒有讓她受過委屈。五條標準,她唯獨只有一條符合,所以她的名字被理所當然地歸在了《薄命司》

金陵十二釵,其實只有黛玉的命最好

但林黛玉真的就薄命嗎?似乎又不是,上天又似乎格外地垂青這個草木般嬌脆的女子。她出身官宦,不會和民間那些貧賤家庭的女孩一樣,一張開眼睛就要為衣食而奔波勞累。在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育出了她超群絕倫的才情。即便是後來父母雙亡,家道中落,她被迫寄人籬下;即便是她自己感覺“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似乎身邊的人、賈家的人乃至整個世界歧視她、欺負她、折磨她,但平心而論,整個賈家並沒有薄待她,更何況有賈母這個賈家至尊的庇佑,她甚至過得比迎春、探春、惜春這些個賈家的正宗子弟過得滋潤些。更何況,賈母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準則,曾經一度將寶二奶奶的位置屬意與她。不過,她硬件與軟件的雙重缺陷,才逐漸讓賈母放棄了這項計劃。她身子骨衰弱,多愁多病,賈母既會擔心她能否擔負起操持一個家庭的重擔,也會考慮到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女性天職,是否能夠由她履行。這是硬傷,即使是今天的長輩為兒孫選擇配偶,也不得不考慮對方的健康狀況。隨著接觸增多,林黛玉的一系列軟件缺陷也逐漸暴露:她雖才堪詠絮,但缺乏規勸寶玉的停機之德;她才思機敏,落筆生花,但為人並不練達,缺乏應酬、斡旋、通融的能力和籌劃、組織、落實的才幹;她心底善良,卻口無遮攔,不善於籠絡人心……婚姻選擇是一個基於綜合實力評判的決策,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黛玉不應該埋怨賈家。也不能怪罪自己的命運,“天生我材必有用”,林黛玉絕對是骨骼清奇、品質上佳的人才,只不過不適合寶二奶奶這個崗位。

金陵十二釵,其實只有黛玉的命最好

更何況,在金陵十二釵裡,她的幸運應該讓很多她的姐妹豔慕不已。她沒有像元春一樣嫁入帝王之家,整日裡在爾虞我詐的宮鬥裡絞盡腦汁,在恩威莫測的惶恐裡如履薄冰;她沒有像迎春一樣由嬌貴的千金淪為飽受家庭暴力折磨的待宰羔羊;她終其一生像探春一樣沒有遠嫁異邦,舉目無親,孤苦飄零;她沒有像那個潔癖嚴重的妙玉,“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被莫名汙了身心,實現了真正的“質本潔來還潔去”;她沒有像惜春一樣在根本不懂“空”為何物的年紀,在根本沒有經歷過紅塵練心的時候將一生付與青燈古佛,“汙泥出蓮花、煩惱生菩提”,惜春的終其一生所了悟的“空”只可能是“頑空”;黛玉雖然口齒刻薄了點,也終沒有像王熙鳳一樣遭人咒罵,怨恨漫天,甚至最後屍骨無收,魂飄異鄉。

金陵十二釵,其實只有黛玉的命最好

至於那個被她視為終極情敵的寶釵,似乎並不是勝利者。兩個同樣優秀的女子,爭風吃醋、明爭暗鬥了好些年,其實誰也沒有勝利,誰也無所謂失敗。薛寶釵是那種職場女子,她與黛玉的鬥爭目標定位在寶二奶奶這個位子,至於愛情,雖然作為一個女人也會有所求,但那已是“得之我幸”、退而求其次的附屬品;而黛玉,則向寶玉傾注了無限純情、痴迷的愛戀,有著“寧失天下,不亡深情”的決絕和唯美。兩個女人,大動干戈地鬥了一場,但雙方都沒有找到鬥爭的本質所在。於是,這場鬥爭失去了意義。從表面看,寶玉身上兼具愛情與位子兩項價值,得到寶玉就似乎魚與熊掌兼得了。但事實上,寶釵最終得到了寶玉,但並沒有如願地得到勝利的副產品。寶玉這個自幼廝混在脂粉堆裡的男兒,終其一生沒有將最赤誠愛情給予過黛玉之外的任何一個女子。黛玉的臨終含恨,不過是一場誤會。在婚姻的角逐中,寶釵收割了果實;而在愛情這場戰爭中,黛玉獲得了完全的勝利。

金陵十二釵,其實只有黛玉的命最好

這個倔強如竹、幽雅如蘭、傲嬌如梅、清麗如菊的女子,活出了自己,真正的自己,她雖然滿腹怨恨而去,但她並不薄命,她的一生是幸福的。 生命的質量,為什麼非要用長度來衡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