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活在當下

曾在書上看過一個故事,有人問禪師,什麼是活在當下?禪師回答: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這就叫活在當下。細細咀嚼,其意悠遠綿長,值得玩味。

人生是一次漫長而短暫的旅程,說它漫長,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經歷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歲月漫漫,年復一年伴隨春夏秋冬的輪迴,日復一日從早到晚的忙碌,一路風雨兼程,艱難跋涉地征服一個又一個目標,又不斷被更高更遠的理想所牽引。說它短暫,美國的《讀者文摘》曾載文介紹說:人的一生以60歲為標準,共計21900天。其中睡眠佔20年;吃飯佔6年;娛樂玩耍佔8年;穿衣打扮佔5年;行路、旅遊、堵車佔5年;生病3年;打電話1年;上衛生間1年;閒談70天;擦鼻涕10天;剪手腳指甲10天;最後剩餘的有效時間僅為10年。再加上生命本身脆弱且無常,一場始料不及的意外就可能讓它嘎然而止。活在當下,不必在乎生命的長短,著眼此刻,該吃則吃,該樂則樂,該耕耘則用心耕耘,才能免受外界的羈絆,活出真我的風采。

小記——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要學會從痛苦的藩籬中解脫出來,把那些或不幸或慘痛的經歷當成通往心智成熟的必經磨礪。沒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馬平川、一帆風順的,人活世上,總免不了遭遇各種挫折、失敗、痛苦與不幸,既然走過的路不可能重新來過,與其自怨自艾、自輕自賤,沉溺其中不可自拔,還不如坦然接受,學會從中學習和成長,以求知求進的熱情、靜美無言的心情體驗當下的工作和生活,讓生命之光因為經受住了狂風驟雨的洗禮而更顯璀璨。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26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反而使他意志堅定地創作出了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5歲就癱瘓的張海迪,在殘酷的命運面前,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作鬥爭,自學了多國語言,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

小記——活在當下

哲學家說,凡是存在皆合理。活在當下,不必斤斤計較是與非、得與失。不幸的婚姻、背叛的友情、空穴來風的飛短流長都不足以矇蔽我們的心智,使心靈無端套上沉重的枷鎖。如果說擁有七情六慾的我們免不了受俗物瑣事的困擾,那麼,我們不向往做聖人,但爭取做一個恬淡的人。看清人性,不盲從、不跟風、不迷信;看淡名利,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擾,不為欲所惑;尊重內心,不抱怨生活、不迷失自我、不勉強不適合自己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與非、得與失本沒有絕對的界限,遭遇困惑時不妨換個角度思考,以“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心境看待周遭,一切皆會柳暗花明,便省卻許多無謂的糾結與煩惱。

小記——活在當下

有道是瞭解別人容易,瞭解自己卻太難。活在當下,就要時常聆聽發自心靈的聲音,瞭解自己真正的意願和需求,認識自己,繼而樂於做自己。據說,大多數人不快樂的原因是他們根本不願意做真實的自己。想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捫心自問,我們是否會因為沒有擁有理想中的成就而自慚形穢?抑或是因為沒有圓通的處世技巧而亦步亦趨?“翱翔是鳥兒的快活,潛游是魚兒的逍遙。”活在當下,要承認、接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勇於實踐自己,喜歡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即便卑微,也要把它當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業去經營,那樣,生命的綠樹才會開出幸福的花兒來。

活在當下,即Live in the present,其中,present的另一層中文譯註是禮物。是啊,昨天已成歷史,未來是個謎,我們為何不能把當下,把現在擁有的一切作為上蒼賜予我們的最好禮物,好好地珍惜,牢牢地把握呢?

小記——活在當下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