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史上的第一次战争:白江口海战

1935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并致力于鲸吞全国的准备阶段。此时,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在北京喜得爱子。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他并不是给爱子依照家族辈分取名,而是取名为“傅仁轨”,而当有人问起个中缘由时,精通历史的傅教授慨然答到,这是根据唐朝名将刘仁轨的名字取的,他指挥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第一场战争:白江口海战,并大获全胜。

中日史上的第一次战争:白江口海战

海战

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海战发生于公元663年,也被称为白村江之战。当时的朝鲜半岛上,存在着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一直以来也给中原王朝带来极大困扰,隋炀帝三征高丽,国力空虚,民怨沸腾,最终亡国。唐太宗时高句丽权臣盖苏文把持国政,联合百济进攻新罗,太宗便发兵援助,虽然自身取得了一定战果,但是损兵折将,同样未获得决定性胜利,倒是给民间奉献了《薛仁贵征东》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而继位的唐高宗同样面临着解决朝鲜半岛局势的现实。当时的新罗倾向唐帝国,百济结好高句丽屡次向新罗用兵。高宗便下令派军援助新罗,也希望彻底解决前人未竟的事业。领军主将是在薛家将系列小说中被黑的惨不忍睹的名将、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唐军联合新罗一举灭掉了百济,留下大将刘仁愿、刘仁轨等人守卫。而百济素与日本交好,残余势力便向日本求援,并迎回了在日本做人质的王子,这正好给了早有向朝鲜半岛用兵的他们以出兵借口。于是以唐军、新罗为一方,百济、高句丽、日本为一方,双方在陆海两个领域爆发了战争。一开始,在半岛的南部区域,由于日军的介入,唐朝和新罗处于劣势。北方地区双方则形成了相持,而很快,百济内部爆发内讧,唐军面前出现了机会,而后方的援军也已经抵达了战场,经过一番分析,决定选择敌方的周留城为突破口。于是,刘仁愿率领陆军,刘仁轨带领水军,准备以夹击的态势取下周留城。

中日史上的第一次战争:白江口海战

而正当刘仁轨率领着170余战船抵达白江口时,正好与先期抵达的日军战船遭遇。这支日本水军先期抵达,拥有船只近千只,士兵4.2万人,而百济国王也恰好前来迎接,也带来了数千兵力。而唐朝和新罗联军一共只有1.2万人左右。日军方面通过简单的算术题,认为自己胜券在握,只要依靠船多势众的优势便可以高枕无忧,于是也不讲战术,蜂拥齐上。但是战争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数量堆砌便能够获胜。唐军虽少,但是战船高大,阵形齐整,摆开八字阵,任凭日军冲进口袋。随即马上合拢,反将日军小船困在垓心,随即便居高临下发动进攻,日船因地域狭小,都挤在一起而动弹不得,只得引颈就戮。一时间,中箭而死、落水而亡的不计其数。同时,一支支的火箭也呼啸着冲向日军,顿时更加大了攻击的威力。唐军取得了完胜。此后的四次交战,日军同样大败,前后被焚毁战船四百多只,海水为之变色。日军再悍勇,在战术得当、武器精良、人员精干的唐军面前也只得甘拜下风,退出战场。水军惨败后,日本的路上部队也慌忙逃回本国,百济国王投降,随后新罗在唐帝国的扶持下统一了朝鲜半岛。一直到公元935年为高丽王朝所灭。而刘仁轨在归国后被高宗破格提拔六级官阶,担任带方州刺史,随后更是担任了相当于宰相的高官,一直活到武则天时期才于公元685年病逝,享年八十五岁。被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

中日史上的第一次战争:白江口海战

白江口海战示意图

日本则在此后加大了与中国交流学习的力度,一直到公元1592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年),丰臣秀吉率军发军侵略朝鲜,妄图以此为跳板侵吞明朝时,才再次与中国直接交手,同样以失败告终。而在文章开头傅斯年等人面临的侵华战争中,日本的狼子野心同样淹没于中国人民的持久战,随着法西斯盟友们一起遭受了可耻的下场。81年前的7月7日,正值卢沟桥事变,而81年后的今天,我在这里安静的打下这段文字,读者们也可以安静的读完这段文字,我想,这便是这些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意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