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敏666666
王安石与苏轼都是北宋著名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期为官,政见不和。
王安石(1021至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熙宁二年诏为翰林学士,任参知政事,第二年拜相,开始实行新法。变法虽未成功,晚年又再度为相。
苏轼(1037至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聪。
年长的王安石身居要职,当朝提拔过许多有才能的后学,如欧阳修,曾巩等。
苏轼有一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看到书房有咏菊诗未完稿,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按常理,菊花是吹不落的,菊残犹有傲霜枝呀。东坡不由分说就续上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安石心中不快,也不出声,上奏贬东坡做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后,看到了菊花被风吹落的实况,这才知错,之后找机会向前辈和上司王安石道歉。
苏轼满腹经纶,却生在高,云集的北宋,亏大了。前有王安石,后有司马光,都是一等一的文坛领袖。苏轼属于旧党,与王安石的新党自然合不来,与司马光的旧党又不是很相融,苏属于旧党有点偏激型的。
听说王安石后又以对联难倒过苏轼。王安石的上联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因为当年闰八月,故正月腊月都有春,真是两度春秋,且有二春字,苏轼无奈。
还有两联: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朋友们有兴趣的试一试吧。
绮阁书生
看了几条回答,都把逸闻趣事说成是王安石心胸狭隘,嫉妒和刁难苏东坡,这是冬烘意见,纯属虚构。今天就说说刁难问题。
变法名臣王安石是北宋丞相,新党领袖,中国十一世纪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宰相肚里能行船,王安石根本不是那种情绪偏激,文章厉害,只顾逞口舌之快的嘴炮。
王安石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遭到两宫太后,数任丞相,满朝文武反对。苏轼甫登政坛,就成了守旧的反对派,充当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是苏东坡对王安石的刁难。
苏轼一生最凶险的事情,叫做“乌台诗案”。乌台是监察局办案的地方,诗是苏轼为攻击、讥讽朝廷改革新政的而写。由于妄议中央的大政方针,矛头直指皇帝宋神宗,苏轼差点掉了脑袋。大家都说“乌台诗案”是文字狱,却没有听人说过这是冤、假、错案。因为苏轼本人对多数指控供认不讳,而且有诗为证。
新政新法发放青苗补贴,苏轼讥讽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要求官吏学法,苏轼讥讽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搞点水利建设,苏轼讥讽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改革盐政,苏轼讥讽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三个月吃不到盐,这是多么大的艺术夸张。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登基后,苏轼连上数表,废除新政,王安石忧愤而死。苏轼用行动证明当年乌台指控属实,证明自己的反动和保守。
可是当苏轼面临欺君死罪时,强大的守旧势力当然积极营救,还有话语权的维新势力也要积极营救。已经缷去京城职务,退居金陵的王安石出面讲情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本来就不想杀苏轼,前丞相又这样说,改革派皇帝更无不听之理。被诬刁难的两个改革派大人物就这样保全了苏轼。
至于逸闻趣事,例如苏东坡把下峡的水当成中峡的水,用来忽悠王安石之类,都是评话里演绎的。苏轼看到王安石的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就提笔揶揄道:“秋英不似春芳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因此把苏轼贬到湖北省黄岗市去看会落的菊花一事当然也不能当真。即便是真事,王安石对苏轼的处罚也无伤大雅,饶有诗意和情趣,不算刁难。
十一老爹
从宋史来看,王安石是政客型人才,就学问来说远远不及苏东坡,但由于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宠爱,官至宰相,为了推行他的新政,对凡是与他意见相左之人无不打压贬官,非常刚愎自用。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当政之日,一方面在政治上要树立他的权威;另一方面又想在学问上也建立成就。《宋史》记载说王安石晚年著有《字说》,但他的字源学缺乏应有的学术态度,只是根据字形凭空想象,基本上都是牵强附会的东西。
(苏东坡画像)
比如,他认为“鲵”字从鱼从儿,应当是“鱼的儿子”;又说“蚕”就“天虫”之义,这些就连现在小学生都觉得非常可笑的学问,王安石自己却很当回事,一共写了二十五卷这样的书,自认为著作等身了!
大学问家苏东坡实在看不下去了,有一次就来戏虐王安石。他问王安石:为什么“鸠”字是“九”和“鸟”二字合成呢?王安石一时解释不出来。苏东坡就用王安石字源学的逻辑来讽刺他说:诗经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七只小鸟再加上它们的爹妈,不正好是九个吗?!
还有一次,王安石正在口若悬河地炫耀他的学问说:“波”者“水”之“皮”也。 苏轼在场当即反证说:“波”若是“水”之“皮”,则“滑”便是“水”之“骨”了!听得在场的人呵呵大笑。
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
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麓风轩
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