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二钗,其实只有黛玉的命最好

林黛玉并不薄命,她的一生是幸福的

金陵十二钗,其实只有黛玉的命最好

林黛玉的一生,如果用俗世的眼光看,都会觉得她很凄苦。但如果从黛玉自身的角度来思考,我感觉她活得非常精彩——在一个女人最美丽的时光,活出了自己的风采,活出了自己的意义。就如同一朵花,开得最美艳的时候又瞬间消失,没有给人留下凋零的残败,也没有落入花开结果的俗套。留下来的,只有美丽。

金陵十二钗,其实只有黛玉的命最好

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一个人的福分多寡,是有衡量标准的。《尚书》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按照五条标准来看林黛玉,第一条黛玉就不够格。她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魂归太虚,寿考当然是很差的;“康”字林黛玉更不沾边,自小体弱多病,动辄咳嗽连连、娇喘微微,更是因着疾病而早夭。她一生经历的大的波折当属母亲、父亲的相继离世,让她成为了一个漂泊异乡的孤儿。她因为与贾宝玉的感情纠葛,情绪时时刻刻处于大起大落的动荡与纠结之中,所以这个“宁”字也似乎与她牵扯甚少;“攸好德”这条标准在林黛玉身上相对比较令人纠结。林黛玉心肠柔软、心底善良,在整部《红楼梦》里,她没有恶意整过谁,没有像王熙凤一样给谁设过恶毒的局。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她看到落花都会流泪,也唯有对生命怀有大悲悯的心灵,才会吟唱出那样荡气回肠的《葬花吟》。林黛玉身上要说最突兀的恶德,应该就剩下她刻薄的言语了吧。虽然有很多人将她的口齿犀利解释为幽默,但她毫不留情、直指本质的言语,也常常让很多人面子挂不住,陷入尴尬和难堪之中。佛家云身口意三业,爱逞口舌之便的黛玉,让下人觉得她刻薄,让身边的人觉得她难相处,这也成了她身上唯一让人饶舌的短处;“考终命”俗话说就落善终。从肉体的层面看,林黛玉是耗尽了心血、耗尽了生命力,是病衰之后的油尽灯枯,没有刑罚加身,没有刀兵夺命,没有丧生灾祸,落了一个全尸,按照俗世的标准,她正经八百是善终了。但倘若联系到她当时的心境,林黛玉谢世的时候,正值贾宝玉大婚,这个锦心绣口的女子所有对于爱情、对于幸福的梦幻在这一刹那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这对于这个三生河畔的绛珠仙子而言,无疑是最为沉重的打击。她为报恩而来,为爱情而生,为宝玉而活,眼前的这一幕幕是首先斩杀了她的灵魂,再剥夺了她的生命的。所以,那句以无限猜测或者恨意、抱怨结束的“宝玉,你好……”语句从这美丽的女子嘴里吐出来的时候,那份心灵的伤痛,估计远远大于她人生十几年以来,疾病赐予她的所有疼痛的总和。所以,她并没有寿终正寝、善了一生。林黛玉唯一能占的就是富,她的父亲林如海家族虽然没有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豪奢富贵,但她自幼生长在官宦家庭,母亲、父亲相继离世后她也继承了丰厚的遗产。更何况她后来寄居的贾家,吃穿用度样样考究,从来没有让她受过委屈。五条标准,她唯独只有一条符合,所以她的名字被理所当然地归在了《薄命司》

金陵十二钗,其实只有黛玉的命最好

但林黛玉真的就薄命吗?似乎又不是,上天又似乎格外地垂青这个草木般娇脆的女子。她出身官宦,不会和民间那些贫贱家庭的女孩一样,一张开眼睛就要为衣食而奔波劳累。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育出了她超群绝伦的才情。即便是后来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她被迫寄人篱下;即便是她自己感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似乎身边的人、贾家的人乃至整个世界歧视她、欺负她、折磨她,但平心而论,整个贾家并没有薄待她,更何况有贾母这个贾家至尊的庇佑,她甚至过得比迎春、探春、惜春这些个贾家的正宗子弟过得滋润些。更何况,贾母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准则,曾经一度将宝二奶奶的位置属意与她。不过,她硬件与软件的双重缺陷,才逐渐让贾母放弃了这项计划。她身子骨衰弱,多愁多病,贾母既会担心她能否担负起操持一个家庭的重担,也会考虑到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女性天职,是否能够由她履行。这是硬伤,即使是今天的长辈为儿孙选择配偶,也不得不考虑对方的健康状况。随着接触增多,林黛玉的一系列软件缺陷也逐渐暴露:她虽才堪咏絮,但缺乏规劝宝玉的停机之德;她才思机敏,落笔生花,但为人并不练达,缺乏应酬、斡旋、通融的能力和筹划、组织、落实的才干;她心底善良,却口无遮拦,不善于笼络人心……婚姻选择是一个基于综合实力评判的决策,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黛玉不应该埋怨贾家。也不能怪罪自己的命运,“天生我材必有用”,林黛玉绝对是骨骼清奇、品质上佳的人才,只不过不适合宝二奶奶这个岗位。

金陵十二钗,其实只有黛玉的命最好

更何况,在金陵十二钗里,她的幸运应该让很多她的姐妹艳慕不已。她没有像元春一样嫁入帝王之家,整日里在尔虞我诈的宫斗里绞尽脑汁,在恩威莫测的惶恐里如履薄冰;她没有像迎春一样由娇贵的千金沦为饱受家庭暴力折磨的待宰羔羊;她终其一生像探春一样没有远嫁异邦,举目无亲,孤苦飘零;她没有像那个洁癖严重的妙玉,“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被莫名污了身心,实现了真正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她没有像惜春一样在根本不懂“空”为何物的年纪,在根本没有经历过红尘练心的时候将一生付与青灯古佛,“污泥出莲花、烦恼生菩提”,惜春的终其一生所了悟的“空”只可能是“顽空”;黛玉虽然口齿刻薄了点,也终没有像王熙凤一样遭人咒骂,怨恨漫天,甚至最后尸骨无收,魂飘异乡。

金陵十二钗,其实只有黛玉的命最好

至于那个被她视为终极情敌的宝钗,似乎并不是胜利者。两个同样优秀的女子,争风吃醋、明争暗斗了好些年,其实谁也没有胜利,谁也无所谓失败。薛宝钗是那种职场女子,她与黛玉的斗争目标定位在宝二奶奶这个位子,至于爱情,虽然作为一个女人也会有所求,但那已是“得之我幸”、退而求其次的附属品;而黛玉,则向宝玉倾注了无限纯情、痴迷的爱恋,有着“宁失天下,不亡深情”的决绝和唯美。两个女人,大动干戈地斗了一场,但双方都没有找到斗争的本质所在。于是,这场斗争失去了意义。从表面看,宝玉身上兼具爱情与位子两项价值,得到宝玉就似乎鱼与熊掌兼得了。但事实上,宝钗最终得到了宝玉,但并没有如愿地得到胜利的副产品。宝玉这个自幼厮混在脂粉堆里的男儿,终其一生没有将最赤诚爱情给予过黛玉之外的任何一个女子。黛玉的临终含恨,不过是一场误会。在婚姻的角逐中,宝钗收割了果实;而在爱情这场战争中,黛玉获得了完全的胜利。

金陵十二钗,其实只有黛玉的命最好

这个倔强如竹、幽雅如兰、傲娇如梅、清丽如菊的女子,活出了自己,真正的自己,她虽然满腹怨恨而去,但她并不薄命,她的一生是幸福的。 生命的质量,为什么非要用长度来衡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